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說通書
新年說通書
沈津
牛年春節即將來臨,於是想到了舊時的通書,湊篇小文熱鬧一下。通書者,曆書也。《紅樓夢》第九十七回,賈璉「便說:明日就是上好的日子。……說著,捧過通書來。」這種通書,每年一冊,也有人稱之為「通勝」,蓋因「書」諸音「輸」,也算是避忌。在農業社會裡,上至公卿名士、秀才布衣,下至販客走卒、庶民百姓,他們的生活作息是離不開曆書的。通書中包羅萬象,什麼吉日嫁娶、宜出行、忌動土、蓋屋、牧養、納畜、祭祀、喪葬、沐浴、祈福、安床、開市、上柱梁、人學、上表章、療病、裁衣、平治道塗、栽種、拆卸、針灸、開光、剃頭、塞穴、行舟、收割等等,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某事應做或應避忌,一冊在手,當可盡曉。而長年耕種的農民、與海奮鬥的漁者,可以不知天下事,但必須知道一年12月、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每月潮水漲退日等,而這些又離不開通書。
明代的大統曆,清代的時憲書,都是政府欽天監所為,絕不允許民間書坊翻印,然而清代民間卻流行通書。我所見到清代的數種,都是廣州蘇氏丹桂堂(攀桂堂)所刻印的本子,最早的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已通書,次為咸豐三年(1853)癸丑通書,再為咸豐四年(1854)甲寅通書以及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通書。這4種通書每種1冊,有圖。書口中間有「攀桂堂」,書口下間有「丹桂堂梓」。
道光乙巳通書有春牛圖、乙流年事款、已年百歲圖、各宮立命、太陽行度及各星行度(以上均朱印)、四季皇帝並詩日、每月潮水漲退日期、小兒出胎定時歌、洗頭吉凶日、裁衣二十八宿、鬼谷先師趨吉避凶日、司命灶君真經、周堂(嫁娶、移床、柩葬)、修齋還願吉日、六十花甲子、耳鳴法、書頭五星、宿圖、花力、小關殺、畚符、大符、神旦(國家忌辰等)、日章、大字通書。
最有意思的是書前有蘇丹桂堂啓事,云:「蘇家為記。本堂所造土俗日腳通書,乃是遵依憲書、協紀及諸家鬥首,推算七政四餘一十二官立命流年月,將每月吉凶神煞俱系細查參訂注明,以便諸公觀覽。本堂歷傳六代,行世多年,不佞留心研究,頗得西洋之法,正為造福有准,是以遠近馳名,叨蒙四方諸公垂鑒。近來各鎮城市有射利之徒,假冒本堂招牌發售甚多,有暗本堂名色,是以預為剖明,凡海宇諸君光顧者,務祈留心,細察真假,庶不致誤耳。如假包換。省城九曜坊蘇丹桂堂謹白。如有假冒招牌者,男災女禍。」啓事為行書朱印。又春牛圖上有「省城丹桂堂蘇家字號為記」。看來,蘇家丹桂堂是在廣州的老字號,六世的祖業,也該上溯至康熙朝了。百多年來的刻書流通,積聲望遠播,也難免有宵小之徒盜版款名,所以這紙啓事是蘇氏在維護本堂權益。那個時候沒有版權法,要維權,也只能是大吼一聲,嚇唬不法小人:「如有假冒招牌者,男災女禍。」
從道光二十五年到咸豐三年,7年的時間,在通書上可看出內容上有不少變化。咸豐三年的通書上,除了春牛圖、流年事款、百歲圖等,又增加了太陽行度及各星行度(以上均朱印)、日腳忌用、天罡時、天下圖、楊公忌、孔子同答、土地廿八宿杯圖、銅壺晝夜百刻圖式、銅壺滴漏晝夜百刻之圖、日長日 圖、五嶽圖、宿圖、書頭五星、仙方、解夢吉凶書、六十花甲子等。引人注目的是還有食物本草備考便覽、二十四孝圖並詩。同時還將廣州名勝古蹟八景以圖繪之,並有簡介(海珠夜月、大通煙雨、白雲晚望、蒲潤濂泉、景泰僧歸、石門返照,金山古寺、波羅浴日),以一地之名勝古蹟作為品牌,這在某種方面具有推銷廣州的意識,只是不知當年的八景是否仍在,抑或又有他景代之。
咸豐三年的通書封面為圖,紅色,繪一官手執「一本萬利」,並有「丹桂堂大字七政。威豐三年。貴客光顧請認蘇家攀桂堂為記」。首葉蘇丹桂堂啓事,和道光年的略有不同,雲:「蘇家為記。本堂所造土俗日腳通書,乃是遵依憲書、協紀及諸家鬥首,推算七政四餘一十二宮立命流年月,將每月吉凶神煞俱系細查參訂注明,以便諸公觀覽。本堂歷傳六代,行世多年,不佞留心研究,頗得西洋之法,正為造福有准,是以遠近馳名,叨蒙四方諸公垂鑒。近來各鎮城市有射利之徒,假冒本堂招牌發售甚多,有暗本堂名色,是以預為剖明,凡海宇諸君光顧者,務祈留心,細察真假,庶不致誤耳。如假包換。省城九曜坊蘇丹桂堂謹白。如有假冒招牌者,男災女禍。」啓事為行字朱印。又春牛圖上有「省城丹桂堂蘇家字號為記」。
咸豐四年的通書與前年大致相同,但增有天下各省府州縣各山海閣全圖式,解夢吉凶書、新刻魯班先師遺下蓋屋解法除聖旺丁旺財秘訣、看男女值年星辰屬命圖、神仙秘傳種子方法、傳授戲法藥方、簡易出痘良方,使之更為實用。封面上的圖沒什麼改動。丹柱堂的啓事,也只是嚴厲聲明「如有覆刻招牌,本堂定必追究」。
光緒十二年通書,在原有基礎上添加了萬應良方、神效戒煙良方、看男女值年星辰屬命圖、人學吉日等。封面書簽刻 「丹桂堂蘇板大字通書」。次封面葉上的圖繪官紳仕子2人,上刻「丹桂堂」,圖中刻「光緒十二年。請認蘇家字號為記」。首葉為丹桂堂啓事,只是沿襲舊曆,了無新意了。
我還見有並不以通書名而以換一種討人口彩的書,那就是《新春吉慶大全》,書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廣賢堂刻本。1冊,有圖。紅色扉葉上刻「新春吉慶大全。諸家鬥首細訂居家便用。大清嘉慶十六年。省城廣賢堂正百篇大字」。此亦通書之一種,前有春牛圖、辛未流年事款、辛未年百歲圖、立命立局、太陽行度及各星行度、各星立命、本朗忌辰、逐月吉日、諸神聖誕日期、四季皇帝、洗頭吉凶日、裁衣二十八宿、六甲胎神逐月所古定局、鬼谷先師趨吉避凶日、耳鳴法、公符、小松符、大符、參訂日腳。
至於後來的趨吉通書也見過幾種,不過沒什麼特色。
有一種現象也是很有趣的,即當時最易得的書或紙質宣傳品,哪怕印得很多,過不了多長時間,一年兩年,10年過去就不易得,50年後再找也難。對於物件甚至圖書文獻來說,年代愈久也就愈難得。想來當時可能在許多地方的書鋪都有刊刻通書,所印必定不少,一年一冊,價僅幾文的書,必是各處都有售賣。但是嘉道咸同光,一二百年,每年一冊的通書,雖然是每家每戶所必備的與時俱進、日常酬酢的趨吉避凶書,但流傳至今恐怕也是紙貴洛陽,難睹真面了。
據說國內也有專門蒐集曆書的收藏家,瀋陽的詹洪閣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苦心收集10餘年,居然藏有明清以來的各種版本的老皇曆600餘冊,而且從光緒十四年(1888)至今的曆書一本不缺,這也是不容易的雖得事。
蘇氏丹桂堂在廣州刻書100餘年,歷史算是悠久,但卻不知究竟刻了多少書,我僅知道刻過一些通俗小說、木魚書、小唱本之類。通書雖是每年一本,也不知始刻於何年?如僅以道光二十五年至光緒十二年,就是41年41本,累積起來,也是可觀。上世紀的70年代後期,我在廣州中山圖書館參觀了好幾個書庫,負責人說:館裡藏的廣東文獻和地方史料最為豐富。上面所寫幾種廣州通書,在其他地方或許難覓,沒准在廣東中山圖書館能找到,或找到更多。
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