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喬衍琯先生
想起了喬衍琯先生
沈津
收到顧力仁兄信,告知喬衍琯先生近來身體欠佳,且有重聽,只能筆談。人老了,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老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前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欲出版為喬公祝壽之論文集,但直至今日尚未面世。我和喬公只見過二次,那是2000年我第一次去台北,台北的朋友問我,還想見什麼人。我就說,想見喬先生。於是朋友即電告喬公,並說沈某現在「中央圖書館」看書。次日老先生就從台北縣趕過來了,我們就撰寫善本書志、編輯圖錄以及版本鑒定等話題,聊了一個多小時,大家都非常高興。第二次他又專程來看我,還送了一些新出的台灣郵票給我作禮物。喬公的腿不方便,他告訴我是由於一次車禍所致。喬公有一本書,書名是《古籍整理自選集》,是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收有二十五篇文章,寫得都很實在。尤其是《乾嘉時代的舊書價格及其買賣—讀蕘圃藏書題識札記》《覆刻本的鑒定與利用》《培育板本鑒定人才》等,有些看法多發人未發。喬公自1957年至1972年,均在台灣「中央圖書館」服務,那是他28歲到43歲之時,曾參與了為40年代末運往台灣的普通本線裝古籍的編目工作,故有機會翻閱了兩千多種書。後來「中圖」的館長蔣復璁先生讓他去霧峰北溝的該館善本書庫跟昌彼得先生做「學徒」,由此開始接觸善本書。台北出版的《中華叢書》中有《書目舉要》,那三十種較重要且常用的書目的提要,以及1967年出版的《書目叢編》十九種提要也都是喬公寫的。喬還參與台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本)以及《台灣公藏善本及線裝舊籍聯合目錄》、《「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所藏明代方志聯合目錄》的編制工作,所以他的實踐經驗是很豐富的。今天的台北,如要再找喬公這種專才,那是沒有的了。
喬公以為對於大圖書館來說,編寫善本書志最為重要,要使得讀者能透過書志得知原書的內容、價值,從而得知可以如何利用。說到編圖錄,也須一些具有相當人文學科素養的學者去做,這些素養,有賴於學校培養和個人潛修,而且目錄版本是專門之學,尤其是版本的鑒定。
喬公曾把陳垣先生著的《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寫的35種史籍提要,分析歸納出提要包括有十四個項目,分別是書名、卷數、作者、版本、體制(即篇目、敘錄、序跋等)、卷目、史料(指佛教史籍中的文史資料,非指佛教史料)、內容、特色、後人對本書之利用、得失、正本書之誤、學術價值。喬更進一步指出,陳的這種提要的寫法,比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體例,還要嚴謹、通俗,而又切合實用。他並認為是可做解題書目的規範,也是有志撰寫解題書志者不可不讀的書。(重刊者按,此文刊於文史哲雜誌四卷四期、五卷一期,題「如何閱讀與撰寫提要」,似未刊完,亦未見有出版專書)
前年,盧錦堂兄告知喬公七五壽辰在即,囑我速交稿一篇,以入《慶祝喬衍琯教授七秩晉五嵩壽論文集》。然而又是一年過去,《論文集》卻仍未面世,不知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