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燕京撿漏兒 -讀翁方綱的復初齋文集

在哈佛燕京撿漏兒

--讀翁方綱的復初齋文集

沈津 

北京的潘家園,確實是一個頗能吸引「玩家」的地方。前年冬天,我去北京待了4天,朋友們問我,還想去什麼地方?我說「潘家園」。所以清晨六時不到,中國人民大學古籍所的宋平生兄就如約到我下榻的賓館,他是每週六必去的「老馬」,我們打「的」到達後,天色尚未大白。潘家園的書攤很多,但是要在這種地方撿漏,恐怕是不太容易,我是不抱什麼希望的,看看而已。果不其然,我是空手而歸的。

我以為,對於我來說,實實在在的撿「漏」,應該是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在「燕京」的普通書庫裡,你或許還可以找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沒有著錄的明刻本詩文集,或是海內僅存一部的嘉靖本地方誌,又或是解放區根據地的出版物,甚或是張愛玲的簽名本…這種例子太多了。一旦為我或我的同事所發現,那麼它們定會躍入新的台階,進人善本書庫而被珍藏。

我還是說一個10多年前撿漏的故事吧。1986年,我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曾把全美的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翁方綱的著作基本上都摸清楚了。翁方綱是乾嘉學派中的重要人物,又是《四庫全書》的纂修官。20世紀60年代初,顧師廷龍先生給我出了一個題目,那就是寫一本《翁方綱年譜》,編一本翁方綱的題跋集。所以,我對於翁氏所有的著作及有關材料都十分注意。但是,我沒想到的是,居然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普通書庫裡撿了個漏兒。


那是一部《復初齋文集》,清道光十六年(1836)李彥章刻本,錦套兩函,金鑲玉裝。這個本子不多見,當時印本甚少。我曾見上海圖書館藏的《復初齋文集》道光本,上面有同治年間的金石學家沈樹鋪(鄭齋)的跋,說是「曩在家鄉所見率抄寫本,咸豐戊午始見上海徐氏所藏刻本,以番銀十餅易得之。辛酉冬遭難後,即倉卒北上,書之存香,尚未可知。來都四年,留心搜訪,竟不一見。頃至廠肆大文堂忽獲覯此,亟購回之,並書年月,以志欣辛」。可見道光本在當時就不易得了。


此書之可貴,不僅在於版本之難求,更在於此書又有何紹基手批圈點。全書35卷,從頭至尾,墨痕累累,批語多在書眉之上。紹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蝦叟。道光十六年中進士,官編修。工經術詞章,尤精說文考訂之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書法得力於顏真卿,上溯周、泰、兩漢篆隸,下至六朝北碑,皆心摹手追,卓然自成一家。何是湖南道州人,生於嘉慶四年(1799),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享年75歲。此書是他晚年所閱批,書後有「庚午八月初四日閱竟,蟠叟記於吳門金獅巷」。書前又有「道州何氏家藏」印,可惜只殘剩三分之一了。

美國的東亞圖書館一般都把善本書的界限劃到乾隆六十年(1795),即這之前的多列善本,之後的就不「人流」了。當然編目的人員也沒有去認真查核一下「蝯叟」究竟為何許人,這部道光本也就理所當然地放在普通書庫的書架上幾十年,也沒有人去識得它的價值。從另一方面來說,海外圖書館所藏的名家批校本極少,什麼黃丕烈、顧廣圻的批校題跋,那是不可能有的。

我在「哈佛燕京」所見到的最好的批校本,則是盧文留過錄、盧元昌批的《唐宋八大家文鈔》(清康熙刻本),而這本何紹基批《復初齋文集》也是極佳之本。

大約是1965年,上海圖書館從北京中國書店購人何紹基的手稿本《東洲草堂叢稿》數十冊,價為人民幣1500元。這在當時來說,也差不多,如果放在今天或許又是天價了。我曾核對過《東洲草堂詩文集》的刻本,有不少詩文是集子裡所未收的。1980年時,我在北京參加《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纂工作,曾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善本書庫裡,看到一部何紹基批的《翁詩錄腴》三卷,是何氏東洲草堂抄本,為何氏使蜀時從翁方綱詩集中摘出令僕輩錄之者,記得卷中批語更多。何氏手批的翁詩,在湖南省圖書館還有一部(存十二卷),但我未之見。

附帶說說,在美國的收藏家翁萬戈先生也藏有翁方綱的詩集稿本。翁先生家藏的宋元本在美國那是首屈一指的,無論哪家圖書館和博物館都無法望其項背,當然,這批宋元本和其他一些善本今已回歸祖國,並由上海圖書館收藏,這是前幾年書林之佳話。翁先生和我是忘年之交,我們第一次的見面,是在1986年4月,由楊振寧教授介紹,我在翁先生紐約的寓所裡看他所收藏的《復初齋詩集》殘稿兩冊,非常巧合的是,這兩冊也是何紹基的舊藏。翁說,這是40年代天津發大水時帶出來的。但是,這部殘稿和我知道的其他重要本子卻沒有出現在翁氏售與上圖的「全部」藏書中。我曾為此詢問過翁先生,我也希望翁方綱的殘稿等也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回歸祖國。

台師大藏本


附:

2518 清道光刻本復初齋文集      T5486. 4/4400
《復初齋文集》三十五卷,清翁方網撰。清道光十六年(1836)李彦章刻本。十二册。清何紹基批點。半頁十一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16.4 釐米,寬12.3釐米。題「大興翁方網撰;門人候官李彦章校刊」。
翁方網,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又號蘇齋。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典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又嘗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參與纂修《四庫全書》,出力甚多。《四庫全書總目》多出其手。官至内閣學士。長於考證金石,富藏書,金石家鑒賞一派,方綱實開其先。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為有清一代重要書法家。生於雍正十一年,卒於嘉慶二十三年,年八十六而終。又有《復初齋詩集》七十卷、《復初齋集外詩)二十四卷、《復初齋集外文》四卷、《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經義考補正》十二卷等。
翁氏《文集》,最早雖爲道光年刻,但不多見,蓋當時印本甚少。20世紀60年代初,曾見同治間金石學家沈樹鏞(鄭齋)跋《復初齋文集》(道光本)云:「曩在家鄉所見率抄寫本,咸豐戊午始見上海徐氏所藏刻本,以番銀十餅易得之。辛西冬遭難後,即倉卒北上,書之存否,尚未可知。來都四年,留心搜訪,竟不一見。頃至廠肆大文堂,忽獲覯此,亟購回之,並書年月,心志欣幸。」可見道光本在當時即不易得。
是書自始至終,皆爲清何紹基晚年手批圈點,墨痕累累。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官編修,工經術詞章,尤精說文考訂之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書法具體顏真卿,上溯周、秦、兩漢篆隸,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卓然自成一家,草書尤為一代之冠。同治初寓上海,後卒於吴縣,年七十五。有《東洲草堂詩文集》。是書卷七後有「庚午七月廿九、卅日閱於吴門金獅橋寓,蝯叟記」。卷二四末有「庚午八月初一,二日,蝯叟對雨看」。卷三五末有「庚午八月初四日閱竟,蝯叟記於吴門金獅巷」。「庚午」為同治九年,何氏閱此書時當七十二歲。
卷七「讀李穆堂原學論」中,「童子入墊延師督課,每日無經書誦讀之事,而欲其心不放,而欲其有所格守此,其事可行乎?」何民批「此數行明白」,「考訂論中之二」;「昨阮待郎元以所鋟台拱之書來示,其論語卷中有精審者,亦有偏執者。而凌廷堪之《儀禮釋例》,雖不為害,而究亦無所益。」何氏批「《儀禮釋例》豈爲無益乎」。卷八「詩法論」,批「覃翁乃能作此論」;「趙子昂論」;
「子昂大楷多側媚,而小楷尚有存《黄庭》之遺意者,行書則實有淵深渾厚可入晉人室者。」何批「一人之書,如何有此數品?謬論」。卷一三「撥鐙法贊」,批「不明白」。卷一五「缪篆解」,批「確且精」。卷一七「附書原道後」,何批「確論」。卷二〇「跋壽碑」:「金匱錢梅溪於吴門雙鈎此本見寄,未谷欣然為付劂氏,以視顧南原所稱趙凡夫本,何啻十倍過之,即以作真宋拓本觀可矣。」何批「梅溪鈎本,如何會好?」卷二〇「跋琅邪臺秦篆」,批「篛林何曾知篆法」,卷二五「跋泉州萬安橋記」,批「相去遠甚,亦非虞法。君謨書,吾實不知其佳處也」。
按,何紹基於翁氏稿本《復初齋詩集》十二卷上也有批注,原本藏湖南圖書館,與館藏此本當爲雙璧。1980年,曾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見《翁詩腴》三卷,為何紹基輯,消咸豐何氏東洲草堂抄本,何氏批注甚多。
金鑲玉裝。黄色錦函二函。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有清翁同龢批注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重刊者按,中國國家圖書館另有藏一部清末抄本,核其字體版式,當為上版前寫樣。又按,今檢著錄道光刊本共有十六館藏。按,翁方綱是書稿本,今存十四卷,爲卷七至二〇,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重刊者按,國家圖書館(臺北)亦有藏,題「復初齋文稿」,著錄「著者手稾本」,存文稿廿卷、詩稿六十七卷、筆記稿十五卷、札記稿,共138冊。
鈴印有「道州何氏收藏」(殘去一半)。
本文原刊於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集部卷第1897-28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