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五百幅的《太上感應篇圖說》

有圖五百幅的《太上感應篇圖說》

沈津


2008年4月間在上海休假,某晚去探視王福康、徐小蠻夫婦,他們是我多年的朋友,只是相隔大洋,平時只能以電話及電子郵件互致問候,而這十多年來,見面也僅每年一次而已。這次,他們送了我一本最近出版的《中國古代插圖史》,是夫妻檔又一次合作的產物。書沒來得及細看,但印得很精美,圖版也多,從簡牘、帛書的插畫。到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各種形式風格的摘圖藝術,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這個題目過去也有人做過,好像是清華的某君,書我也翻過,感覺是對古籍版本涉及不多的學者很難做好這種書。而福康、小蠻則不然,他們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很強,又都是編輯出身,經驗豐富,所以做得比一般學者強也是很自然的。

對於古籍版本中的插圖,我一直有興趣,近半個世紀以來,所經眼古籍中的插圖也不在少數。最早的應數宋《開寶藏》中的《秘藏銓》了,那是我在哈佛的塞克勒博物館中見到的(詳見津撰《中國珍稀古籍善本書錄》),而寫成專文的則是《聖跡圖版本考》(詳見《書韻悠悠一脈香》)。

但我見到在一部古籍中插圖最多的應是《太上感應篇圖說》,書內的插圖竟為五百一十九幅,也可謂多了。


太上感應篇圖說》是八卷本,為清許纘曾撰,乾隆年間的刻本,計八冊。題「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秘書院編修加一級許纘曾匯輯」。書中有乾隆年間帥家相、閻介年、李培仁、梁化鳳的序,另有順治十二年(1655)御製勸善要言序、順治十四年的凡例十則,以及內三院奉旨翻譯太上感應篇滿父。


許纘曾,字孝修,號鶴沙,江蘇華亭人。順治六年進士,散館授檢討。又為右春坊右中允,兼內翰林秘書院編修,翻譯《大學衍義》。分校禮闈,旋外補江西驛傳道副使,官至雲南按察使。其母為徐光啓孫女,奉天主教甚誠篤。纘曾事母甚孝,自幼領洗,於教會事多所匡助。又有《滇行紀程》、《東還紀程》、《寶綸堂集》等。


《太上感應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思想,旨在勸善懲惡,認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之間有司過之神。家中有灶神,人體內亦有三屍神,時刻記錄人之善惡,按時上天報告。行善者天必降福,依其行善多少而成各等神仙。為惡者天必降禍,依其罪惡輕重減奪壽算。死有餘辜者,殃及其子孫。書中所列善惡標準,皆屬儒家倫理道德,是為神道設教之代表作,宋元明清以來,此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此《圖說》篇首云:「太上,尊稱也。道藏諸經皆以此二字為首,蓋示人以不可玩忽之意,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言善惡、動天地,必有報應也。世道不古,人心墮落,禮樂不能勸化,刑罰不能禁止,惟感應二字,庶足以動從善去惡之良心。查順治十三年,上諭刊刻此篇,頒賜群臣,至舉貢監生皆得遍及。是《感應篇》一書,不獨檢東身心,實王化所必錄也。」


古往今來,普惡之報。見諸史冊及禪官野史之所記更僕難數。是編集善惡感應事,文圖互見,每事一圖,並有箋注及引經。冊以金(五十圈)、石(六十三圖)、絲(六十二圖)、竹(八十一圖)、匏(七十二圖)、土(六十八圖)、革(六十二圖)、木(六十一圖)分。古人著書有圖者不少,所謂左圖右書,載在往訓。他如豳風圖、流民圖,如長言之不足,則描寫以形容之,使人如履其境,若觸其容,善惡具呈,涕笑頓集,所以輔語言文字之不逮。據說明大學士張居正為東宮講官時,就以《學》、《庸》、《論》、《孟》皆繪畫圖,以備講筵之用。又荊州守鄒迪光著有《勸誡圖說》,摭拾前言往行、善惡各百條,繪以丹青,壽之剞暖。則繪圖之事由來已久,且少有文化如田夫村婦,或見圖而求其故、索其解,所以圖文並列,大有禪益也。

許氏撰作此書,有彰善癉惡,聖賢勸戒之意,凡例云:「感應篇者,非孔孟之書也。乃讀其詞,繹其義,福善禍淫,深有符於聖賢之旨。且本朝曾命詞翰諸臣翻譯刊布。則其非異端之書也明甚。自宋以來注釋斯篇者,指不勝屈。茲特博採諸家之要,參互考訂,為之箋注,為之引經,為之繪圖徵事,彙成一帙,名曰《感應篇圖說》。展卷犁然,雅俗共曉。」

此本有扉葉,上刻「太上感應篇圖說。《感應篇》一書,海內名家後先發明者,指不勝屈。此刻博採諸家纂述,彷彿通俗演義之意,訪求名筆,每事繪圖。又遍覓旌邑良工,雕鏤三載,方得竣事。俱用梨棗鑲成,製墨扣印,日後有翻板者,誠係好善一念。但恐圖面草率,魯魚蒙刺,且滿文點畫,絲毫不可假借,外省梓人未諳書法,必致以錯誤取咎。如有發願廣播者,不妨自備紙張竟來刷印,因工料不敷,未能遍送故也。」

首幅圖刻有「華亭價人李藩寫」、「注邑鮑承助刻」。

李藩,即李著,號介人,一作價人,華亭人。工山水人物,不輕下筆,獨葉忠節、李待問九歌法帖、東皇太乙諸像,皆出其手。雍正二年(1724)嘗作《柳溪清話圖》。鮑承勳,清康熙間安徽德人,為名刻工,曾刻有《雜劇新論》三十四卷、《懷嵩堂贈言》四卷、《揚州夢》二卷、《秦樓月》二卷之插圖,又刻有汪琬的《鈍翁前後類稿》六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等,均工致絕倫。

古籍圖書中有圖者多至五百一十九幅者當不會多,即使為圖譜者也不能多,如《唐詩畫譜》、《芥子園畫傳》等。最有意思的是此書第一事圖後有文,日:「杭州汪靜虛志欲刻板廣施,以蔣宦未果。其子汪源,謹遵先志,自己捐產刻成,多方勸摹善士,各出資財,印至萬部,施散於人。汪源夢父謂日:汝不但善成我志,且勸善共施,我已超生天堂,汝母亦享高壽,眾人與汝俱已名著善籍矣。」雖然沒直說印的是《感應篇》,但已是呼之欲出了。

許氏此書當初刻於順治十四年(1657)、因為凡例中有「不憚繁費,雕梨刻棗,閱三年而告成」的話。順治本,遼寧省圖書館有藏。後又有重刻本,津所見此本或為乾隆間所刻。再後來還有翻刻本,「哈佛燕京」也有人藏,翻刻本題「關中張錡宗郿重輯」,卷末有「附官允許鶴沙先生覆璞庵原札」,札中的話也很有意思,還是下次有時間再說吧。又此書有滿文本,津未見。

200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