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木活字本的印數(一)

清代木活字本的印數(一)

-從玉樞經籥說起

沈津

對於清代活字本來說,木活宇印本較之其他質料(如銅、瓷等)的印本不知要多多少,《書林清語》及《中國印刷史》、《中國出版史》以及版本學方面的著作,包括專門寫活字本的書,除了對家譜中的木活字本印數,以及對銅活字印本的《古今圖書集成》有所舉例外,似乎很少涉及其他木活字本的印數問題。我以為這不是作者們不想寫,只是一時沒有材料來說明一部木活字印就的書,一般會印多少部。傳世的清代木活字本校之刻本來說,本來就顯得非常的少,而木活字本中記載印數者就更難覓得。

印多少部,當然還要決定於出版者的經濟力量,因為即使用活字排好書版,那人工、紙張、墨汁、裝訂等等也要花費。所以,這個題目還是值得深入去做的。而且,一般來說,私人藏書家得幾部十餘部數十部不難,但費盡心機蒐集個百部以上則大不易。我的朋友韋力君告訴我,他早先曾將收藏活字本的目標定在500部,而現在早已達標,所藏當和天津圖書館相頡頏了,我為韋力君所藏如此之多而高興,他也確實稱得上是大藏家。

前些時翻書,居然從多部活字本上翻到了一些印多少部的記載,這倒可為研究清代出版史、印刷史的學者提供一些資料,於是先寫幾條出來,以後有時間再陸續補充、分析。

例子之一是《玉樞經籥》24卷首1卷,清姚燮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洞梵閣聚珍版印本。6冊。書口下刻「洞梵閣」。題「復莊姚氏注」。有道光二十五年姚燮的自序以及道光二十五年張培基、盧派、郭傳璞的3篇序。例言12則。卷術有校訛。道光二十五年袁青湘跋。


作者是浙江鎮海人,字梅伯號復莊,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清史列傳》及《續碑傳集》有傳,說是生具異稟,自經傳子史至叢書小說,旁逮道藏釋典,靡不覽觀,博學多識。於詩、詞、曲、駢文等皆負盛名,又長繪畫。生平足跡遍於大江南北,而寓居寧波最久。同治三年(1864)卒,年60。


《玉樞經》屬《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北宋末始尊奉之雷神,亦名「九天貞明大聖」。普化天尊乃神霄府九宸之一,為總司五雷、普化群生、賞善罰惡之神。此經假托普化天尊為雷師皓翁所說,經文部分述消災解厄之法,謂凡遇三災九厄,可誦持經文,或默唸普化天尊之號,即有諸神消災解厄,若歸命此經,且可長生云云。《道藏輯要》裡收有《玉樞寶經贊解》。此為釋解《玉樞經》之書,籥,通鑰,鎖鑰也。

盧派序中說姚氏:「年前以攻苦受贏,醫不能效,因至郡羽士觀齋心閉關者數月,病遂霍然。博覽道藏,窮精蘊,取《玉樞經》而註解之。上至性理道德之說,下及百家九流之陵,靡不搜採,以洗發其元妙,務使讀是經者,開卷瞭然。易繁而艱者簡且易,險而奇者平且常,高而遠者卑且邇。一歸於大中至正,使人人得以領悟會通,戒慎恐懼,取益於民生日用父子君臣之道而後已,則所志顧不遠哉。名之日籥,蓋將啓其重肩而導夫人門之先路也。」

此本以木活字排印並刷印300部之依據,見於袁青湘跋,有云雲:「書既成,適暨陽魯君挾聚珍板來業吾郡,因附之編印焉。凡二十有四卷,其捐輸印貲紙費以襄成是舉者,則周君掄山、水君聽橋、陳君博山、李君茂生、李君靜岩、唐君小梅也。」凡例亦雲:「是注既成,以藥珍版印三百部,不能廣為流傳,亦幸中之一憾。奉道諸君,其有壽諸梨棗,俾此經化身萬億,如恆河沙數,其功德當與之無無量。」此本扉頁背面又刻:「道光二十五年九月聚珍板印三百部。」暨陽魯君,不知何許人也,當為書坊主人,以聚珍板印書。

大凡活字印本,無論金屬或木活字,擺印中多有魯魚帝虎之訛。此本手民排錯之字,有「經籥校訛」,類今之勘誤表,云:「編印既畢,其訛字有已修者,有未修者,仍照初印樣本細勘一過,臚陳卷末,俾讀者檢改。或尚有粗忽遺漏處,並鑒諒之。」

此本封面籤條刻「洞真玉樞經籥」。有扉頁,刻「玉樞經籥」。藏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當年所印300部,或可謂多,但今僅150餘年,卻所存無幾,今僅知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館亦有入藏。按,《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無洞梵閣。是書又有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姚氏還有《復莊詩問》、《復莊文榷》、《疏影樓詞》、《今樂考證》等著作,但不知是刻本還是活字本。

例子之二是《曹氏傳芳錄》5種,清曹希璨輯。清宣統元年(1909)曹氏聚珍版印本,2冊,有曹希璨撰凡例6則。5種為《訓兒錄》2卷(宋曹淇撰)、《震間稿》1卷(元曹文炳撰)、《新山集》1卷(元曹文晦撰)、《友竹稿》1卷(元曹一介撰)、《橘坡稿》1卷(明曹宜約撰)。

《訓兒錄》存70餘條,《間稿》、《友竹稿》僅數篇。《橘坡稿》存詩31首、文2篇,乃自《天台志》輯出,然《志》已湮沒。《新山集》曾為顧嗣立編入《元詩選》,《四庫全書》也有收錄,《浙江通志•藝文》所載天台歷代文獻中也有曹文晦詩數十首。乾隆二十五年(1760),天台曹氏重修家譜,內有文晦之詩,登之藝文。

此書末有希璨跋,云:「先人所遺之產,若金珠玉帛,若官室田園,以及玩好器具,雖失猶可以復得,而獨至手澤留遺,竭畢生之心血凝結而成,垂名百世,雖死猶生,至大至重,其在斯乎?一或不慎,葬於讞魚之腹,鋪為眠鼠之禍。甚者湮於洪水,劫於兵火,其失也猶可以復得乎哉?此為子孫者之責,為不容級也。「」譜牒只十大部,安保長存,後又印十餘冊,俾族中業儒各藏一冊,為數無多,亦不足侍,素心惴惴,恆以殘缺為虞。於是輒取家乘,與胞弟文昭再四仝校,復謀諸從叔、從兄、從弟諸輩,集貲購紙墨,用聚珍板排印,計得二百部。時從叔、堂弟適宰閩疆,郵寄數十部,擇其地方紳士之敦品績學者贈焉。又弟文淵,今春北上會試,令攜帶若干部。其餘分送鄉先輩及諸同志,庶幾四方流傳,膾炙人口。縱有蠹魚𥉐鼠洪水兵火之患,亦不至盡歸澌滅。夫而後列祖手澤得以永垂後世,而希璨平苷兢兢抱殘守缺之心,至此差可告無罪於先人雲。」

是編重印發端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告成於宣統元年(1909)。這是印200部的記錄。據曹希璨跋,知天台曹氏家譜當年所印部數,但現在不知還有存否。此活字本主要流向為浙江、福建、北京等地,而宣統元年距今百年都不到,存量多少也不得而知。此本今藏「哈佛燕京」。


例子之三為《俟後編》6卷,明王敬臣撰。補錄1卷事略附錄1卷,清同治八年(1869)群玉齋活字印本。卷末王炳跋云:「先生當前明嘉靖、隆慶間,親受教於魏莊渠先生,踐履篤實,以慎獨為本,所著《俟後編》一書言燕居獨處之獨,以身言己。……曩歲丙寅,從汪君息齋所假得讀之,後有補編一卷,陳文莊公撰,又有事略附錄一卷,則彭待講公所輯也。庚申變亂,汪君謝世,藏書強半亡失,克復後,訪求數年,僅乃得之。深幸是書之獲全,而又大懼日久終就湮沒也,乃商諸同人集資,用群玉齋活字版印行之。卷末附載門人,原止三十一人,因就彭復齋同年鈔藏,吳門表隱中補錄於後,通計百有一人。隨限於資,所印止三百部。異時有讀而興起者,更為雕版以衍其傳。則此編之嘉惠後學,豈有涯涘也耶!」按,庚申,為咸豐十年(1860)。群玉齋當為書鋪,有活字,然從未見有記載。「隨限於資」,所印為300部,那是限於經濟力量,不然的話,當可刷印更多。同治八年至今也僅139年,所存或也不多的了。



例子之四是《大清一統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薛子瑜木活字本。《一統志》開館編纂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時武功已戴,天下太平,當然也與玄燁自幼留心地理有關。是志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期,當時負監理責者為和親王弘量,總栽蔣廷錫等9人,參與纂修者有113人,如梁詩正、汪由教等。流傳至今的本子有康熙內府抄本,乾隆內府抄本、內府抄本多種,後來又有乾隆九年(1744)內府刻本(和珅等纂修本為420卷本,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內府刻本)。


這個活字本所印百部之依據,可見書末道光二十九年(1849)薛子瑜的跋,云:「雍正年重命增修,閱十餘年,至乾隆八年竣稿,登之剞劂,布於寰區,伸諸將來有所考見,謂非率土臣民之至幸與。嗣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復奉敷修,只因式廓版章,為圖益地,人物山水,略有增添,而全書規模無逾疇曩,蓋經始所存,實為圭臬,後有作者,莫能尚焉。茲以傳本甚稀,世所罕覯,謹以活字排印百部,聊資來學津梁之益雲爾。」一部356卷、120冊的大書,且又是出自私家捐貲印行,排印百部,實是大不易之事,這或可視為清代以來活字印本中冊數最多的一部書了。如今國內僅存4部,為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人藏。薛子瑜,江蘇陽湖人。

200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