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保護事業之傳承研討會

在古籍保護事業之傳承研討會

暨《故紙存真—沈津答問錄》新書發布會的發言

沈津 

    各位領導、朋友們、同學門,大家好

    感謝天津出版集團及天津師範大學上級領導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參加「古籍保護及其傳承研討會」并參與我的一本小書的新書發布會。

    這幾十年來,國內的古籍保護事業做的如日中天,就像天師大美麗的校園,裡滿園春色。在大學的古籍所、古籍保護研究院,圖書館的古籍部以及出版社的通力協作下,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有成績,方興未艾,它不僅扭轉了舊日的古籍修復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而且在古籍整理,編目、整理、鑑定、評註上,也在培養專也人才,使之後繼而人。我雖然人在美國,但仍不斷看到許多令人振奮的多種信息,這也使我為之擊掌。

    這讓我想起以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後期。我參加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纂全過程,而如今參加全過程而健在者只有我及另一位先生了。《書目》的編纂,是1975年10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病重時發出的指示,「要儘快地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出來」,這實際上就是動用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物館、文化館的專業人員進行全國性的古籍普查,對國內現存的古籍進行整理、編目、鑑定而形成書目。應該說,這部《書目》在中國圖書館學界、文獻學界是藝術價值最高、最重要的一部書目。它基本上接續了國內圖書館所藏善本書的家底。李一氓先生曾指出,「這是任何一部從前的書目都趕不上,還是近年中國圖書事業一個最大成就。」「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精神文明最具體的表現」。我以為這實際上是中國古籍保護事業的一項重樣重要舉措,為保護和傳承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今天的所有古籍保護都是在當年工作的基礎上絕續發揚光大和傳承。

    我的小書《故紙尋真》能夠出版,這是我要感謝編者謝歡博士及其研究生袁佳同學的。我也要感謝天津古籍出版社和趙子源副總和責編張鳳蓮女史,沒有他們的辛勉次付出,這書是無法面世的。我想說明的是此書的書名不是我起的,都是編者和責編何精心商討後定出的。我以為,所謂「故紙」者,指舊紙,借指古時書籍漢文牘。我這一生有六十年一直在圖書館的一線工作,和古籍善本及普通線裝書打了一輩子交道。我想尋找的就是揭示我所經眼的所有古籍中一些有文獻價值的材料。我很少為其他學者所知曉。因為其中有不少被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及許多東亞圖書館裡,包括中國臺北、香港澳門特區的圖書館的重要收藏。而國內的訪問學者很難進入這些館的善本書庫,而我的責任就是在這些故紙堆中去尋真。這種尋真,豐富了我的工作實踐,進而形成了文字,可以為所有研究者所利用。比如,當年明代的古書書價,這種第一手之資料,我幾乎都是在美國的東亞圖書館的收藏中覓得。

    我把這本小書著作是我在圖書館工作工作一個甲子的軌跡,書中為我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各方面,也算是我的一個人生小結吧。然事雖過去,但仍歷歷在目,夢寐不忘,所以故紙也勾起我許多思師、思事、思書、思緣和往事。我的朋友韋力先生曾說過,「沈先生的歷史是不可複製的」。但我感恩當年上海圖書館領導對我的培養,我能夠在上圖館長顧廷龍先生門下是我的緣分,我也永遠不會忘記顧先生和潘景鄭、瞿鳳起先生對我的悉心教導、提攜。他們的耳提面命,循循善誘,言傳身教,是我後來立身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這兩座學術殿堂的主要基礎。我同樣也感恩廣州中山大學程煥文館長、上海復旦大學楊光輝院長,視他們為我創造條件和機會和國內外青年學子一起學習,并承他們的幫助,使我尚能有點滴的進步。

    說實話,訪談錄所收並不是各方採訪我的全部,因為十多年前,山東電視台在「天下收藏」欄目就曾對我有過一集「對話沈津」的專題節目。去年五月,中山大學一百週年紀念,校圖書館安排了三個半天六個小時邀我做了訪談。記得題綱上有不少問題要我回答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今年是天津師大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七週年,古保院在前進的道路上,從無到有,篳路藍縷,在踵英華、接勵,在姚伯岳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一路走來,事成績斐然,犖犖大端,這是眾目昭彰和事實。我知道在座的有不少青年學子,我希望各位能讀一下清代鄭板橋《竹石詩》,句為「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如您經歷了無數次的魔難和打擊,仍是堅韌不拔,不怕來自各個方面的大風吹襲,即將來您一定能成為國家有用人材。

    謝謝天津方面的所有朋友們。

2025年4月17日

于美國北卡落基山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