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朱舜水遺墨考述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朱舜水遺墨考述[1]
楊光輝
【摘要】
本文摘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朱舜水遺墨二則,部分內容可補朱舜水集之不足,對於瞭解朱舜水之思想有所助益。
【關鍵詞】 朱舜水 哈佛燕京圖書館 佚文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四明朱舜水手跡兩通,涉及孔子、諸葛亮、朱熹、文天祥等歷史人物,部分內容尚未披露,現對朱舜水及燕京圖書館所藏朱舜水遺墨作一介紹,以就教於方家。
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楚瑜、魯巧,浙江餘姚縣人,明萬曆二十八年生,清康熙二十一年卒,學者稱「舜水先生」。梁啓超《朱舜水先生年譜》云:
先生在江戶時,源光國敬禮之,不敢稱其字,欲得一庵、齋之號稱之。先生答言無有,三次致言,乃曰:「舜水者,敞邑水名也,古人多有以本鄉山水為號者。」舜水之稱始此。」[2]
祖上與朱元璋為族兄弟。「人國初,先祖於皇帝族屬為兄,雅不欲以天潢為累,物色屢徵,堅臥不赴,遂更姓為「諸」。故生則為諸,及袝主入廟,題姓為朱。僕生之年,始復今姓。[3]父名正,號定囊,母親金氏,生三子;長兄啓明,一名之琦;次兄重林,一名之瑾;舜水排行第三,名之瑜。九歲時父親去世,自幼過著清貧生活。《給諸孫男書》云:「汝曾祖清風兩袖,所遺者四海空囊。我自幼食貧,虌鹽疏布。[4]
反清復明失敗後,舜水東渡日本,在日本留下許多遺跡,對日本儒學文化具有重大的影響。哈佛燕點藏朱舜水兩通手札即從日本購置,一為《致野道設》便札,一為《朱舜水尺牘》,內含《太師徽國朱文公像贊》等,前者《朱舜水集》失收,後者部分內容未收人《朱舜水集》,收人者亦存異文,可以與集本互校。
一,致野道設手札
《致野道設》手札,一帽,日本卷軸裝。
野道設(1638-1696),即人見傳,字子傳,京師人,稱道設,後改又左衛門,號懋齋,因愛竹,亦號竹墩。本姓藤田氏,為壹所養。先從林春齋學,後從朱舜水學。彰考館第一任修史總裁。著有《春秋備考》、《井井堂稿》等 。朱舜水致野道設手札云:
道設野太爺翰史:
彥六事小換聞之上公,伏聽栽奪。每愛白岡崎、藤田兩執政,深荷玉成之雅,未知此子意向何如耳?諸容面談,不一不一。暇時即懇台兄代為賓白。仲春十一日,之瑜頓首。
《朱舜水集》卷八收與野傳(道設)書四十四首,答野傳(道設)書十一首,此首未錄。徐興慶《朱舜水集補遺》(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1992]五月初版)亦未收此信。
朱舜水十二世孫朱力行編《朱舜水的一生》收錄此札,云「在《弘文莊待賈書目》的三四號,即昭和三十四年(1959)七月,有致『道設野太等書;』。『該書真品現被反町茂雄私人珍藏[6]。被列為[朱舜水自筆尺牘(見圖二十三)][7]。此札後歸美國哈佛大學,現藏哈佛燕京圖書館(索書號:T6167/2921.1,藏於保險櫃內)。
二、朱舜水先生尺牘
《朱舜水先生尺牘》,一卷,日本卷軸裝。
尺牘分:《題孔子像贊》、《孔子兼四配贊》、《諸葛忠武侯贊》、《太師徽國朱文公像贊》、《答安東省庵書論文丞相》、《蓮勺敘》等六部分,其中《太師徽國朱文公像贊》、《蓮勺敘》等《朱舜水集》(簡稱「集本」)失收,即使已收人文集者,亦與手跡存在異文,可作校勘之用,現分別予以介紹。
(1)題孔子像贊(《朱舜水集》卷十九,頁558收,題作《孔子贊》三首之三):
三王畢,素王出。亙萬古,教惟一。文彬彬,劑(集本作「本」)忠賢。上律下襲,憲章祖述。滔滔已知皆是,何乃棲棲(集本作「周流」)無失。舉世雖莫宗予,寧致自違暇逸。浮海藉(集本作「曰」)乘桴,居彝且以永日。疑為天下之清,終是聲名洋溢。
(2)孔子兼四配贊(集本題作「聖像合圖四配贊」)
孔子集百王之大成,道則高矣,美矣,然其道可能乎?不可能乎(集本少「不可能乎」四宇)?不可能也,則及門不宜有顏、曾,而私淑不宜有孟氏(集本無「氏」字)子與。如其(集本無「其」字)可能也,則至親其如父子,何以不傳之伯魚,而子思乃(集本作「子」字)復於曾氏得其宗?可見好學與不好學,存乎其人矣,非天之所得而私之也,而(集本無「而」字)非父與師(集本下有「之」字)所得而私之也。
(3)諸葛忠武侯贊
其一(《朱舜水集》卷十九,頁565-66收,題作《諸葛武侯像贊三首》之三):
先生稟至誠之全資,立人臣之極測,而陳壽鯫儒小生,不能數揚其致君定國、垂世立教之口(此字不清,集本已省)美,反旁搜他事以神其說。又恣意譏評,曰:「將略非其所長。」而後之淺昧不經者,蓋張大其神奇詭侄之術,而先生益晦矣。出處之正,見午先生之行事[8];忠君憂國之誠,見於先生之二表與下數。即如事嚴、廖立,終身放廢而不怨,反至哀慟摧絕,非至公無私,而能至於此哉!
其二(《朱舜水集》卷十九,頁565-6收,題作《諸葛武侯像贊三首》之二):
先生以帝師之才而小用之,時也。志不與魏,意不在吳,則跨有荊、益而止耳。鞠躬盡瘁,成敗則聽之天;集思廣益,貴難則求之友。中庸也,非神奇也。「伯仲之間見伊、呂,指磨若定失蕭、曹」,知官哉。
(4)太師徽國朱文公像贊[9]
此贊分兩部分,《朱舜水集》未收。
其一:
先生通籍五十載,立朝僅四十日[10],世不容先生乎?先生自不為世所容也!疏糾唐仲友,六上而不已[11];排內待甘昇,許德壽而罔恤[12]。先生能容於世否?今不寫其燕居野服之容,而圖其垂紳端笏之像,有以夫。嗚呼,當年不能究其用,累世而後殫其蘊,既南宋之不能少明其學,或東國之能大行其道,非然者,胡為乎來裁,胡為乎來哉。
其二:
正心誠意之學,敷為平治之規,豈徒托諸空言哉。下社念之,法繇救荒之勞,是委吏乘田而既救矣[13],乃猶終身放奔乎?雖然,王子明負美珠之類,寇萊公抱天書之慚[14],直其躬而能行其道,自韓魏公而下無幾人[15],又何疑於夫子。獨是窮理反躬,足音空谷,峨冠廣袖,威儀駭觀,為王淮、陳賈之所譏[16],佗寶、闊竪之所侮[17],宵小固然,何怪乎!
(5)答安東省庵書論文丞相[18](戊成冬十一月寓福建思明州答)(《朱舜水集》卷七,頁170-171收,題作「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之一」,此係節選)
細閱諸作,志大而任重,憂深而慮遠。尚論古人,卓有獨見。退自懶策,刻不容弛。詩序雋雅警拔,時時不失本初,饒有風人之致,然品璧不無太過太刻之弊。
文文山捐軀為國,萬折不磨(「捐軀為國,萬折不磨」,集本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肖亦亟稱其忠。至於天下萬世之稱其忠者,雖由其死節安詳,亦由《正氣》之歌、《伶仃洋》諸詩及《告基》之文耳。乃若稱之為「聖」,則過矣。身為總帥,未建尺寸之功,北歸而誤中虜計,幾為李督府捕斬;嶺表再俘,過廬陵而復食,致王炎午有《生祭》之文,劉堯舉有「誰向西山飯伯夷」之句,何忍冒蓬生麻中之嫌乎[19]?事已無可如何,乃思黃冠歸故鄉。何處是其鄉邦?何途是其歸路?他若「道生」、「佛生」以名其子,甚非大儒所宜。故略其小疵,取其大節可也。猶未若張世傑者,一主死,復立一主,匪躬不懈,枹皷不衰。其弟張弘範為虜大將,戰必勝,攻必取,號令迅風雷,指揮搖山嶽。間諜日至,遊說萬端。凡人至此。豈不動情?來必不可為,蒙古必不可滅,豈不熟揣?富貴與窮蹙相形,猖獗與潰敗相逼,而且轅門相向,而且鐃角顰鼓日夕相聞,自非鐵石為肝,未有不移。而且麾下吏士,孰不畏喪(集本作「死」)亡,樂富費,誰肯委肉以當餓虎之溪,日夜裹瘡(集本作「創」)力戰截?此必有大過人者。卒之,國亡與亡,終不失臣子之誼,終不使人纖毫疑貳,精忠貫日,豈不誠大丈夫哉?
此文《朱舜水集》未收,序云:
壬寅春僦居磨屋町,處非其地,因顏其居日「蓬勺」。
夫蓮,華而不繁,番而不鬱,清而不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20]。人不堪其窮,己不改其樂,故茂叔愛之[21]。君子非無松柏之姿,經霜彌茂,非以入於群芳之中,喬然而高,挺然而勁,孤特而寡儔,故不若和而不同[22],周而不比[23],廉而不判[24],尤居身之所珍也。
歲次癸卯(1663,康熙2年)長至日書於長崎/明舜水朱之瑜。
「壬寅」為康熙元年,1662年;「癸卯」為康熙二年,可見此文1663年作於長崎。長卷來有「溶霜齋」篆文朱長方印。「溶霜齋」為係朱舜水齋號。(哈佛燕京圖書館索書號:T616712921,藏於保險櫃內)。
上述朱舜水真跡對於研究朱舜水思想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尤其是「太師徽國朱文公像贊」部分,對於全面瞭解朱舜水思想觀點以及朱熹思想在明末清初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On Two Volumes of the Scripts of Zhu Shunshui in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Yang Guanghui(Fudan University Library, 220 Handan Road, Shanghai, China, 200433)
This paper records two volumes of the scripts of Zhu Shunshui, a famous scholar of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who is Ming Dynasty loyalist and efuge to Japan. This materials are useful to understand his thoughts.
參考文獻/注釋:
[1]此文寫作,得到哈佛燕京圖書館沈津先生幫助,特此感謝。
[2]《朱舜水集》附,朱之謙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8月,頁644。
[3]同上,頁645。
[4]《朱舜水集》卷四,頁45。
[5]參《朱舜水集》附錄五《友人弟子傳記資料》,頁831-33。
[6]按,反町茂雄(Sorimarchi Shigeo,1900-1991),日本書志學者,著名收藏家。帝國大學畢業。經營著名書肆一弘文店(Kobunso)。紐約公共圖書館斯賓薩專藏(Spencer Collection)大半由其提供。其出版弘文莊書目達五十多種。惜哈佛弘文莊《弘文莊待賈書目》第三十四號失藏,沒法比對。
[7]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1982)初版,頁137-141。按,所列圖二十三有誤,應作圖二十四,與平凡社所收「道設野大兄翰史」札對調。
[8]「見」字《朱舜水集》稱此字闕,可補遺。
[9]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仲啤,號晦庵。婺源縣人,生於福建尤溪縣(父朱松曾任尤溪縣尉)。1148年考中進士、歷任左迪功郎、轉運副使、換章閣待制、秘書修撰、寶文閣待制等職,死後溢贈太師,封徽國公。參《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10]《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傳》:「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九考,立 才四十日。」(頁12767)
[11]唐仲友(1136-1188),字與政,學者稱說齋先生,與宰相王准同里姻家。朱熹曾六上奏摺,彈劾其貪贓枉法。《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傳》:「知台州唐仲友與工淮同里為煙家,吏部尚書鄭丙,侍御史張大經交薦之,遷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訟仲友者紛然,按得其實,章三上,准匿不以聞。素論愈力,種友亦自辦。淮乃以熹章進呈,上令宰屬看詳,都司陳膚等乞令浙西提刑委清強官究實,仍令熹速往早傷州郡相視。熹時留台未行,既率詔,益上章論,前後六上,准不得已,奪仲友江西新命以授熹,辭不拜,遞歸,且乞奉桐。」(頁12756)
[12]甘昇:壽王趙德芳的太監。《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傳》:「時曾覿已死,王抃亦逐。獨內待甘昇尚在,熹力以為言。上日:『穿乃德壽所薦,為其有才耳』。熹日:『小人才,安能動人主?』」(頁12758)德壽:指宋孝宗父親壽王趙德芳。
【13】《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學為乘田矣,日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影印《十三經注疏》本《孟子注疏》卷十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頁2744)
[14]美珠之顙:《淮南鴻烈解》卷十七《說林訓》:「若珠之有顥,玉之有暇,置之而全,去之而虧。」(四部叢刊影印影寫宋本)王子明(957-1017):宋代宰相王旦,字子明。北宋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太平興國進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任參知政事。景德三年(1006)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一生謹言饃行,康潔自持,知人善任,多所建樹。寇準屢加非議,他卻常稱譽之。天禧元年(1017)以病罷相,薦寇準繼其任,後世稱賢。但對真宗所行封禪「天書」等活動,則從不反對,猶如白壁之瑕,故稱其「負美珠之類」。詳參《宋史》卷二百八十二《王且傳》。寇菜公:即寇準,宇平仲。華州下郵(今歐西滑南東北)人。十九歲登進士第。因剛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即位,召其回朝,景德元年(1004),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遼軍入饅宋境至遭州(今河南濃陽附近)。眾議遷都避敵,寇準力排眾議,力促宋真宗親臨澧州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宋遼議和,訂撞淵之盟。景德三年要相。天樓三年(1019),順應宋真宗意旨,奏言「天書下降」,再度起用為宰相,不久為太子太傅,封於萊,故世稱寇菜公。後遭副相丁謂誣陷,貶逐至雷州司戶,死於貶所。著有《寇忠憋公詩集》。詳參《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寇準傳》。兩人皆為宋代名臣,皆因天書之事而受污。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三《論王子明冠平仲》:「甚矣富貴權寵之能動人也。王子明、冠平仲皆偉然一代人豪,然天書之謬,一以不能正其始,一以不能正其終。二公且然,其於王飲若、丁謂,尚奚賚焉。」(魏中平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1997年12月印本,頁26)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五:「永興天書」:「大中祥符天書之事,起於佞臣,固無足言。而寇菜公在永興軍,信朱能之詐,亦為此舉,以得召人,再登相位,馴致雷州之禍,鳳德之衰,實為可惜。而《天禧實錄》所載云:『周懷政與妖人朱能輩,偽造靈命,冀圖恩寵,且日進藥餌。宰相王欽若屢言其妄,復密陳規諫懷政俱得罪,因共逐潛,言:播獲道士課文易,蓄禁書,有神術,欽若索識之。故墨相也。』朱能之事,欽若欲以沮寇公之人則有之,謂其陳規諫,當大不然。儻非出於寇,則欽若已攘臂其國矣。《實錄》蓋欽若提舉日所進,是以溢美,豈能弭後人公議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頁469)
[15]韓魏公,即韓琦(1008-1075),字雉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天聖五年(1027)進士。推行慶曆新政。嘉祐元年(1056),任樞密使,三年,升宰相。英宗即位,封魏國公,故稱韓魏公。著有《安陽集》。參《宋史〉卷三百十二《韓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頁10221-10232)。
[16]王准:宋學家時任宰相。陳賈:任監察御史,詆毀朱熹為「道學」,《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傳》:「時鄭丙上碗詆程氏之學以沮熹,准又擇太府寺丞陳賈為監察御史。賈面對,茸論近日措紳有所謂『道學』者,大率假名以濟偽,願考察其人,擯棄勿用。蓋指熹也。」(頁12756-57)
[17]佗賣:指宰相韓佗胄。閹竪:指太監王德謙。《來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傳》:「始,寧宗之立,韓侂宵自謂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憂其害政,數以為言,且約吏部待郎彭龜年共論之。會龜年出護使客,熹乃上疏斥育左右竊柄之失,在講筵復申言之。御批云:『憫卿耆艾,恐難立講,已除鄉宮觀。』汝愚袖御筆還上,且諫且拜。內侍王德謙徑以御筆付熹,台諫爭留,不可。」(頁12767)
[18]安東省庵(1622-1701),安東助四郎,立花家家臣,安東連直之孫,安東親清次子,柳河藩藩學之粗。少年出眾,二十歲即為九州著名學者,師從朱舜水。舜水初至日本時,獲安東省庵資助,並在安東省庵推薦下成為水戶家賓師。安東省庵尊朱舜水為「大恩師」。
[19]宋•王炎午《吾汶稿》卷四《生祭文丞相》:「丞相見執,就義末聞,豪傑之見,固難測識,因與劉堯樣對床感愴,共賦嗟之。堯舉先賦曰:『天留中子繼孤竹,誰向西山飯伯夷。•…僕於國恩為已負,於丞相之德則未報,遂作《生祭丞相文》,以速丞相之死。堯舉讀之流涕,相與譽景數十本,自贛至洪,於驛途水鋪山牆店壁貼之,冀丞相經從一見,雖不自揣量,亦求不負此心耳。』」(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語出《論語》第十五《衛靈公篇》:子日:「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覺。」(影印《十三經註疏》本《論語註疏》卷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頁2518)
[21]茂叔:指北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顧(1017-1073),字茂叔,道州(今湖南道縣)人,相傳著有《愛蓮說》。
[22]和而不同:語出《論語》第十三《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影印《十三經注疏)本《論語注碗)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頁2508》
[23]周而不比,語出《論》語第十二《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論語註疏》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頁2462》
〔24〕康而不夠,語出《老子》五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翻,康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張震點校《老子•莊子、列子》本,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8月,頁14)
本文原刊天一閣文叢第4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