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大全》
《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大全》
沈津
此書二卷,不著輯者,明末書林寶普堂刻本。一冊。題「書林寶善堂梓行」。無序跋。藏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此為民間具有實踐經驗者輯成之相牛、察病、療方之專集。其輯刻原旨,可見其書卷首《牧牛論》:「從古聖帝明王裕民之道,莫先於耕,國家以農事為重,則富有天下,宜也。而耕之開疆啓土,又資牛力以代民之勞也。則力田者不可不重,又不可不知牧養、飢、飽三節。苟牧養失度,則多致傷損,暴病卒生。不知因時醫療,卻信巫師,詐言鬼祟,書符壓禳,牛病無裨補半毫,徒傷損頭疋,可為嘆息。念身生長田間,備諳飯牛之理,乃於諸家牛經內芟煩撮要,耕牛致痛異同,方藥喜忌皆備載焉,以便牛醫採擇。」
此本舉凡耕牛毛色相貌之吉凶壽天,病症之異同,方藥之纖悉,多有敘述。卷首有《牧牛論》、《天子勸農論》、《相牛異論》、《辨牛相法》、《相耕牛論》、《耕夫織婦贊》六則。卷上為《論審人用針審症用藥法》,計四十一幅病牛之圖,每圖右上角用三至四字概括病況,圖下有文字,析其症狀,並錄有治病之方。另附有「祛除肺痿止吐血至效方」、「治四時牛瘴加減方」。卷下先錄「採藥選擇吉日」,次繪牛圖五十六幅,右方配有五言或七言小詩,文字通俗,詩內並以中藥入詩,圖下則為各種方劑。末附「仙傳海上方」。
《論審人用針審症用藥法》云:「夫牛亦得生生之機,亦有知覺運動,醫者豈宜輕視?亦當審其寒暑,察其氣候,方可用藥。至於針法,亦宜慎重,恐傷筋骨,先須審其病症,次察其穴,端的方可針治。且針後務宜養蓄,不宜耕作,恐砂泥人針口,風雨灌針口,不為療病,而反生病,不謂主人失調養,且謂術者不知醫。余故細審穴症,並採諸家良方,凡有得試者用之,有未得試者去之,恐誤術者,又具圖像,以便觀覽,免失穴法病症。」此亦為針藥並舉,講究方法,總結前人經驗之說。
療方中「牛肚脹」條云:「肚脹多因是草傷,天氣炎炎水似湯,冷熱不和因中結,口中流涎吐舌長。醫人須要察其症,熱用涼醫陰用陽,藥有名方大戟散,一服灌之便可康。」(附大戟散方)
耕牛雖係養民之道,然牛經專書,《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王毓瑚《中國農學書目》皆未著錄。鄭振鐸《西諦書目》中有《圖像水黃牛經大全》二卷,為清嘉慶二年(1797)刻本。查諸其他書目及近代所出版的圖書,知明代有《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為明喻仁(本元)、喻傑(本亨)撰,至清代則為郭懷西注釋。清代又有《牛經備要醫方》,為沈蓮航撰,全書計七十七節.敘述有獨到之處,且所選錄之醫方,多系臨症經驗方,對牛之主要疾病,均有涉及。又《牛醫金鑒》(又名《牛經備要》、《牛經大全》),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內容分一百四十八節,前十節為相牛法,第十一至六十八節為醫牛總論,餘皆牛病各論。又《大武經》又名《牛經大全》),清末佚名撰,全書分相牛、辨證、針穴、牛病醫方、醫方補遺五篇,內容多臨症實踐,辨證用藥獨具湖南地方色彩。此外又有清《抱犢集》、《養耕集》等。其他叢書零種則有周寧成撰《相牛經》一卷、清房士良撰《新編牛醫方》卷等。
民間流傳之療牛之書多為抄本,一九八三年農業出版社編輯《中國農學珍本叢刊》,影印出版了《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其中有《新刻注釋牛經大全》二卷,郭懷西注釋,影印本之底本當是據清吳尚德等刻本傳抄。從字體看,傳抄本應在清代中葉以後。吳尚德等刻本中許多內容與此本大同小異,應和此明末刻本有一定關聯。此明末原刻不多見,各家書目也鮮有著錄,雖為坊刻,但確為農家實用之書,文字也通俗可讀。扉頁刻「牛經大全。寶善堂梓」。並繪二牛圖。卷下題「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指南」。有圖,然甚粗劣。此本鈐印有「柳外園藏書印」,應為日人之印。
與《牛經大全》同時刊刻的還有《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字體、紙張同《牛經大全》,亦題「書林寶善堂梓行」,圖拙,明末坊本之圖多不精,較之萬曆間所刻戲曲小說之插圖就大相徑庭了。
二〇一〇年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