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本適園詩集
稿本適園詩集
沈津
適園詩集五十二卷,清袁景瀾撰。稿本。二十四冊。清劉禧延、潘鍾瑞、孫融批並題識;葉廷琯、張源達、張鴻卓、元樹瀾題識,近人屈向邦跋。半頁十一行二十一字,無框格。題「元和袁景瀾文綺」。前有道光癸卯殷壽彭序、已丑陳仁梟序、已亥沈寶禾序、又王粲英、許鍔等人題詞。
景瀾,一名學瀾,字文綺,元靜春居士易後,江蘇元和人。諸生。少小孤寒,獨爵苦於學,從吳江殷壽彭游,以能詩著聲吳下。詩沈博絕麗,蓋瓣香於太白、長吉、玉溪之間。構靜春別墅,更字春巢。兵燹後,奉母遷居城中,課子及孫,所著詩文,皆自刊定。民國《吳縣誌》卷六十八有傳。
其自序云:「余生幼孤,備歷難辛,秉性靜默,不慕榮利,恬淡世好。自成立逮著齒,隨遇即紀以詩,如候蟲時鳥,自鳴其籟,自適其性,不求人知,人亦無知我者。日月寖淹,篇什遂多,不論工抽,稿輒恕存,戴之篋衍,以自省覽。前塵昔夢,開卷如昨,使一生心血,不致淪滅,亦正如蠶之作繭,豹之留皮,自成為天壤間一物而已。他時幸遇知音,則流水高山,牙琴獲賞,不幸而飽蟬囊、覆醬飯,中有數存,我無容心焉矣」。卷五後又有自云:「余幼年失估,辛苦營家,處境艱難,知心絕少,居平,無他嗜好。惟以讀書吟詩為事,亦聊以遣愁悶耳。後時時應試,欲搏一第,而竟不可得,八赴省闈,毫無寸進,雖時獲房師李金藝、王成璃、單聽諸公薦舉宏獎,均為主試者所屏。四十後亦不復應舉矣,今年逾五十,而時值兵戈,更覺生理艱窄,讀舊作詩,不覺重有感於身世間也」。於此可見作者之心境及詩作之旨意。
卷一至八古今體詩八百八十首、卷九四田家四時詩七言絕句一百首、卷十至十三古今體詩四百二十八首、卷十四十國宮詞七絕一百首、卷十五古今體詩一百十六首、卷十六續詠春秋樂府七古一百首、卷十七古今體詩一百二十六首、卷十八姑蘇竹枝詞七絕一百首、卷十九古今體詩一百九首、卷二十西冷游草八十三首、卷二一至三二古今體詩一千二百六十六首、卷三三續詠姑蘇竹枝詞七絕一百首、卷三四至三六古今體詩三百三十二首、卷三七廡下遣愁集一百二十六首、卷三八櫱林操縵集一百零四首、卷三九滬游樂一百十八首、卷四十基隱集一百三十八首、卷四一海上歸帆集一百零七首、卷四十至五二古今體詩一千三百四十首。總計五於七百十一首。
按董康《書舶庸談》卷二述及是書,董氏於日本田中氏文求堂所見為鈔本,卷冊同此稿本,「中或稱杏花春爾樓,亦稱聽香樓集,……如十國宮詞、春秋樂府、姑蘇竹枝詞,俱可析出單行。余作情多流連歲序,題為寫勝游,若剛的為五分之一,固道咸後一作家也」。董氏又云:「閱《適園詩集》,中年以前之詩,才華豐蔚,詞旨幽研,晚年順頹唐」。
此稿本詩之標題上多鈐有「刻」、「選」楷書小印,留為作者欲付梓人前所作之標記。後半用紙書口題「適園叢稿」,下有「巢史道閒著」,綠格十一行。是書卷五十二「自題後課孫圖」有云「昔在戊午春,余年五十五」、又第一冊鈐有小印「生於甲子」,則景瀾生於嘉慶九年(1805),卷五十一有「七十初度自述七律二十四首」,小注甚詳,如咸豐三年,景瀾以田租助餉,李河章奏獎侯選詹事府主簿,均可補志書之不足。是書同治間有木刻本,謝國楨曾得之,六冊,計分蘇台攬勝詞二卷、虎阜雜事詩一卷、姑蘇竹校詞二卷、田家四時絕句、吳俗颯喻詩、柘湖道情一卷、吳門新年雜脈一卷、吳門歲音雜詠一卷、西泠游草一卷、金濃游草一卷。或皆力自稿本析出者。清嘉道間,諸於吳中掌故,且有專書面世者推顧震濤《吳門表隱》、顧祿《桐橋倚掉錄》,數年前皆有標點本出版。此袁氏所作雖為詩集,然頗多近代江南之風土民情之作,大凡市井變遷、民俗節日等等,如「觀吳門三鄉賽會歌」、「樂里秋燈詞」。其詩詠「小除夕」云,「幾聲臘鼓報春回,煨酒消寒撥舊醋,童子穴窗窺雪落,家人祭灶喜年來。神前卜歲占雞骨,床下儲糧蓄芋魁,村老醉能談往事,夜闌相伴畫爐灰」。又有「縣吏催租」詩,「年荒迫厚飲,虎吏嚇貧民。手持官符下,輸租限日辰。聲聲打門急,雞犬驚四鄰。東家責酒肉,西舍索錢緡。追呼擾村巷,到處生囂塵。肖肖奶老室,風雨句初新」。活現酷吏貪賄行徑和嘴臉,皆可為研究其時社會文化經濟史及江蘇地方文獻、參考。
鈐印有「袁氏文綺」、「袁印學瀾」、「春巢」、「適園」、「元和袁學瀾印」、「袁印景瀾」、「景瀾詞翰」等四十餘印。
此稿本藏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本文原刊江蘇圖書館學報1992年2期第44頁轉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