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抄、影刻、影印
影抄、影刻、影印
姚伯岳
「影抄」、「影刻」、「影印」是圖書出版史上三個既不相同又有一定關聯的名詞術語。「影抄」,是手工模寫;「影刻」,是雕版翻刻;而「影印」則是照相複印。它們的相似之處是都有一個「影」字,意思是將圖書原樣複製,但在技術方法上又是各不相同的。下面我們就將這三個名稱的前因後果一一道來。
印刷術發明以前,圖書以抄本傳世,數量既少又不易得。尤其是那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本子,更是難得一睹尊容。據說唐太宗為了得到王羲之的絕代佳作《蘭亭序》真跡,百計尋覓,費盡心機,最後還是靠派人實施高超的騙術才得以遂願。但這一真跡原來的收藏者辯才和尚卻因此飲恨而死。
好的作品既然如此難得,於是一種有意義的工作也就應運而生,這就是「影抄」。影抄就是把可透影的紙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來的字體行款,甚至邊欄界線原樣摹寫。從事這項工作的往往是經驗豐富的名手,由抄家以重金延聘。唐太宗身邊就專置此官,其中如趙模影寫《蘭亭序》,百年之後竟賣至數萬錢。
明代毛氏汲古閣影抄了許多宋元珍本,親寫精工,備受後人重視,謂之「毛抄」。清代孫從添在其《藏書紀要》中更譽之為「古今絕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影抄的方法直到印刷術已相當發達的清代仍然廣為流行,不減其生命力。花嘉年間,于敏中、彭元瑞等人奉命撰內府《天祿琳琅書日》,在來版和元版之間特辟「影宋抄本」一類,可見清人對影抄本的重視。
影抄本保存了古書原貌,在寫本書中獨具一席,其價值不可低估。民國間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大型叢書《四部叢刊》中收有許多影宋抄本,為我們今天直接利用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印刷術發明於唐代,至宋代已相當發達,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刻書技術都已達到很高水平。宋代刻書,有官刻、家刻和坊刻之分。
其中家刻本和官刻本由於校勘精細,更採用善本珍本,因此備受後人推崇。至明代,影刻宋版書的風氣大盛,一些大藏書家精選底本,刻工一絲不苟,所刻書幾與原書無異。清人王士禛在其《池北偶談》卷二十二中敘述了一個明代人關於影刻的生動故事:
「(王延喆)性豪侈,一日有持宋槧《史記》求鬻者,索價三百金。延喆給其人日:『姑留此,一月後來取直。』乃鳩築善工就宋版萃刻,甫一月而畢工。其人如期至索直,故給之曰:「以原書還汝。」其人不辦真贋持去。既而復來,日『此亦宋槧,而紙差不如吾書,豈誤耶?』延諸大笑,告以故,因取新雕本數十部,散置堂上,示之曰:『君意在獲三百金耳,今如數子君,且為君幻千萬化化身矣。』其人大喜過望。」
一部一百三十卷的《史記》,竟在一月內摹刻完畢,使原主莫辨真偽,可見當時刻工動作之神速,技藝之高超。
王延喆這次影刻所據,係宋人黃善夫本。雖已達到亂真的程度,但不過是偶一為之,炫耀其豪侈而已。而當時卻有許多藏書家終生致力於影刻宋版書,孜孜不倦,感人至深。吳縣袁褧就是例。袁氏嘉趣堂影刻的宋本《六臣注文選》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據其題跋曰:「余家藏百年,此本堪稱精美。因命工翻雕,匡廓字體未少改易。計十六載而完。用費浩繁,梓人艱集,今模拓傳播海內,覽茲冊者,毋徒曰開卷快然也。」這番話深深道出了影刻工作的艱辛。
清代此風仍沿盛不衰。大藏書家黃丕烈編輯的《士禮居叢書》,其中就有好幾種是影宋刻本。必須指出,所謂影刻本,並非與原本無二。由於影刻本採用雕版翻刻,改動數字並非難事。有的刻書家影刻時精加校勘,改正原書謬誤之處,使影刻本較之原本內容更為精善。而有的刻書家出於某種私利,隨意刪改添補,使影刻本大失原貌,這是我們在閱讀影刻本時不可不加以注意的。
儘管如此,影刻本的功勞仍是不可抹殺的。在照相印刷術發明以前,許多具有文獻意義而版本稀少的古籍,每每借此得以流傳於世。
有的古籍原本後來失散,我們卻仍可借影刻本窺見原書面貌。這是我們應當感謝於這些書的影刻者的。
近代照相製版技術的發明和傳入,促生了一項新的古籍複製技術—影印。影印就是將原書攝影,通過底片將圖文顯影於石版或金屬版上,然後著墨印刷。這種照相製版的方法在凸版、平版、凹版印刷中均可採用。此法在我國最早被採用的,凸版中有照相錫鋅版,平版中有石印和珂羅版。這是早期最主要的三種影印方法,後來則主要是膠印了。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石版印刷即通常所說的石印。
古籍的影印最早是英國人美查清光緒五年(1879)開辦的點石齋印書局開始的。此舉大受歡迎。於是各家紛紛效仿,接踵而起者不下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同文書局、蜚英館、拜石山房等。石印書「字跡清晰,與原書無毫髮爽,縮小放大,悉隨人意」,紙墨質佳,裝訂精美,再加上工藝簡單,出書速度很快,因此自1879年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石印書獨步一時,壟斷古籍影印業達數十年之久,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建國以後、石版印刷才逐漸被先進的膠版所取代。
這一時期的影印本內容範圍也是很廣的。經史子集,無所不有。既有服務於當時科舉考試的四書五經、八股時文如《大題文府》、《小題十萬選》之類的縮印本,也有具有古籍複製性質的《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等大部頭著作;既有供參考玩賞的如《佩文韻府》、《佩文齋書畫譜》之類,也有投一般民眾所好的舊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總之,凡是可牟利的古書無不大量影印出版。於是石印書滿天下,石印術名嗓一時,古籍的翻印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盛況。這一切都標誌著源遠流長的古籍複製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縱觀由影抄到影刻以至影印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圖書事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影抄、影刻與影印,雖然同是將原書按原樣複製出來,但其作用和影響卻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說影抄的主要作用在於保存古書原貌的話,那麼,影印則是免借其先進的技術,在更廣大的範圍內,把古籍普及到乾千萬萬的讀者中去,使人人得窺古書原貌,瞭解古代文化,這是靠手工摹寫的影抄木根本無法比擬的。
(1983年10月)
本文原刊燕北書城困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