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陶集版本圖錄》(電子版)附自序、凡例及全書連結
自 序
先介紹一下本書的緣起吧。編完《黃跋手蹟彙編草根版》第二版之後,我就想著是不是可以搞點新項目,當然,仍然是在版本目録學這個領域內。出於對現有古籍圖録的某些不滿,我就想嘗試著按照自己的理想編一個圖録。其實我一開始想編的是《東坡著述版本圖録》,但是東坡的著述太多了,經史子集四部皆有,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極費工夫,而且目前已經有《蘇軾著述考》(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問世,對東坡著述的各個版本搜羅頗備。因此我就想換個題目,自然就想到了東坡遍和其詩的陶淵明。淵明的詩文數量不多,現存版本情況也沒東坡著述那麼複雜,做起來應該相對容易一點。而且我也一直很喜歡他,通讀過一遍陶詩,還一度把「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作爲自己的微信簽名,家裡也收藏有一些陶集,這些可能都是促使我著手編纂的因素。
既然要做,那自然要先調查一番前人在這方面已經做過哪些工作了,也就是所謂的先行研究有哪些。最有名的自然是橋川時雄的《陶集版本源流考》(1931年日本文字同盟社鉛印本,雕龍叢鈔之一)和郭紹虞的《陶集考辨》(1936年燕京學報第二十期)。這兩篇長文都是民國時期發表的,前者不太容易看到,我還專門託人從日本買了《文字同盟》合訂本的復刻版,後者則比較容易找到。這兩篇文章都對歷代陶集作了詳細的梳理,囊括了已佚和現存的陶集,可以說是梳理陶集發展歷史的力作。另外,周作人的《陶集小記》(《古今》1944年第39期,後收入《苦口甘口》)也介紹了他收藏的二十種陶集,裡面有些是影印本和鈔本,雖然版本數量不多,但因爲周作人是散文名家,看了這篇文章可以引發愛陶人士的會心一笑。近年來,北京大學蔡丹君博士的《陶淵明集版本彙考》(鳳凰出版社,2024年12月)是有關陶集版本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也包括了已佚和現存的陶集,而且不僅收録刻本,還收録了一些鈔本。對於一些重要版本,該書收録了序跋的全文,還有作者自己的按語,對該版本的一些相關情況進行深入的探討,對於有前人批注的本子,還收録了批注的全文。可以說,這是一本學術價值非常高的專著。
與上述先行研究相比,我這個圖録的學術性就差很多了。因爲我不是研究陶淵明詩文的專家,對陶集的發展歷史也沒有研究,所以對於各個版本的陶集在文本上的差異和質量上的高低是無法評判的。我這個圖録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優勢就是圖多!我會把各個版本的陶集中比較重要的部分的書影貼出來,更多體現了一種趣味性,因爲可以欣賞各個時期的版刻字體,以及一些名人的批校和手跋。另外,因爲我編的是圖録,而已佚的版本是無法獲得圖片的,所以我這個圖録只收現存版本,這是和先行研究的又一個不同之處。
下面介紹一下我在編纂時的具體做法。首先我把上述先行研究中提到的現存版本一條條抄在本子上,一頁紙抄一個版本,抄了大概一百多條。然後就去找這些版本的電子全文。託資源共享時代的福,很多古代大藏書家都看不到的珍稀版本現在都在網絡上公開了全文影像,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首先是國圖的“中華古籍資源庫”,裡面有大量國圖所藏古籍的全文書影,此外還有少量其他圖書館的館藏,比如天津圖書館。浙江省歷史文獻數字資源總庫裡面也有不少古籍的全文影像。另外,近幾年很多大館的古籍電子全文庫陸續在網上流出,比如上圖、台圖、南圖、天一閣等等,這裡面也有不少陶集。還有就是日本的一些機構也在網上公開了部分古籍全文影像,比如國立公文書館(原內閣文庫)、早稻田大學、國立國會圖書館等等。甚至還可以用全球漢籍影像開放集成系統進行一站式搜索。總之,有很多辦法可以獲得陶集的電子全文圖像。另外,近年來還有不少影印的古籍出版,裡面也有一些陶集。獲得了全文圖像之後,我就到本子上對應的版本頁面去登記該版本的詳細情況,主要是全文由哪些部分組成,比如有誰的序、跋,是否有牌記,每卷是什麼內容等等。至於行款之類的信息,因爲看了圖就會明白,我就沒有另外記録。
雖然很多版本都能找到電子全文,但也有些版本只能去圖書館看原書。我以前在編《黃跋手蹟彙編》的時候經常去各大圖書館看古籍,可以說已經輕車熟路了。這次編《陶集版本圖録》,我先後去了上圖、國圖、蘇州圖書館、南圖、安徽省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湖南圖書館,有的館去了還不止一次。現在各個圖書館的古籍部門的服務態度都不錯,我也順利獲取了我需要的相關圖片。另外,從幾位朋友那裡也獲得了一些比較少見的圖片,比如北京布衣書局的老闆胡同先生、天一閣博物院的李開升博士、小紅書網友玄默等等,在此謹致謝忱。此外我還想特別感謝一位朋友,那就是浙江樂清蘅風堂的大風先生,他精心幫我設計了古雅的封面,爲本書增色不少!目前,我經眼的陶集數量算是比較可觀了,雖然和專業人士不能比,但在古籍愛好者當中,應該算比較多的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獲得了一些新的發現。首先是發現了少量先行研究中沒有提到的版本,可以對現有研究做一些小小的增補;其次是發現有些所謂的不同版本其實是初印與後印的關係,應該算同一個版本,這些也許可以算是我的一點微薄貢獻吧。
不過,任何事想要做到完美都是極難的。由於有一些非常稀見的陶集藏在非主流的圖書館,目前憑我個人能力無法借閱;還有一些少見版本則因破損而無法出庫,目前暫時無緣得見,只能留待今後了。
在編纂這個圖録的過程中,我的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多看複本真的很重要!這對版本目録學的大牛來說可能已經是常識了。以前黃丕烈就說過類似的話,大意是:每本古籍都是獨一無二的,哪怕是同一個版本,不同複本之間也會有微小的差異。我這次算是真正明白這句話了。有時同一個版本的不同複本之間會有序言數量上的差異,比如A本有兩篇序,B本有三四篇序。有時同一個版本已經看過兩三個複本了,內容都一樣,以爲就這樣了,但是再多看一個複本你就會發現,前面看過的幾個複本的某篇序言居然少了最後半葉。有時同一個版本的不同複本正文內容雖然一樣,但是有的有內封面(扉葉),有的沒有,而且內封面有好幾種,有些內封面幾乎一模一樣,如果不放在一起仔細比較,根本看不出差異。還有的時候,多部古籍在著録中是同一個版本,但是比較正文書影就會發現,它們並非出自同一副板片,所以其中某部應該是原刻本,其他的應該是翻刻本。爲了在圖録中展示這種不同複本之間的多樣性,很多時候同一個版本的書影會來自不同的複本,也許我這個圖録可以美其名曰「百衲本圖録」,呵呵。
接下來,我想談談自己對古籍圖録的一些看法。對版本目録學愛好者來說,翻閱圖録是一種日常行爲。最近二十年來,由於國家對古籍保護的重視,大量的古籍圖録得以出版,但是說實話,質量高的不多。很多圖録都像是在完成任務,比較常見的做法是一種書配上一到兩張書影,然後再用簡要的文字描述一下書的版本、行款之類的信息。如果只是隨便翻看,也許還行,但是如果想對某種書有進一步的了解,想從圖録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就不夠用了。我以前在編《黃跋手蹟彙編》時,本來以爲黃跋這麼重要的東西,圖録裡肯定會收録的,但是當我翻閱《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圖録》的時候,發現自己想多了。可能是受編纂體例和書籍成本的限制,很多圖録只能給一種書配一到兩張書影,能夠展示的內容有限,所以後來出現了更專業的、專收題跋書影的圖録,比如《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蹟》、《國家珍貴古籍題跋叢刊》等等,當然,價格也不菲。這種專門化、精細化的古籍圖録可能是今後的一個發展方向,我這個圖録其實也在這個方向上。對於紙質版圖録來說,體量和成本永遠都無法兼顧,收的圖多了,成本就高,而想要控製成本,圖就不能多。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可能只能採用電子圖録這一辦法。所以《陶集版本圖録》也將以電子版的形式在網上發佈,這樣我就可以盡量多收録一些書影,讓大家對每個版本的陶集有更多的直觀感受。當然,有一點要事先聲明的是,因爲我不是專業的圖録編纂者,無法攜帶專業設備拍攝書影,所以圖録中的圖片質量不能和正式出版的圖録比。而且圖片的來源不一,有些是從網上的電子全文中截的圖,有些是用手機從原書拍攝的,還有少量是從別的圖録翻拍或是從孔網下載的,有時會出現書葉歪斜的情況。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爲,哪怕圖片質量達不到出版水平,能看見總比看不見好。同時,希望我的這塊「磚」能夠引出圖片質量更高的「玉」。
最後,我想列舉一些這本圖録的用途。首先,喜歡陶淵明的朋友可以了解歷代刊刻有哪些陶集,如果按時間順序將這些陶集中的序跋排列起來,可以看作一部小型的陶淵明及其詩文的接受史,另外,有些陶集中還有前人的手跋,從這些手跋可以看出他們對陶淵明及其詩文的喜愛,從而產生一種吾道不孤之感。其次,喜歡古籍的朋友可以將這本圖録看作一個樣本,據此了解歷代版刻字體的一些特點,欣賞版刻之美,如果這些朋友平時還會參加古籍拍賣,也可以將這本圖録當作版本鑒定的依據,因爲古籍拍賣圖録中的版本著録有時不一定準確。最後,圖書館的古籍編目人員在給陶集編目時,也可以參考這個圖録。因爲很多古籍會缺少內封、序跋、牌記等關鍵部分,還有的會被挖改,這就給版本鑒定帶來了困難,事實上,我也發現現在的很多古籍目録中的陶集版本著録是有問題的,有了這本圖録作爲標准器,在鑒定版本時就有了可靠的依據。
歡迎喜歡陶淵明、喜歡版本目録學、喜歡古籍的朋友交流。因爲我並非科班出身,書中的疏漏與錯誤在所難免,而且,書囊無底,雖然我經眼的陶集不算少,但難免還有遺漏,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匡我不逮。如果有好心人能夠提供圖録中缺少的陶集書影,更是感激不盡!大家有任何意見和建議都可以發郵件給我(jintannin@163.com),謝謝!
2025年7月15日初稿
7月29日二稿
8月18日三稿
9月8日四稿
凡 例
一、本圖録原則上只收現存陶集印本的書影。已佚的版本因爲無法獲取書影,所以不收。鈔本則因爲太個性化,而且數量龐大,所以也不收,但四庫全書本和宛委別藏本是例外,因爲這兩種並非個人的鈔本,算是國家行爲。另外還有一個例外是程穆衡的《陶詩輯傳》鈔本,因爲此鈔本鈔自未刊稿本,包含了作者的評語,與一般的陶集鈔本不同。本圖録所收的印本包括木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和鉛印本,上至宋代,下至1949年,解放後出版的陶集不收。
二、本圖録原則上只收陶淵明詩或詩文全集的書影,選集書影不收,比如《文選》、《十八家詩鈔》等選本中都有陶淵明的詩文,但不在本圖録收録範圍內。如果某些合刻的書中包含陶淵明詩文的全集,則在本圖録收録範圍內,如屈陶合刻、陶李合刻、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等,但只收其中陶集的書影,如果有合刻的序、合集的內封等,也酌情收入。
三、本圖録分爲四個板塊:正編、附編、外編、待訪。正編部分是我經眼過全文的陶集,而且是在中國刊刻的,圖版部分收入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頁面的書影;附編也是在中國刊刻的陶集,但是因爲各種原因目前無法看到全文,只能看到有限的幾張書影,所以圖版沒有正編全面;外編是在國外(朝鮮、日本)刊刻的陶集,這部分我也經眼過全文;待訪部分則是目前完全無法獲得任何書影的陶集,有待今後的訪求,所以這部分只有介紹該版本的文字,沒有書影。
四、圖録中的每個板塊按照各個版本的刊刻時間先後排序,每個版本一個條目。一般來說,翻刻本、後印本和影印本會附在原刻本條下,但是,有些翻刻本、後印本現在通常被著録爲另外的版本,這時我就另外開立一個條目。
五、每個版本條下由文字和圖版兩部分構成,文字部分包括書名和版本、細目、提要和我自己的案語。先列書名和版本,如果該版本只有一部存世,也就是所謂的孤本,我會把館藏地也列出來。然後是細目,也就是該版本由哪些部分構成。接下來是該版本的提要,因爲我自己沒有撰寫提要的能力,所以這部分內容都是從已經出版的資料中複製過來的,不過有時會有一些刪節,只保留重要的信息,如果已經出版的資料中找不到該版本的提要,這部分就空缺。接著是我自己的案語,主要講一下我經眼的該版本的一些複本的情況(如果是孤本或者罕見的本子,則沒有複本),如果能查到這些複本的索書號,我也會列出來,並交代該版本的圖版是由哪些具體的複本書影構成的,如果網上能查閱該版本的電子全文,我一般會貼出網址,方便大家查看。另外,版匡尺寸也是鑒定版本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果我能找到某個版本的版匡尺寸,也會列出來,有時,不同的資料上會有同一個版本的版匡尺寸,我會都列出來,不過,這些版匡尺寸通常會有一些差異,只能做大致的參考。比如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中所列出的版匡尺寸的寬度總是比別處小不少,不知是否測量標準有所不同。
六、圖版所收書影包括以下部分:封面題簽(只收刷印的原簽條,手書簽條不收,但並非每個版本都有封面簽條)、內封面(即扉葉,也不是每個版本都有,如果同一版本有多種內封面,均一並收入)、序和跋(這些序跋對了解各個版本的刊刻緣起、刊刻時間等信息很有幫助。有些序跋會在多個版本中出現,原則上只收其第一次出現時的書影)、牌記(刊記)、總論首葉的a面(很多版本的陶集都包括總論一卷,內收歷代名人對於陶淵明及其詩文的評論,而且本部分的內容各個版本並非完全相同)、目録首葉a面、卷一停雲詩的全部內容(絕大部分陶集的卷一都是四言詩,而四言詩的第一首則是停雲,所以停雲的全部內容等於是一個微型樣本,可以看出編纂者的一些具體做法,而且還可以順帶展示卷一卷端的情況。當然,也有一些陶集編次比較特殊,卷一不是四言詩,這時,我會先放一張卷一卷端的書影,然後再放停雲的全部內容)。除了以上部分的書影外,如果還有其他我認爲比較重要的部分,也會收入其書影,比如陶淵明像、凡例(例言)、編者的識語、某些版本中作爲附録的和陶詩的卷端等等。如果某版本的某些複本有名人手跋,也會收入。
七、在收録書影時,如果有挑選餘地,我會盡量選擇內容比較全、清晰度相對較高的某部複本的書影,但有時一部書總會缺少某些部分,有時是一篇序跋,有時是封面題簽或內封,有時則是名人手跋,這時就只能用其他複本或者網絡圖片補充相關書影。另外,有些版本我能獲得的電子全文是黑白的,但是某些圖録中有一兩張該版本彩色的書影,我也會用彩色書影來替代黑白書影。
八、各個版本的細目中有一些會反復出現的部分,爲了方便起見,我用了簡稱。現將簡稱和全稱的對照表列在下方:
全書電子版網路硬碟連結:https://pan.baidu.com/s/131RTY0k9YKwgKubLVTJqoA?pwd=jrki 提取碼: jrki
本文原刊「書之為物」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