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廟史》中的「廟會圖」

《嵩岳廟史》中的「廟會圖」

沈津



這是一幅廟會圖,收錄在清代景日眕撰的《嵩岳廟史》中。《廟史》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太壹園刻本,計十卷四冊。


廟會,顧名思義是廟里的聚會,蓋因廟字是供祀神靈和祖先的場所也。《後漢書•張純傳》云:「元始五年,諸王公列侯廟會,始為禘祭。」也就是說;廟會起源於供奉的祭祀活動。這種活動,帶動了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的物品交易集市的繁榮,再後來就在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所以說,廟會因廟而生,因廟而盛,因廟而至今。據史料記載,每年農曆三月及十月,即為傳統的嵩岳廟廟會,每次十天。此圖非常精美,整體上極有立體感,圖中山勢逶迤,峰巒疊嶂,三面環抱,樣雲朵朵,樹木蔥鬱。廟內的各種建築、諭祭碑及四鐵人、神庫、石獅、前院後進、兩處邊門等佈局,清楚呈現。道路上人物的各種動態表露無遺,諸如男女老少,販夫走卒,各色人等,行走、執杖、推車、騎驢、背負、擔挑、跪拜、執旗者等眾,分別由東北的密雲路、東南的禹州路、西北的河南府路,以及縣城,向中嶽廟的廟會集市挺進。天中閣外有纓行,又六個席棚,分別售賣茶、飯、酒、肉、草帽等。進人天中閣,就有農器行、耍貨行、鐵貨行、針行、布行、傘行、粉行、帽行、扇行、洋貨行、廣貨行、京貨行、藥行、綢行等。而人得廟內,則有銅器行、書行、制衣行、布行、柚行等。各色幌子、店招飛揚,大小席棚當是為擺攤所設。清初店鋪俱以「行」稱,所謂三百六十行,應該是各種貨物皆有交易,而主要商品,則和當地農業生產及百姓民生大有關係,至於洋貨、京貨、廣貨,則為外來商品進入小農經濟之見證,而廟之內外更是一派和諧祥泰景象。

各地多有廟會,時間不一。我只去過上海的龍華廟會,那是在桃花盛開的日子,農曆初三,車馬喧闐,摩肩接踵,人煙雜沓,各種店鋪鱗次櫛比,真叫是百貨畢集,百戲雜陳,加上那百種美食,看得你直覺得無奇不有,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那個熱鬧勁,怎不讓人移步參與?又怎不讓人動心動口!上海老城隍廟的廟市,是正月初一,也是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商肆如林,攤販叢集,那景象就是在過年過節。

景日胗在《嵩岳廟史》圖後說:「廟會未詳所始,宋駱文蔚稱之,則其來久矣。古者日,中而市,蓋取諸離。離,文明象也。國家太平,聲靈四訖,則行旅通,重譯至,山珍海錯,俱以錦繡盛治。民間擊土飲豳,賽享歌樂,亦以鼓歡太平,潤色文明。或當軍旅繁興,歲失大有,商不絡繹,轂擊肩摩之盛,立為減色。說者日:中土,四方之極也,即廟會,可以覘世變矣。」此亦一語道破:兵荒馬亂,廟會則會隨之衰敗;反之,盛世升平,廟會亦會因之興盛。

嵩岳廟,在所謂五嶽之中嶽的河南嵩山。嵩山,古稱崇山、外方山、太室、嵩高、黃室等,由太室山及少室山組成,主脈在登封縣境之西北部,道家以之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嵩岳廟舊未有志,有志即以景志始。是志以中嶽廟為中心,其山上下的諸多景觀、歷代此興彼廢的眾多道觀皆有載及。此志還收錄圖繪,如《御書匾額圖》、《嵩山形勝總圖》、《中嶽廟形勝圖》、《中嶽廟營建圖》等。

景日胗,字東暘,一字冬易,號嵩崖,河南登封人。少負奇氣,博學好古,為藝林所推重。康熙三十年成進士,授廣東高要知縣,升侍御,以憂歸。服闋補原官,多所建白。官至戶部侍郎,凡典制多所更定,尋致仕。另著有《說嵩》三十二卷、《嵩陽學凡》六卷、《嵩台書》四種八卷、《嵩崖尊生書》十五卷等。傳見(乾隆)《登封縣誌》卷二十二列士傳。其撰《廟史》,可見自序,有云:「(嵩岳廟)其間興廢升沈之故,規制文物之跡,哲人騷士生長於斯,歌頌著作於斯,代遠時變,堅石巨刻,崩泐毀沒,中古以還無傳焉。乃其佚,時時散見於載籍,予故綴羅往昔所志,列史稗編所稱述,上徵天象,中速人事,下燭輿圖,編記詳焉。又推周制巡方,就見百年採訪歌謠遺意,蒐羅名世之士,摭拾作者之林.冀以發抒山靈,攄吐中蘊,而一揆於經,不敢附會。其於補職方之遺,備史官之採,登臨憑吊,或有少補云。」


是書屬稿於康熙三十五年夏五月,至秋七月書成付梓。此本的扉頁刻「嵩岳廟史。嵩崖景日眕纂。太壹園藏板」。繪圖者周倫,字子常。督梓本書者為張守星、張旅桂(即岳廟道人)。明清之際的廟會圖不多,但於此圖,或可窺見當年廟會之盛況也。
二〇〇年一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