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線裝書的書口
說線裝書的書口
沈津
對於古籍圖書來說,人們有時也會以線裝書稱之,古籍圖書中有歷代(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刷印的刻本、活字本、套印本,也有稿本、抄本、批校本等。這些古籍中,尤其是歷代的刻本,每一部書都有書口,在書口上就有不少學問,且讓我們細細說來。
書口或稱版心、中縫,是指線裝書書頁正中折頁的部位。在書口上大多刻有書名、魚尾、黑口、頁碼、本頁大小字數、刻工姓名、出版者,甚或寫工姓名、遞修的年份等,各式各樣,不一而足。葉德輝 《書林餘話》卷下有「答日本松崎鶴雄問版本之事」,云:「黑口大小者,版心上下刻一直線,上在魚尾上,下在魚尾下,粗者填滿版心,是謂大黑口;小者刻一微線,是謂小黑口。蓋所以表識版之中心,以便折疊時有準繩也。無此線者,則為白口。魚尾之黑口亦因之。亦偶有兩歧者。」「大抵此類版心,書名抵摘一字,下刻數目,其白口、小黑口空處上記本葉字數,下記匠人姓名,不全刻書名也,全刻書名在萬曆以後,至我國初猶然。魚尾有雙有單,雙者上下同,單者上刻一魚尾,下則只刻一橫線紋,亦有版心全係黑口者,則魚尾以外皆粗黑線。」
一般來說,書口上的書名或刻全名,或載簡化的書名,甚或不刊書名。如宋刻本《鉅鹿東觀集》、書口中題全書名。如宋臨安府睦親坊陳氏書籍鋪刻本《唐女郎魚玄機詩》,書口上僅題「魚玄機」三字。如宋刻本《友林乙稾》,書口題「友乙」二字。如 宋刻本《竇氏聯珠集》,書口無書名。
也有卷次、頁碼,其上方或下方多記本頁大小字數。但刊刻與否,並無定律、有的書有,有的書沒有;有的在上方,有的在中間,有的則沒有。
書口中心的上下,刻有魚尾形的裝飾符號,稱作魚尾。魚尾有單有雙、無論單雙,或黑或白,也有在魚尾邊點綴花紋。魚尾,是摺紙的準線,有便於頁子的對折,使之折疊整齊。古人在一千年前即將對稱的概念運用到書籍頁子的對折整齊上,這是很聰明的做法。傳世的宋代刻本中,真正的北宋本(除佛經外)絕少,所能見到的本子,書口上都有魚尾。清趙慎胗《榆巢雜識》云:「書中開縫,每畫︻名魚尾,象形也,始於唐太宗。」「始於唐太宗」之說,似無依據,因為唐代的印刷物,今之存世者僅有單張者,而無書本式的。
曹林娣《古籍整理概論》中有「版本的選擇與鑒別」一節,其中說到「版本家常憑據魚尾黑白、上下、單雙之書,以鑒定其刻本年代」。此說,頗鮮見,然不知根據所在。歷來的藏書家、版本學家認為版本鑒定的依據,包括字體、紙張、諱字、藏印、裝幀形式等等,但從沒有人提出過「常凭據魚尾黑白、上下、單雙之書,以鑒定其刻本年代」這樣一種外行的「新觀點」。
魚尾,如以數量區分,有單魚尾、雙魚尾、三魚尾、四魚尾、六魚尾。以方向區分,有順魚尾和倒魚尾。以圖案分,有白魚尾、黑魚尾、花魚尾。單魚尾、雙魚尾,是歷來存世刻本中的多數,而三魚尾、四魚尾、六魚尾者甚少見,尤其是六魚尾者。
三魚尾者、如《隋書》八十五卷,元太德饒州路儒學刻本、一尾上為刻工及字數,下半之二尾中刻頁數。又如《諸史會編大全》一百十二卷。明嘉靖四年(1525)金壇縣刻本,書口為上中下魚尾、一尾在書口之中上部,另二尾在中下部。《唐盧線詩集》三卷,明正德十年(1515)劉成德刻本。書口順序為魚尾、書名、魚尾、黑口。(見《自莊嚴堪善本書影》集上101)再如《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錄二卷,元至正元年(1341)集慶路儒學刻本。書口順序為上黑口(僅一半)、上魚尾、書名卷數、中魚尾、頁數、下魚尾。
四魚尾者,如《天原發微》五卷《圖》一卷《篇目名義》一卷、明天順五年(1461)鮑氏耕讀書堂刻本,書口為上下黑口,四魚尾,呈上下對稱形。
六魚尾者、如《御世仁風》四卷,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金忠鳳陽刻本,六魚尾分布在書口之上中下,為兩兩相向的三對。此書為萬曆間司禮監太監金忠所刻,金忠又有《瑞世良英》五卷,均為故事圖、亦為六魚尾,和《御世仁風》同。
宋刻本中只有佛經沒有魚尾,那是因為佛經是經摺裝,由數頁紙或數十頁紙粘連而成。而遼代刻書不多,傳世極罕,今天能見到的遼刻本中也沒有魚尾,如《蒙求》三卷、存七頁,書口上書名、魚尾、刻工等俱無。
當然,書口中沒有魚尾的也有,但不多見,如《史衡》六卷,明嘉靖刻本,僅上下細黑口。如《金石古文》十四卷,明嘉靖三十三年(15S4)孫昭、李懿刻本,書口上僅有書名及頁數。又如《新刊地理紫囊書》八卷,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舒一泉刻本,書口僅有書名、卷數及頁數。再如《几甸考經國雄略》四十八卷、明弘光元年(1645)觀社刻本,書口刻書名、卷數、小標題、頁數、出版者。
有一種現象很有意思,即是明萬曆後期至天啓崇被間的幾乎所有套印本。不管是凌氏或閔家(包括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之《程氏墨苑》十二卷),甚或是不知刊刻為何人者,也不管是朱墨套印、三色乃至五色套印,都是白口,上刻書名、頁數,而都沒有魚尾。看來,在全書刷印竣工後,匠人將全頁折疊時,須具極好之眼力,方可在書口中央下手。
書口有白口、黑口之分,白口者指版心上下端全白不見一線墨者,黑口者指在版心上下瑞有一線墨者為線黑口,粗闊者稱大黑口,細狹者乃小黑口。因此,可以說黑口是線裝書的書口款式,它的作用在於提示、方便紙的對折,尤其是線黑口。題楊守敬撰《藏書絕句》,有詠各種版本三十二則,於「黑口本」云:「魚尾精鐵黑口勻,末雕元仿多增新。六書七集三家傳,並與荊溪一例珍。」對於黑口來說,大致上有如下數種:
上下黑口者,此為大多數。
上白口,下黑口者,如《古今論略》十卷。明嘉靖十九年(1540)楊上林刻本。如《諸史會編大全》一百十二卷,明嘉靖四年(1525)金壇縣刻本。
上中下黑口者,如《張小山小令》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1506)李開先刻本,雙魚尾夾在黑口中間。
黑口中最少見的,是自書口之上至下,全部黑口,書名、魚尾、頁數、刻工及出版者等都付之闕如。如《華氏傳芳集》十一卷《續集》五卷、明嘉靖十一年(1532)華從智刻隆慶六年(1572)華察續刻本即是。
黑口中大黑口、小黑口、線黑口之分,此皆匠人以意為之,不為定式,葉德輝《書林餘話》卷下云:多大抵雙線白口多宋版。單線黑口南宋末麻沙本多有之。至元相沿成例。明初承元之舊,故成弘間刻書尚黑口,嘉靖間多從宋本翻雕,故尚白口。」
宋代刻本,傳至今日者,所見大多為白口。如宋唐仲友台州刻本《荀子注》二十卷,書品寬廣,字大如錢,疏朗悅目。其書口中有單魚尾,魚尾下刻書名及卷數、頁數,書口下為書名。
細黑口者,較之白口者則不多見。如宋咸淳廖瑩中世採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集傳》一卷。又宋咸淳廖瑩中世採堂刻本《河東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均為細黑口,書口中為雙魚尾,上下魚尾中刻書名及卷數、頁數,書口下刻「世採堂」及刻工,書口上刻字數。
亦有大黑口者,但極稀少,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宋本《嚴州新定續志》即是。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二載有是書跋云:「啓包見板口闊而黑,視之則《新定續志》是也,心疑為非宋刊。即持示同人,賣書人如錢聽默、藏書家如周香岩,皆素稱識書者,然但詫為未見書,而宋刻與否。初不敢以意定也。惟西賓顧澗賓,與余賞析,謂非宋刻而何?因思余所藏《中興館閣錄》、《續錄》有咸淳時補版,皆似此紙墨款。間有闊墨口者,可知宋刻書非必定白口或細黑口也。」「古籍甚富,人所見未必能盡,欲執一二種以定之,何能無誤耶?」則是末刻書間有闊黑口者。
曾見宋淳熙八年池陽郡齋刻紹熙三年重修本《文選雙字類要》三卷,此本書口之上端(魚尾之上)、僅有一半為黑口。又如《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錄二卷,元至正元年(1341)集慶路儒學刻本,亦是上半黑口。
元代官私所刻可考者中坊刻本最多,這些元代刻本中多黑口,白口少。明代內府刻本,多大黑口,如明正統十二年(1447)內府刻本《五倫書》六十二卷、明萬曆十五年(IS87)內府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等。其它如家刻、坊刻者、如明成化七年(1471)《奇效良方》六十九卷、明弘治四年(1491)楊澄刻本《陳伯玉文集》十卷、明弘治六年(1493)程祖興刻本《重訂丹溪先生心法》三卷、明嘉靖十一年(1532)陳琦刻本《袖珍小兒方》十卷,明嘉清三十二年(IS53)曹玄刻本《重刊明心寶鑒》二卷等、亦為大黑口。
一般來說,明代初期,以至成化、弘治間刻書多為大黑口,無論是內府官刻或是家刻坊刻、這應是一時風氣使然。直到嘉端,還有大黑口出現,而再到隆慶、萬曆、天啓、崇禎,則稀少至極了(除毛氏汲古閣、綠君亭本外)。
對於清代藏書家來說,比較看重明初刻黑口本,以其時所刻為稀見。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錄》云:「書籍有明刻而可以與宋元版埒者,惟明初黑口本為然。所藏有《周職方詩文集》,所見有天順本《長童集》,皆以黑口稱珍罕也。」
書口上也有刻該頁所有字數的,或在書口上方,或在書口下方。在書口上方刻字數者。如《元史》二百十卷。明洪武三年(1370)內府刻本,卷一第一頁書口上有「三•八三」。書口下刻字數者,如《清異錄》二卷,明隆慶六年(1S72)葉氏菉竹堂刻本,書口下有「一百七十三字」。《三送平妖傳》四卷二十四回,明刻本,書口下有「三百」。
書口的下方,有時署有刻工姓名,具體情況為或署姓、或署全名,或署姓名中的某一字,這是標明刻工責任和記載所刻頁數以便計酬的「記號」。如《續資治通鑒》六十四卷,明隆慶五年(137)刻本,書口下有「字三百七十六、王崇高」。這類寫工,多是有點文化的小知識分子,他們利用一技之長。為備類圖書寫樣。傳至今日的宋元明清各代版本中、留有寫工姓名者極少,同樣的情況也包括印工、繪工。
在書口的上下方,如刻有某齋、某堂、某閣、某樓、某軒、某山房、某書院等,都是圖書館專業人員及藏書愛好者視為「出版者」的重要依據。
書口上方刻出版者、如《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後集四十卷續集四十卷,明嘉靖秦汴繡石書堂刻本,書口上刻「繡石書堂」(按,秦氏抄本所用紙,書口上亦有「繡石書堂」,如《天漢玉牒》一卷,明嘉靖十八年(1539)秦汴繡石書堂抄本)。又如《類箋唐王右丞詩集》十卷《文集》四卷《外編》一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無錫奇字齋刻本,書口上有「奇字齋」。再如《前漢書》一百卷,明德藩最樂軒刻本,書口上有「最樂軒」。
書口下方刻出版者,如《修辭指南》二十卷,明嘉靖三十六年(I557)浦氏五樂堂刻本,書口下刻「五樂堂」。如《戰國人才言行錄》十卷,明嘉靖三十二年(15$3)敬業書院刻本,書口下刻「敬業書院」。
書口上下均刻出版者的很少見,如《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九十三卷,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喬世定小丘山房刻本,書口上方刻「小丘山房」,書口不方刻「喬氏世定刻行」。
書口自上至下沒有一字者,或僅有頁碼的數字者也有,但不多。如《測圓海鏡分類釋木》十卷《測圓算術》四者《勾股算術》二卷《弧矢算術》一卷《方圓術》一卷,明嘉靖刻本即是。
更莫說版本中的許多未知數,版本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問,真是一輩子也學不完。這也算是我學習版本學後的體會之一吧。
20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