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文明復活—中德紙質文物修復技術》發行儀式上的發言
強強聯合 技術互補
在《讓文明復活—中德紙質文物修復技術》發行儀式上的發言
沈津
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褚樹青先生要我在新書發佈會上講幾句話。實際上、我對於書籍的修復技術,完全是外行,說不出具體的道道,但我這六十年來和書打交道,經眼的古書數萬部,其中就有不少經過修復,整舊如舊之書。
如讓我描述修復師的工作,那就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以便後人保留歷史證據。通過整理、研究,使中國文化發揚光大。這種保存不可替代的原件,是我們的書籍保管人員和修復師的責任。
在中國古代,即有「裝背」「裝潢手」之稱,這是指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師傅,唐貞觀二十二年(648)之《善見律》卷末即有「裝潢手輔文開裝」字樣。至於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刻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四冊,中鈐一印「民國二十年夏杭縣淨業弟子徐大悲、魏大滿發心重整精裱《華嚴經》全部改裝板面布套功德……」。
明清兩代古舊書業的裝幀師就不說了,如今更有不少的從業人員有裝修古舊書的特殊技術。這種技術需要名師傳授和耐心細緻的學習。我記得六十年代初,上海圖書館有許多業務部門,但離我所在的「善本組」最近的卻是「修補組」,當年僅有曹有福、黃懷覺等五六位老師傅,後來才有沈菊芳、趙嘉福、潘美娣等人作為培養對象分到該組。館方就是採取師傅帶徒弟的方法進行指導他們成長的。
現今,修復人才的不斷培養,尤其是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成立後,青黃不接的局面已經不再,然而要成為「大工匠」「國手」,尚需要瞭解、掌握大量的歷史文化領域的背景知識,要精益求精,不斷努力。
德國的書籍史、從它的起源始,就結合了造紙、印刷、皮革、木材及金屬加工等不同專業領域工匠,進行分工明確的聯合生產。因此,他們的古籍修復最初就是各個專業領域針對書籍不同部分的材質,分別進行研究與修復。隨著近現代歐洲工業化的發展,大量先進物理與化學科技進入了德國的書籍修復領域,尤其是在定量分析與新材料保護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德國的修復師多具有一定的其他相關領域的職業技能,這種跨專業的技能在他們的在古籍修復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歐洲古典人文傳統與現代自然科學的相結合,再加上德國人嚴謹規範的工匠精神,共同造就了德國在古籍修復的專業地位,這也值得我們在工作中學習與借鑒。
德國和中國都是在人類書籍史中佔有極為重意地位的兩個文明國度,千百年來書籍印刷與生產傳統源遠流長,形成了中西方豐富的古籍資源,也分別催生出了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科技條件下,既存有共性,又具有較大專業差別的古籍修復業。
褚樹青先生主編的這本書,我僅看了目錄和有關部分。我以為,它體現了中德兩國的古籍保護強強聯合,技術互補。此書為中國的修補技術走出國門,尋求合作,開了個好頭,值得肯定與推廣,我是為之點贊的。
沈律 2024.9.
本文為沈津先生在2024年10月13-14日中國古籍保護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024年社會力量參與古籍保護研討交流活動」中「《讓文明復活—中德紙質文物修復技術》發行儀式」上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