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歷代三十四家文集
談歷代三十四家文集
沈津
最近有幸看到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線裝本《歷代三十四家文集》(6函,60冊)。該書裝訂、印刷堪稱精美。但是,翻了總目和前面的幾本,拜讀了書中所附李景林等三人撰寫的《明代張燮所編〈歷代卅四家文集〉的發見與評價》後,遂有4點疑問:
一、此書是不是一部殘缺不全的書?根據是,張燮只選了自戰國至漢魏六朝34位作家的作品,其他很重要的一些作家如陸機的《陸平原集》、顏延之的《顏光祿集》、王羲之的《王右軍集》等為什麼都沒有選?
二、此書沒有總序,也沒有總目。是原來就沒有,還是後來佚去?
三、據李景林先生等人的文章說,「《諸葛丞相集》封後有赫然在目的大字牌記曰『歷代卅四家文集』並『賞雨軒藏板』之標識」(按,此為扉頁,並非刻書牌記,扉頁和牌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恕我妄言,因為我的直覺告訴我,此扉頁似是後人所寫,而並非刻板。如果是刻板,為什麼僅《諸葛丞相集》有,而其他的33家沒有。
四、1978年3月在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古籍善本書總目編輯工作會議以後,各省市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及大專院校館、科學院系統館都進行了古籍善本書的普查工作,難道唐河縣圖書館所藏善本沒有報送河南省館?
1980年在北京彙編總目,並進行初審,難道會把唐河縣館的卡片刪去?
我帶著這些疑問查了一些書,總算將問題弄清楚了。我得出的結論是,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歷代三十四家文集》應該是出版史上的一次嚴重的失誤。
中州社影印這部書,應該是花了大力氣的,從李文看,「這套叢書,不僅在古籍普查成果集大成的《中國叢書綜錄》中查找不到,連當代涵蓋面最廣的《歷代叢書大辭典》以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亦均未著錄。即使是著名教授王重民所著的囊括了國內、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海外重要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的《中國善本書提要》及其《補遺》,也不見著錄」。
這段文字中所舉四例都有不妥之嫌。《中國叢書綜錄》並非是「古籍普查成果集大成」者,因為在大躍進的年代,先師顧廷龍先生偕十幾位同事在當時的形勢下,僅聯合國內41家圖書館進行合作,並無普查之舉。至於20年後,先師所主編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參加館達791館,那時倒是先有普查再有彙編。《歷代叢書大辭典》是楊家駱先生在1936年時出版的,那時他之所見能夠達到「涵蓋面最廣嗎!」如果「涵蓋面最廣」,那還會再出版陽海青兄的《中國叢書綜錄補正》及《中國叢書廣錄》嗎?至於《中國善本書提要》僅收了王重民先生在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期間所寫的極小部分提要,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大部分古籍善本,怎麼能說是「囊括了國內、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海外重要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作為一個出版社,為了強力推銷自己的「產品」,竟然如此不顧事實,濫用形容詞,說得不客氣一點,那是在欺騙讀者。
至於說《中國古籍普本書目》亦未著錄《歷代三十四家文集》,那就大錯特錯了。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中冊第1350頁清楚地著錄有《七十二家集》340卷附錄72卷,明張變編,明天啓崇禎間刻本。這部書北京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有全帙,福建省同安縣圖書館、河南省唐河縣圖書館藏有殘本。此外,日本內閣文庫藏有全帙兩部。《歷代卅四家文集》中的內容全都在《七十二家集》之中。事實至此,完全清楚,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唐河縣圖書館藏《歷代卅四家文集》,即是《七十二家集》中的一部分,而且不到全帙的一半,充其量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本子而已。
李文說「1989年至今,前後十多位學有專精的教授、專家、學者,遍查有關書目之工具書數十種,大家共識《歷代卅四家文集》為海內外之獨集孤本」。我不敢去想,也不願意去想,這「十多位學有專糖的教授、專家、學者」是如何去查書的。我只能說,也真是難為了這「十多位學有專精的教授、專家、學者」,他們也是很盡力了的,但他們過去所瞭解,掌握的目錄學、版本學的知識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運用。一條並不困難,而又很容易可以查獲的資訊,竟然被一次次地忽略,以致釀成錯誤的信息而導致決策者的判斷失誤,從而造成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出版界所影印古籍中的最大的一次烏龍。
應該說,責任編輯沒有把握住一次重要的機會去作驗證。即唐河縣館藏殘本中的《梁簡文帝御製集》中佚去第8 卷至第16卷,及附錄1卷,於是中州社向北京圖書館善本室借到《梁簡文帝御製集》的部分,「補齊所觖,《歷代卅四家文集》終成完璧」。可惜的是,責任者們並沒有看出從北圖所得到的本子(膠卷)和唐河本在板框、宇體等特徵上都有著共同點,因為那畢竟是同一個版本。然而北圖本卻被看作了「它本」。
為了讓讀者瞭解影印此書的重要性,李文還對編者張燮以及收藏者李蘭馨作了介紹,但是在用詞上略有欠缺和失誤。如,關於張燮,李文云「這次在唐河縣圖書館古籍中,又發現他還著有《霏雲居集》五十四卷,《續集》六十六卷,共五冊。為崇禎十一年刻本」。「《霏雲居集》及其《續集》亦不見各家書目著錄」。按,此又誤。《霏雲居集》54 卷目錄5卷,《續集》66卷續集目錄口卷,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唐河縣圖書館所藏皆殘觖不全之本,此可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冊第788頁。又按,《四庫禁毀書叢刊》沒收此本,或因為殘本之故。又,關於李蘭馨,既說李蘭馨為「清末大藏書家」,又說他「既不見史載,更無口碑流傳」。這豈非矛盾?當然,在《歷代藏書家辭典》(梁戰、郭群一編)中也沒有李蘭馨的一席之地。我所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在資訊較之過去進步了不知多少的現代,有那麼多的新出版的工具書、參考書可以查閱,可是卻有人視而不見,不肯動手去查,不肯用腦子去作一些深思。
李文說,「這套叢書具有鮮明的編輯思想和獨特的編輯體例」,「把它《歷代卅四家文集》作為一個新鮮的、較大的有關學術問題首次提了出來,並作初探嘗試,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由於此書的影印前提已成笑柄,再談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
影印古籍,是一項很嚴肅的工作,它不僅是「嘉惠學林」的盛舉,而且也是秉承前人遺志,將珍稀版本化身千百、傳布流通的途徑之一,這是功德無量的事。先師顧廷龍先生就在「搜殘編於亂後,繫遺獻於垂亡」之20世紀40年代,考慮到以傳布先哲精神於萬一,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編輯影印了《合眾圖書館叢書》初、二編15 種。
但是,退一步說,如果這部《歷代三十四家文集》是全帙(即《七十二家文集》),是否值得影印呢?我的意見是,從此書的內容來看,那麼多的大家,他們的作品數百年來代有流傳,其中有一些都有單刻本,如《諸葛丞相集》等,也有一些被輯人各種叢書中。如果作品在內容上沒有比現在的各種標點整理本或其他版本(包括影印本)多,或在文字校勘上沒有較高價值的話,那麼,對於出版社來說就沒有必要花費巨資再為影印。中國大陸許多重要圖書館中藏有不少孤本秘籍,還有些極有學術價值的稿本、抄本根本就沒有影印或出版過,若要影印、排印古籍,倒不如先把著眼點放在那上面。同時,對於一些圖書館來說,類似《歷代三十四家文集》這樣的出版物是否應該訂購?即使因不慎而買了它,一旦有學者翻看了裡面的內容,也一定會大呼上當的。
我相信,中州古籍出版社的領導在主觀上是想為古籍的影印做一些延其一脈的事情,而且過去10多年中,他們也確實出版過不少好書,有些還堪稱精品。偶然的嚴重失誤或許是好事,希望今後影印古籍謹慎從事,嚴格把關,有一個好的參謀班子,請真正的目錄學、版本學專家出謀劃策,以免犯錯,繼續出版好的、有學術價值且版本流傳不多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