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藏園群書經眼錄

讀藏園群書經眼錄

沈津

1983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同年9月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這兩部書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出版的有關版本目錄學中最具分量和最有參考價值的圖書。前者以美國國會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藏書為主,撰成提要,達4400餘篇;後者則以清末民初國內著名藏書家以及日本公私藏家所藏為主,輔以公家私坊所見為副,在5000種以上。


《經眼錄》作者是四川江安人,字沅叔,號藏園,生於同治十一年(1872),卒於1949年。17歲中舉人,27歲中進士,是民國初年三個內閣政府的教育總長。以後又擔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和專門委員之職。傅氏一生致力於目錄、版本、校勘之學,自己所藏近20萬卷古籍中,自己校勘的就有16000餘卷,近800種之多,同時又撰有題跋500餘篇、校記若干種。其平生所見古籍總數在10萬卷以上,大都擇優作了記錄。這本《經眼錄》是傅氏的孫子熹年先生根據作者歷年來觀書和藏書記錄的手稿整理而成。


書名前「藏園」兩字乃傅氏掛冠以後,定居北京,閉戶不交人事,所居有山石花木之勝,因取蘇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之句顏之曰藏園。據熹年先生的說明,傅氏凡出外訪書,必攜帶筆記和一部莫友芝的《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所見善本都詳細記在筆記上,題名為《藏園瞥錄》或《藏園經眼錄》,又把各書的行款寫在《書目》上。數十年來,《瞥錄》積至40餘冊,《書目》也批注殆滿。10餘年前,《瞥錄》小有散佚,現尚存38冊。這些稿本多記北京圖書館,江南圖書館、故宮圖書館、涵芬樓所藏精品,以及近代著名藏書家如瞿氏鐵琴銅劍樓、楊氏海源閣、海鹽張元濟等20多位私人藏書家所藏。同時歷年來在北京、天津上海、蘇州、南京、揚州、杭州,寧波等地書肆所見,都有較詳細的記錄。值得注意的是,1929年,傅氏官直隸道員,奉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對日本的宮內省圖寮、內閣文庫、岩崎氏靜嘉堂、內藤虎恭仁山莊、前田氏尊經閣和西京諸古剎藏的善本多有記錄。

《經眼錄》著錄圖書5000種,應該說,近代流傳的部分重要善本從中可以查悉。幾十年來,私人藏家之書,除瞿氏鐵琴銅劍樓、張元濟涉園、潘氏滂喜齋、德化李盛鋒等數家藏書為公家圖書館保存外,其他多已星散。因此《經眼錄》則保存了當時的記錄,為後人研究提供較詳細的見證。

此書的特點在於大多數的所錄圖書都有作者的鑒定意見或評論。傅氏博通典籍,精研目錄版本之學,故所云多具真知灼見。余嘉錫先生在《藏園群書題記續集》裡說到,曾聽傅氏談論版本之異同,先生如數家珍。甚或有人送書請先生鑒別,「望而知為何時何地所刻,幾於暗中摸索能別孅妍者」。《經眼錄》中有《困學紀聞》一書,陸心源原題元刻本,先生按云:此本世傳以為元刻,其實乃明正統間所刻,元刻本藏余家雙鑒樓中。版本之鑒別,除要有豐富的知識外,還須熟稔各家目錄,並要多看、多比、多查、多校,方能得出真知,傅氏以幾十年的實踐,勤記多學,稱之為「老眼」實不為過。近年某出版社也出有《經眼錄》一類之書,然僅記書名、卷數、作者、版本,偶爾有點附註,這與圖書館編目人員所為毫無二致。而傅氏此書不僅再加序、刻書牌記、居人題識、收藏印記、觀書時間、地點,均有所交代,俾後人參閱,以窺原本之一斑。至於某些書當時所值,傅氏也有記錄,如《詩紀》,得之廠甸冷攤,其值一金。這些都可作為今天研究版本圖書價格之參考。

《經眼錄》中極少數著錄之書流散國外,但可從中獲知原貌,如筆者在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所見《文選雙字類要》,紙背皆明時攸縣公牘文字,原藏獨山莫氏,現為芝館所藏。又如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鹽鐵論》[明萬曆十四年(1586)張表太玄書室刻本]即先生從郭侗伯太史借閱之本,此書中也有記錄。

洪亮吉曾將藏書者分為數等,考訂家、校讎家、收藏家、賞鑒家、掠販家。傅氏校勘古書於舊本從不輕改,亦不曲徇,務求古人之真面目。《經眼錄》中《分門纂類唐歌詩》、《月屋樵吟》等多種皆傅氏手校,傅氏曾以自藏罕見者借與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叢刊》時作底本之用,其絕非一般藏家可比,並不視孤籍佳 為枕秘,而以流通為要旨。


是書所錄善本多為名家批校,精抄手稿,宋刻秘本,琳琅滿目。由於這本書為記錄近代所藏善本概貌和流傳、供存情況的重要圖書,所論各書的特點、淵源、優劣都出於作者的心得和精鑒,故對於今天整理古籍和鑒別善本也仍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讀此書並不使人感到枯燥無味。

此書不足之處,在於沒有索引,以經眼5000種善本之多,似應有索引可查,實際上,編一個索引無需花多少時間,而對於讀者來說,卻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