清乾隆精寫本《進瓜記》
清乾隆精寫本《進瓜記》
沈津
《進瓜記》,佚名撰,清乾隆間內府四色精抄本,一冊。封面籤條署「進瓜記。共十八出。全冊」。半頁八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字體仿宋。此本與《江流記》同匣,裝幀用深藍絹面、黃色絲線、湖綾包角,書之外有布製函套,內襯黃色上光箋,裝於木匣內,木匣面鑲十梓錦花卉,匣外也用象牙簽並製成書本樣,此當為宮中演戲時進呈帝後閱看之本。《進瓜記》演涇河龍王與術士賭賽,推遲降雨時刻,觸犯天律,玉皇欲將其斬首,龍王求救於唐太宗,以及太宗入陰還陽,劉全進瓜事。取材於《西遊記》故事中之第九回至第十一回之部分。劇則自成起訖。在明以前即有傳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中著錄有《劉泉(全)進瓜》。然明代藏書目錄鮮有著錄,祁彪佳《遠山堂明曲品劇品》中,著錄曲品共677種,其中將《進瓜記》列入「具品」。《祁氏讀書樓目錄》及《奕慶樓書目》也並著錄,但藏本未見有流傳。明代《唐王游地府》《劉全進瓜》《李翠蓮》《釣魚船》等所演都是同一內容。《釣魚船傳奇》,在《曲海總目提要》卷二十八中有云:「亦近代人作,本《西遊記》劉全進瓜事,而稍加改換,情節多相同。」據傅惜華考證,「此劇不見流傳之本」。
《進瓜記》用昆腔演唱。計十八出,回目如下:
第一出水晶宮龍王稱祝 第二出風雪岸術士指迷第三出奇聞早動衝冠怒 第四出釣艇冤遭溺水災第五出佔天卜易驚神鬼 第六出設計施謀犯罪愆第七出打招牌驚求術士 第八出察躔度祇迓天曹第九出夢許龍魂思拯厄 第十出威驅鬼祟報深恩第十一出魏丞相寄書托友 第十二出崔判官添冊酬恩第十三出施惠澤旨宣御座 第十四出赴幽冥榜揭朝門第十五出全信義陰司進果 第十六出感憐念地府還魂第十七出離合悲歡圖大夢 第十八出夫妻恩愛勝前緣
此本80餘頁,扉頁注明演出時間,為「二個時辰零四刻」,當於今之5小時。抄寫極為精工,凡曲牌名均用黃筆,曲文則用墨筆,科白用綠筆,而場步注腳均用紅筆以資區別。在清代,用數色精寫之本極為罕見,而此與刻本《勸善金科》用紅、黃、藍、綠、黑五色套印相彷彿。
扉頁有許葉芬跋。跋云:「此乾隆初大內節戲院本,時海宇乂安,每內廷演劇,輒命張文敏製詞,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各依時令演之,謂之月令承應。其於內廷諸慶事,奏演祥徵瑞應者,謂之法宮雅奏。其於萬壽令節前後,奏演群仙諸佛添籌錫禧、及白叟黃童含脯鼓腹者,謂之九九大慶。又演目連尊者救母百折為十本,謂之勸善金科,於歲暮奏之,以其鬼魅雜出,代古人儺祓之意。演唐玄奘和尚西域取經事,謂之升平寶筏,於上元前後日演之。禮親王《嘯亭雜錄》載之甚詳。文敏製詞奇麗,引用內典經卷,深得禪家三味,大為超妙。此冊,雪廬太史所貽,不知得之誰氏,蓋當時進御副本,故抄訂極工。凡牌名黃字、曲文墨字、科白綠字、場步注腳紅字,承平樂律,前輩詞華,展誦之餘,深為嚮往。惜只開場兩記,未能得睹其全,心誠闕如。此曲坊間不致有刻本,當向內城藏書家物色之。光緒八年壬午正月二日早起晴牌。宛平許葉芬識。」按,張文敏,即張照,字得天,號涇南,江蘇華亭人,康熙進士,雍正間官至刑部尚書,精通音樂、法律、文學,尤工書法。卒謚文敏,是清代著名劇作家。張照所編《勸善金科》、《升平寶筏》等,自乾隆以來,內府均有刻本,流傳甚廣。在《升平寶筏》及《升平寶筏題綱》中即有龍王與術士鬥法、魏徵屠龍王之內容,也僅劉全進瓜的前半部。
許葉芬‧字少嵩,宛平人,清光緒進士,入翰林,官鎮江知府。雪廬,即顏宗儀,浙江海鹽人,字挹甫,號雪廬,咸豐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嘗主講詁經精舍。著有《清邃堂遺詩》、《琅華仙館詩集》、《夢笠山房詩文存》等。
明代以來,宮廷演出雜劇已是常事,至於清代,諸帝自高宗弘曆而下,多喜觀看。清代南府逢時按節,或「萬壽」、「大婚」,多演大戲,除《勸善金科》、《升平寶筏》、《鼎峙春秋》、《忠義璇圖》外,又有《昭代簫韶》、《鋒劍春秋》等,這些劇本之南府和升平署抄本,今天在一些圖書館中還有保存。從現有的南府和升平署抄本來看,絕大部分皆是黃紙封面,所抄曲文疏行大字,句讀分明,封面外黏紅簽,書有戲名,字皆作正楷。而《進瓜記》則不同。此冊冊之前後鈐有乾隆「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璽。可證為宮中之物。
此本及《江流記》為周志輔(明泰)得之於民國著名藝術家尚小雲,據尚小雲致周志輔信云:「隨函附呈張文敏公製進瓜圖一事,聊表微忱,即盼哂納珍藏,藉志紀念。」周氏為近代著名戲曲收藏家,凡有關戲曲文獻資料,從清乾隆南府戲本至近時之戲單,多有收藏,內容豐富。周有《几禮居隨筆》、《讀曲類稿》等。周在 1949 年,將所蓄所有戲曲文物都捐贈於上海圖書館保存。
此本又鈐有「宛平許葉芬少嵩印章」、「延秋閣物」。「延秋閣」,為合肥趙筠湄,嘉道間人,「嘗集古今名媛百數十人各為小傳,題曰《壺史》,又有《香奩雜考》等」。
此本及《江流記》,皆為上海圖書館珍藏。
本文原刊文物1980年3期,題「上海圖書館所藏清乾隆內廷精寫本西遊記傳奇兩種」,後增補收入氏著書城風弦錄—沈津學術筆記(第35-38頁)並改現名。本文據沈氏修訂本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