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史家卡特生平鈎沈(上)

印刷史家卡特生平鈎沈(上)

何朝暉

摘要:

卡特是著名的漢學家、印刷史家,所撰《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是印刷史研究的經典著作,影響深廣。論文利用檔案資料與其他文獻,對卡特的生平事跡與著述活動進行了考述。從家世背景、教育經歷、傳教活動、漢學研究、著述等幾個方面,較為全面、細緻地還原了卡特的人生經歷,著重討論了其從事漢學與印刷史研究的背景、因由和過程。卡特誕生於一個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家庭,對中國文化有發自內心的親近感和熱愛,他主動開展關於中國四大發明的研究,在學界前輩的指引下專注於對中國印刷術起源及其世界傳播的探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卡特在主持哥倫比亞大學中文系期間,推動了北美漢學研究的興盛發展。對於卡特的研究還存在不少盲點和疑問,有待於學術界進一步拓展深化。

關鍵詞:卡特;《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印刷史;漢學


美國漢學家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又譯作賈德、卡脫、卡德、加特、卡忒、嘉德等。他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是第一部用現代學術方法對中國印刷史進行深入研究的著作,其廣闊的視野、豐富的資料、縝密的分析、精辟的論斷使之成為中國印刷史研究的經典之作。明年是該書出版100週年,近百年來該書沾溉幾代學人,對中國印刷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引領作用。該書至今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其基本結論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尤其是在印刷術西傳路線的系統研究方面,時至今日仍無出其右者。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儘管卡特此書影響至深,貢獻巨大,然而我們對該書的作者卻所知甚少。在現有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1]中,對該書版本、流傳及影響的關注,超過了對作者本人的關注。目前學界對卡特生平活動的諸多細節,大都不甚了了,一些表述存在不準確甚至錯誤之處。卡特是如何成為一個漢學家的?他的名著是如何寫就的?他在漢學方面的整體成就如何?對美國漢學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現有的研究還難以回答這些重要問題。

筆者2022年在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學期間,除了利用哈佛大學的圖書檔案資料,還走訪了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位於費城的長老會歷史學會(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等單位,查到了不少有關卡特生平活動的檔案與圖書資料。[2]茲據這些資料梳理卡特的生平事跡,以期對學界加深對這一中國印刷史研究奠基者的瞭解,推進對於卡特及其成就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家世與早年經歷

卡特的祖父羅伯特•卡特(Robert    Carter)生於蘇格蘭厄爾斯頓(Earlston)一個貧寒的織工之家,1981年移民美國,依靠自學成才和艱苦奮鬥,後來在紐約建立了著名的卡特兄弟出版公司(Carter Brothers),並知名於紐約宗教界和慈善界。卡特的父親叫托馬斯•卡特(Thomas Carter),是一名長老會牧師。母親海蒂•多德•卡特(Hettie Dodd Carter)出生於愛琴海沿岸的薩洛尼卡(Salonika),當時該地還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之下。卡特1882年10月26日出生於新澤西州的布恩頓(Boonton),是家中8個孩子當中最小的一個。[3]卡特尚未成年父親就去世了,之後全家於1895年搬到新澤西州的蒙特克萊(Montclair),卡特在那裡上高中並考上了大學。[4]

卡特22歲大學畢業時,體重145磅(約66公斤),身高5英尺9.5英吋(約1.76米)。[5] 1909年底卡特申請到中國傳教,他的朋友貝茨(H. Roswell Bates)牧師在給卡特寫的推薦信中說卡特和他的家人一樣,身體並不是很強壯,而且害怕炎熱。[6]卡特的父親55歲時死於中風,而卡特在43歲去世之時,已有1個哥哥、1個姐姐離世。據赴華傳教前卡特自己的健康自述和醫生的體檢報告,他12歲時得過傷寒。但卡特的個性十分樂觀開朗,醫生在其體檢表氣質一欄寫道:「平和而滿懷希望(not nervous, hopeful)。」[7]他的夫人則說:「對於生活,他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8]卡特也是個嚴謹自律的人,讀書時每天保持7個小時的學習時間。[9]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

卡特出生在一個國際化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蘇格蘭移民,父親年輕時喜歡四處旅行。卡特的母親出生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現屬希臘的薩洛尼卡,出於生活和學習需要說英語、希臘語、法語、土耳其語四種語言。卡特的舅舅和姨媽生活在土耳其,經常和在美國的親屬通信。[10]卡特的妻子則是來自挪威的移民。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卡特從小就具備了國際化的視野,也為他帶來了語言上的天賦,以及對異質文化的包容、熱情和感受能力。



二、大學教育與首次來華

1900年,卡特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卡特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的4年時間里,修習的課程多達57門。如果不計重復(有的分級課程要修兩個學期以上),共有37門,其中語言類6門:英語、法語、德語、希臘語、拉丁語、拉丁文寫作;文學、歷史、哲學類16門:英語文學、法國文學、修辭學、邏輯學、辯論、希羅多德、李維、塔西佗、羅馬史、歷史、紀念物(memorabilia)、美國史、地理、哲學史、倫理學、聖經;經濟學、法學、政治學6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憲法、法學與政治學(Jur. & Pol.)、黨派政府、公共衛生;自然科學類9門:數學、代數、三角學、立體幾何、物理、化學、生物、機械學、心理學。卡特在普林斯頓接受的是十分全面的通識教育,最後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A. B.,Bachelor of Arts)。[11]

當時普林斯頓課業成績評定實行的是7分制,1分為最優。卡特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57門課程中28門得1分,19門得2分,7門得3分(法語、拉丁語、美國史、地理、哲學史、政治經濟學、法學與政治)、2門得4分(英語、法國文學),1門為「通過」(該課不計分)。翻閱卡特所在年級的成績簿,其他同學得4-6分的不在少數。[12]值得注意的是,卡特的自然科學類課程全部得到了1分。卡特還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一年級時曾獲得克萊奧樓(Clio Hall)演講比賽第一名,二年級獲克萊奧樓辯論賽第二名。[13]畢業時,卡特在當屆189個學生中排第15名,被授予優等生稱號(Cum laude),進入了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14]作為學生代表之一在畢業典禮上致辭。[15] 

在1904年普林斯頓大學年鑒《拿騷信使》(Nassau Herald)上,有1904屆畢業生的名錄。其中透露卡特最喜歡學的是天文學,政治上傾向共和黨,畢業後想從事傳教工作。[16]

卡特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如願進入紐約長老會下屬的斯普林街(Spring Street)教堂工作,在上文提到的貝茨牧師手下做助理(assistant),擔任安居輔導員(settlement worker)。[17]1906年卡特辭去工作,入奧伯恩神學院(Auburn Theological Seminary)學習,直至1909年。

1910年卡特轉入長老會辦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讀書,該神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關係密切,後來成為哥大的神學院。根據卡特自己填寫的履歷表和入職哥倫比亞大學之後的官方記錄,他並沒有從奧伯恩神學院畢業,但在協和神學院僅學習一年之後就拿到了神學學士學位(Bachelor of Divinity)。[18]

卡特在奧伯恩神學院學習的時間實際上只有兩年,中間有一年到中國旅行,這次旅行對卡特一生影響巨大。1907年夏,卡特與普林斯頓大學同學諾爾曼•托馬斯(Norman Thomas)及另外兩個朋友到國外旅行,其中一個朋友可能是貝茨牧師。[19]他們來到中國,先坐火車去了北京、天津。卡特在一封給朋友吉姆(Jim)的信中提到在北京見到了在基督教青年會工作的同學比爾•愛德華茲(Bill Edwards)。[20]後來他們又到了南京,卡特在此地與其他同伴分開,獨自前往安徽懷遠。

卡特前往懷遠的原因是他的兩個表哥柯德仁(James. B. Cochran)、柯德義(Samuel Cochran)在懷遠傳教。柯德仁、柯德義兄弟的外祖父就是卡特的爺爺羅伯特–卡特,兄弟二人都是醫生,早在1899年就到了中國,屬於最早在中國行醫的一批西醫。兩人分別於1901、1902年到達懷遠,參與了懷遠站的創建。[21]他們此後一直在懷遠站工作,主持建立了民望醫院和民康醫院。[22]

當時從南京到懷遠還沒有通火車,卡特與一幫中國木匠一起時而步行,時而騎驢,走了150英里才到達懷遠。此時已是1907年冬,卡特本來只準備停留幾個星期,[23]但他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直到1908年春才離開中國,一共待了三個月。卡特到中國後,朋友們教給了他一些簡單的漢語,以應付旅行當中的需要。在懷遠他開始系統地學習漢語,進步神速,和他住在一起的杜波依斯•S•莫里斯(Dubois S. Morris)牧師對卡特的中文學習能力之強極表贊許。卡特遺孀在卡特生平介紹中說,卡特回到美國後,已經可以用漢語與中國的老師通信了,這一點也得到了莫里斯牧師的證實。[24] 

根據《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1908年4月號記載,卡特離華返美的日期是1908年3月3日。[25]

1910年5月18日,卡特與一位挪威牧師之女達格妮•奧爾森(Dagny Olsen)結婚。達格妮在挪威長大,大學入讀美國紐約的福爾茨傳教學院(Folts Mission Institute),畢業後也在斯普林街長老會教堂做安居輔導員,兩人就是在那裡認識的。[26]這一年卡特從紐約協和神學院畢業,並與妻子一起取得了牧師資格。[27]

1909年11月27日,卡特還沒有從協和神學院畢業時,就和未婚妻達格妮一起向美國長老會海外傳教部(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遞交了出國傳教的申請。卡特明確提出希望去中國傳教,他在申請表中這樣陳述自己的理由:

(1)兩年前我有機會在中國待了6個月,3個月旅行,3個月在懷遠學習。我和中國人的接觸,讓我覺得我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國人的想法,可能比其他所有人都理解得更深。

(2)在懷遠期間,我完全通過了最初6個月的中文測試。

(3)這些年來我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去中國傳教。特別是從中國旅行回來之後,我一直在盡最大可能熟悉中國的事情。[28]

第4條理由說他不喜歡熱帶,所以想去華北。他提到了山東東部、山東西部和江安傳教區,並提出特別想去江安傳教區(Kiangan Mission)下屬的懷遠站。在給卡特寫推薦信的人中就有在懷遠與他住在一起的莫里斯牧師,後者表示歡迎卡特到懷遠站來工作。[29]

1910年2月7日,卡特得到了海外傳教部批准他到中國傳教的正式文件,於當年6月4日離美赴華。[30]











參考文獻:

[1] 關於卡特的生平,最早是他的遺孀達格妮•卡特•墨菲(Dagny Carter Murphy)在《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1931年版前面的介紹。除此之外卡特夫人寫的卡特生平介紹還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55年該書修訂版前面的介紹,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檔案館所藏的1955年版修訂版介紹的手稿。這三個版本存在內容上的差異,需要相互參照補充。在中譯本中,吳澤炎譯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商務印刷館1957年)依據的是1925年英文初版,沒有卡特生平介紹;劉麟生譯的《中國印刷術源流史》(商務印書館1938年)所據為1931年英文再版,收有卡特夫人寫的卡特生平介紹;胡志偉譯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所據為1955年英文修訂版,收有卡特夫人寫修改過的卡特生平介紹。大陸學術界關於卡特及其著作的研究成果有:劉麟生《卡德小傳》,《出版週刊》第181號(1936年);毛建軍《T.T.卡特與中國印刷史研究》,《蘭台世界》2011年9月上旬;程熙旭《美國漢學家卡特與中國印刷史研究》 ,《當代比較文學》第4輯,華夏出版社2019年;章澤鋒《版本、文明符號和文化動力:第一部中國印刷史專著的印刷、出版及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023年第6期;陳靜《卡特與〈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出版六家」微信公眾號2022年1月28日。

[2] 在查找和解讀資料的過程中,得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Anne Marie Phillips女士、Phoebe Nobles女士和 Alexis Antracoli女士,哥倫比亞大學善本與手稿圖書館Tara Craig女士,費城長老會歷史學會(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工作人員Charlene Peacock女士,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薛龍(Ronald Suleski)教授,橋水州立大學(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李鐘玄(Jonghyun Lee)教授,友人石彬倫(David Spindler)的幫助,謹此致謝。

[3] 卡特遺孀達格妮撰寫的卡特生平介紹中說卡特兄弟姐妹4個,他是最小的一個,此說有誤,至少不全面。根據1909年11月27日卡特在美國長老會海外傳教部(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填的健康情況表,他有3個哥哥、4個姐姐。Physical Report,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4] George A. Vondermuhi, 「Thomas Francis Carter ’04」, Princeton Alumni Weekly, Nov. 4, 1925.

[5] Class of 1904 Statistics, The Nassau Herald, Vol. XL(1904)。1909年11月23日卡特赴華傳教前夕在基督教青年會國際委員會外事部(The Foreign Depart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所做體檢的表格上,其身高體重數據稍有不同,體重為140磅(約64公斤),身高5英尺10英吋(約1.77米)。

[6] Candidate Blank for Men. Confidential letter by Rev. H. Roswell Bates,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7] Report of Medical Examiner; Physical Report,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Prof. T. F. Carter Dies」, New York Times, Aug. 7, 1925.

[8] Dagny Carter Murphy,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1, p.ix.

[9] Physical Report,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10] Dagny Carter Murphy,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1, p.viii.

[11] Undergraduate Scholastic Cards, Thomas Francis Carter, AC116, Box 98, Mudd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12] Grades, Feb. 1901 and June 1901, Feb. 1902 and June 1902, Feb. 1903 and June 1903, Feb. 1904 and June 1904, AC116, Box 39-42, Mudd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13] Hall Prize Men from 1904, The Nassau Herald, Vol. XL(1904), p.119.

[14] Undergraduate Scholastic Cards, Thomas Francis Carter, AC116, Box 98, Mudd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15] Commencement Appoinments, The Nassau Herald, Vol. XL(1904), p.124.

[16] Class of 1904 Statistics, The Nassau Herald, Vol. XL(1904).

[17] Personal Record of Rev. Thomas F. Carter,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18] Personal Record of Rev. Thomas F. Carter,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Catalogue 1923-1924, Columbia University, p.48;Annual Report 1923, Columbia University, p.243.

[19] Dagny Carter Murphy,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1, p. viii. Candidate Blank for Men. Confidential letter by Rev. H. Roswell Bates,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20] 該信收於1904屆畢業生畢業五週年同學錄,當時比爾剛到北京7個月。Quinquennial Record, Class of 1904, 1909, Undergraduate Alumni Records, 1900-1920, Thomas Francis Carter, AC104-03, Box 296, Mudd Manuscript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21] Pen Picture of the Kiangan Mission, China, New York: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The Woman’s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1921, pp.22-23. Personnel of the Kiangan Mission, 1915-1916, Little Glimpses of the Kiangan Mission, 1916.

[22][清]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繤:《皖政輯要》,黃山書社 2005年版,第48頁;許潤田、馬鳴歧:《從含美學堂到淮西中學》,政協懷遠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荊塗春秋》第1輯,(內部資料)1986年版,第82頁;鄢化志:《賽珍珠、布克與宿州—皖北大地中美文化交流的百年印記》,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頁;張曉麗編著:《近代西醫傳播與社會變遷》,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頁。A Year in an Oasis: Little Glimpses of the Kiangan Mission, Kiangan mission,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1915, p.11. Station Reports, 1905-1906, Kiangan mission,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1915, p.13.

[23] Dagny Carter ,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5, pp. xx-xxii.

[24] Candidate Blank for Men. Confidential letter by Rev. DuBois S. Morris,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25] The Chinese Recorder, April, 1908, p.236.

[26] Personal Record of Dagny Olsen Carter,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Candidate Blank for Men. Confidential letter by Rev. H. Roswell Bates,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27] The Death of Thomas F. Carter, Alumni Bulletin,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Oct., 1925,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28] Application(Clerical) to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29] Candidate Blank for Men. Confidential letter by Rev. DuBois S. Morris,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30] Thomas F. Carter’s information card, folder of Thomas Francis Carter, Call Number: RG 360, Series Ⅲ,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