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文津學志徵稿

一、稿件总体说明 1.本刊常年征稿。自2019年起本刊改为一年两辑。上半年辑截稿时间为前一年10月底,当年6月份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下半年辑截稿时间为4月底,出版时间为12月。本刊审稿周期为一般为3个月,若投稿后4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稿件。稿件一经刊用,酌付稿酬(含著作权使用费)。  2.稿件需通过《文津学志》投稿系统(http://wjxz.paperopen.com/)在线投稿。新用户需先点击“作者注册”进行注册后登录。投稿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发送提示邮件。 3.本刊已收入中国知网,每辑稿件一般会在收到样书后1个月内在知网发布。 4.本刊文章须用繁体字(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以商务印书馆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繁简转换易错字可参考 规范字与繁异体字不对等用法表 )。字数一般在1万字以内。稿件正式提交前,请认真校对并核实引文出处。 5.来稿需提供Microsoft Word格式电子文本。稿件中插图、附图请缩小为每幅≤200KB,原大图片作为附件上传(若因过大上传失败,可打包发送至本刊邮箱)。电脑不能显示的古文字、难字、僻字,均做成jpg格式的图片插入,要求图片清晰,字体大小高低适中,与前后文一致,能够直接排印。 6.来稿文责自负,并请确保文章所涉图片使用权限等问题。  二、稿件格式要求 1.稿件版式:正文中各级标题、图表前后均不空行。 2.文章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作者姓名用华文楷体五号字,上下各空一行。 3.正文前需附“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用黑体小四号字加冒号,前各空两格。内容提要要求300字以内(应为文章内容要点的集合,不应出现“本文”“文章”等词以及评价性文字),关键词要求3-5个,皆用华文仿宋体五号字;关键词中间用一个空格(全角)隔开,关键词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4.正文中各级小标题采用如下编号格式:一、;(一); 1.;(1);a.。第一级小标题用华文仿宋体四号字,居中(单倍行距);其他各级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靠左,前空两格。  5.正文内容用宋体五号字;正文中独立成段的引文用华文仿宋体五号字,整体左侧缩进两格,段前后不加引号。 6.文末在圆括号中注明作者工作单位,单位名称需为规范全称,可具体到单位下一级部门名,格式为:(作者單位:單位名部门名)。用华文楷体五号字,右对齐。 7.引文出处等注释采用脚注(编号形式①...

《台灣歷史研究》新稿約

《台灣歷史研究》期刊以原有《台灣歷史研究》集刊為基礎,於2021年第四季度正式創刊,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為CN10-1748/K2,季刊,公開發行。主管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一、本刊為台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該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兩岸關係史、涉外關係史等各個方面,體裁包括專題研究、讀史札記、史實考訂、史料評介、書評、文評、學術爭鳴、學術綜述、學術動態等。同時適當刊載有關台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 二、本刊提倡實事求是的學風,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探索創新的學術研究和相互尊重的學術爭鳴。熱誠歡迎海內外學者惠賜稿件(暫限中文稿)。 三、本刊只接受首發作品,不接受二次發表作品(包括僅在網絡平台上發表過的作品);不接受一稿二投或多投作品。 四、來稿字數1-3萬字較宜,請提供WORD 格式文檔,並請在正文前附內容提要(200字左右)、關鍵詞,詳細注明引文出處。論文標題、內容提要、關鍵詞請譯成英文。所投稿件如有基金資助,請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來稿請投本刊統一採編平台,勿寄個人。網址:twlsyj.ajcass.com。 五、來稿務必遵循學術規範,遵守國家有關著作權、文字、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等法律和技術規範以及本刊相關要求。引文務必準確無誤,注釋置於頁末,確保項目完備。 六、本刊實行專家匿名審稿制,以學術質量取捨稿件。為便於審稿,請注意不在文中出現個人信息以及可使審稿人推測判斷作者身份的表述。 七、編輯部將在3個月內告知審稿結果。稿件寄出3 個月後,如未接到用稿通知,可另投他刊。 八、本刊有權對來稿做文字表述及其他技術性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請在來稿時聲明。 九、稿件一經採用,編輯部將及時支付稿酬、寄送樣刊。稿酬中包括與本刊有合約關係的網絡數據平台的著作權使用費。本刊從未委託任何單位或個人組稿或代收、代轉稿件,從不以任何名義向作者收取版面費。 十、作者如需將在本刊發表的文章收入其他公開出版物,須先徵得本刊編輯部同意,並注明其在本刊的原發信息。 聯繫方式:twlsyj-jds@cass.org.cn 《台灣歷史研究》編輯部2024年7月30日

《國際中文學刊》徵稿啓事

《國際中文學刊》徵稿啓事 《國際中文學刊》是由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集刊,該刊立足海南自貿港中外文化交流前沿陣地,運用國際視野研究、提煉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精髓,關注中外文學與文化交流,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走向世界的現實路徑,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國家戰略,常設欄目有「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中外文學與文化比較研究」 「嶺南文學與文化研究」 「中國語言文字與國際中文教育研究」,特色欄目為「中國文學與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海外漢學研究」 「世界海洋文學研究」 「數字人文與文學研究」 等。該刊將於2025年創刊,每年出版兩輯,現面向國內外學界徵稿,優稿優酬。 稿件格式如下: 1.題名:一般20字以內。三號黑體。如有基金項目,在下標注,含來源、名稱及批准號(或項目編號)。  2.作者名:小四號楷體。作者簡介在頁下標注,內容為性別、所在單位、職稱、研究方向等。 3.摘要:200字左右。小五號楷體。 4.關鍵詞:3-5個。小五號楷體。 5.正文:10000字左右。五號宋體。 6.注釋:小五號宋體。為了便於閱讀,文獻出處採用頁下注,每頁重新編號,正文中用上標 「①、②、③......」。 文獻著錄格式參考如下: 張中良:《張中良講現代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3 頁。  BarryRolett:《中國東南的早期海洋文化》,載蔣炳釗主編《百越文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132頁。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四川大學2003 年度博士學位論文,第19頁。  張福貴:《魯迅研究的三種範式與當下的價值選擇》,《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1 期。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p.81. Robert Levaold, 「Soviet Learning ni the 1980s」, in George W. Breslauer and Philip E. Tetlock, eds,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

《國際漢學》(季刊)投稿指南

《國際漢學》(季刊)投稿指南 《國際漢學》(季刊)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張西平教授擔任主編。每年4期,每期約28萬字。真誠歡迎海內外學者惠賜佳作。徵稿要求: 1.本刊旨在推動漢學之研究,為海內外漢學研究者提供一個合作、交流的平台。主要欄目有:漢學一家言、漢學訪談錄、漢學對話、(國別)漢學史研究、中國經典在海外、中國典籍外譯研究、中國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世界的中國形象、域外漢語研究、世界漢語教育史、文獻與書目、書評與書介、機構與動態。與本刊宗旨和主要欄目相關的國內外優秀作品均可投稿,尤其歡迎國內外中青年學者的優秀稿件。 2.本刊堅持嚴格的學術規範,鼓勵深入細緻的學術研究。來稿需是國際漢學研究領域的原創性論文、外文原始文獻或外文論文的譯文 (如係譯稿,需附原文)。文章應做到論點明確,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和學術價值,符合本刊的內容定位要求。 3.稿件正文體例及注釋方法以「《國際漢學》正文體例及注釋方法」為準。電子稿請用 Microsoft Word文檔,A4版面,簡體中文,正文字體用五號宋體,1.5 倍行距,注釋採用頁下腳注,每頁重新標號。採用電子郵件投稿時,務請作者認真核校定稿,注意文章的完整和段落連接。郵件主題格式為「作者姓名 + 文章題目」。論文及譯稿篇幅請控制在8000字以內。 4.來稿請注明中英文篇名,中英文摘要、關鍵詞,以及作者、譯者的中英文姓名。文後附作者個人簡歷,注明真實姓名,所屬學術機構、職稱職務、研究領域、通信地址、郵編、電話、傳真以及電子郵箱地址等聯繫方式。作者為兩人以上的,請注明順序。 5.本刊對來稿有刪改權。如不願刪改,請於來稿中注明。稿件中的看法不代表本刊的觀點,作者自負文責。 6.本刊收到來稿後,會及時向作者發出收稿通知。本刊採用目前國際通行的學術期刊雙盲匿名評審制度,評審時間為3 個月。稿件經編委審定通過後,向作者發出用稿通知。若投寄本刊 3 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限於人力,稿件恕不退還,請自留副本。 7.作者保證來稿非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與著作權有關的侵權問題。若發生上述問題,由作者承擔全部責任。 8.來稿一經被本刊採用,即表示作者同意授權本刊包括但不限於編輯部、期刊出版社及出版社自行選定的第三方在全球範圍內使用該作品著作權中的紙介質和數字化製品形式的複製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徵稿啓事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徵稿啓事 一、《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辦的綜合信息類刊物,辦刊宗旨為報道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搭建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台。本刊分設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欄目,歡迎海內外學人賜稿或提供訊息。 二、本刊暫定為半年刊,分別在三月、九月中旬截稿。 三、本刊為中、英雙語。來稿篇幅以中文一萬五千字內為宜,特約稿件不在此限。除經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刊發稿件。論著評介欄目原則上不接受外稿,但可以推薦。 四、來稿請提供Word文檔和PDF文檔,同時寄送打印紙本。中文稿件請提供繁體字文本。如附有插圖,請提供原圖圖片格式(jpg之類)的電子文件。具體撰稿格式請參照文稿技術規範。因編輯人員有限,恕不退稿,請自留底稿。咨詢稿件處理事宜,請盡量通過電子郵件。 五、來稿如涉及著作權、出版權方面事宜,請事先徵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書面同意,本刊不負相關責任。本刊有權對來稿進行刪改加工,如不願刪改,請事先注明。 六、來稿刊出之後,即致贈稿酬、樣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財產權和數據加工、網絡傳播權,如僅同意以紙本形式發表,請在來稿中特別注明。 七、來稿請注明中英文姓名、工作單位、職稱,並附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項聯絡信息。 八、來稿請寄: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  100871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編輯委員會     E-mail:sinology@pku.edu.cn 文稿技術規範 一、來稿請以Word文檔(正文五號字,1.5倍行距)打印紙本,同時提供電子文檔。 二、來稿正文請按「一、(一)、1.、(1)」的序號設置層次,其中「1.」以下的  章節段落的標題不單獨佔一行;文稿層次較少時可略去「(一)」這一層次;段內分項的可用jkl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