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可與葉德輝
徐行可與葉德輝
-《書林清話》徐恕藏本批注輯錄
宗旨
武昌徐行可先生爲鄂中藏書名家,倫哲如《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第一五○條,贊先生曰:「家有餘財志不紛,宋雕元槧漫云云。自標一幟黃汪外,天下英雄獨使君。」詩下另有小注稱:「武昌徐行可恕,所儲皆士用書,大多稿本、精校本。嘗舍南潯劉翰怡家二歲,盡讀其所藏。南北諸書店,每得一善本,爭致之。君暇則出游,志不在山水名勝而在訪書。聞某家有一未見書,必展轉錄得其副而後已。一切仕宦聲利,悉謝不顧,日汲汲於故紙。版不問宋元,人不問古近,一掃向來藏書家痼習,與余所抱之旨,殆不謀而相合也。」依詩注所言,徐行可積書十萬冊,並不以「百宋千元」爲貴,所蓄多明清精品及讀書人珍視之批校稿本,故蘄春黃季剛、枝江熊會貞及德化蔡中睿諸先生,均曾借讀其書;而海鹽張菊生校印《四部叢刊》、吳縣王欣夫輯刊《八年叢編》,亦嘗假其秘笈。一九五○年代,徐行可及家人又舉其畢生所藏,化私爲公,沾溉士林,啟迪後來,至今猶爲人所樂道。
徐行可居武昌兩湖要衝之地,南望湘江,當有所感。行可與長沙楊遇夫爲平生摯友,于楊氏師葉郋園先生,亦多所瞻望。其曾爲楊遇夫題葉氏手帖云:「石渠書本恣冥搜,紹業無人志未酬。零墨斷箋勤護惜,遺編待續足千秋」,可爲明證。
葉德輝,字奐彬,號郋園,湘潭人,祖籍吳縣東山。光緒壬辰進士,授吏部主事,觀政未一年,拂衣歸隱。郋園家雄於財,少承庭訓,又多先世遺書,朝夕披吟,遂精考據之學;所貯二十萬卷,多爲明清佳本,不佞于宋元古槧,其視舊本輕重,恰與徐行可相契合。郋園名作《書林清話》,詳述宋元明清四代刊本故實,足稱版本學奠基巨著。自民國六年面世以來,廣佈流傳,影響深遠,其刊刻、影印及點校諸本多達二十餘種。後輩習版本目錄者,無不視作依傍,或譽或彈,紛紜不一。若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孫欽善《清代考據學》,皆稱其所述詳贍,可爲後法。間或有批注其所引書目誤失,校訂其考斷錯謬者甚多。一九三○年代,長澤規矩也、李洣先後撰寫《〈書林清話〉糾繆並補遺》《〈書林清話〉校補》,於此書所言細節,多有訂正,亦可謂《清話》功臣。
余生也晚,近十年前,偶於都門肆中幸得徐氏舊藏批校本《書林清話》。其形製爲:民國石印本;五冊;每冊正文首頁鈐「徐恕」,卷十尾頁鈐「武昌徐氏世守」,二印皆朱文。此本另有墨筆眉批、夾注近三百條。所有批字中,寧均寫作「寕」、淳皆書作「湻」,則批者當係清遺老,或與葉、徐二人同時。按諸批注所考,多係據《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欽定天祿琳琅書目》並《後編》《藝風藏書記》三家書目,間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訂補《書林清話》所述各條,與長澤氏《糾補》、李氏《校補》所云相仿佛。其所論者,多爲宋元舊刊,偶及明刻精品而絕無清代佳本。
近日,鄂中友人惠寄徐行可親筆批本《書林清話》圖影若干,中有墨、朱二色眉批、夾注六十餘條,書于民國六年初刻本上。按諸批注所云,多據《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及何義門、羅蟫隱諸人所言,間及《宋元書影》,糾補郋園《清話》初刻本原文。其所批條目,泰半集于五、九兩卷之中,所述多明清佳槧,正與徐行可自藏所重者相合。
今由余昔年所得徐藏本《清話》全數批注內,採選意義較大,且爲漆永祥新校《書林清話》所錄,長澤氏《糾補》、李氏《校補》所未及者四十餘條,略加案語注釋,輯錄于下。並於徐氏手批本《清話》批注中,擇選與之關聯者五條,列于其上,以作參照。而本文撰作體例,則訂定如下:首,《書林清話》卷數;次,篇名;三,《清話》正文;四,徐批、徐注、眉批、夾注;五,按語,多係《清話》批注所引諸家書目原文;六、宗注,爲余所作考釋按斷。另因徐行可批、藏兩本《書林清話》,其正文、批注及各家引文書目刊印書寫年代不一,爲便觀覽計,文中所有諱字皆改作本字。
卷二
刻書有圈點之始
1、刻本書之有圈點,始于宋中葉以後……有元以來,遂及經史。如《繆記》元刻葉時《禮經會元》四卷,何焯校《通志堂經解目》程端禮《春秋本義》三十卷,有句讀圈點。
【眉批】撿《繆記》無言圈點語,或葉藏有此書。
【按語】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一〈經學第一〉,「《禮經會元》四卷」條下,原文作「元刊本。有至正乙巳潘元明序、至正丙午陳基序,本傳後有六世孫葉廣居識。每半頁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小黑口。收藏有『吳興李敬仲氏家藏』朱文長印」。
【宗注】此本現藏上海圖書館(書號:814829),原書有句讀圈點,收藏印作「宜興李敬仲氏家藏」。
刻書分宋元體字之始
2、又殘宋刻本《圖畫見聞志》六卷所云「字畫方板」;南宋書棚本,如許丁卯、羅昭諫唐人諸集「字畫方板」,皆如是是也。則南宋時已開今日宋體之風。
【眉批】唐許渾《丁卯集》二卷《續》二卷《續補》一卷《集外詩》一卷。許別業在潤州丁卯橋也。
3、前明中葉以後,於是專有寫匡廓宋字之人。相沿至今,各圖簡易。杭世駿《欣託齋藏書記》云:「宋刻《兩漢書》,板縮而行密,字畫活脫。注有遺落,可以補入。此真所謂宋字也,汪文盛猶得其遺意」。
【夾注】明刊《兩漢》,莫云與汲古刻並善。嘉靖廿八年。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史部一〉,「《漢書》一百二十卷」條下,原文作「汲古閣本無三劉說,與明汪文盛刊本並善」「嘉靖己酉,福建按察周采、提學副使周珫、柯喬等同校刊本,即修汪本耳」;「《後漢書》一百二十卷」條下,原文作「明周采、周珫、柯喬等修汪文盛本,而挖去舊刊之名,卷首題以采等刊。《漢書》亦然,極可恨矣」。嘉靖二十八年,歲次己酉。
4、世傳明萬曆戊午(四十六年)趙用賢刻《管子》《韓子》,已用今之所謂宋體字,想其時宋體字刻書已通行。
【夾注】莫云在十年。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七〈子部三〉,「《管子》二十四卷」條下,原文作「萬曆十年趙用賢刊本」;「《韓子》二十卷」條下,原文作「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
【宗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卷十五〈子部·法家類〉,「《管韓合刻》四十四卷」條下,原文作「明趙用賢編明萬曆十年自刻本」。莫氏所云甚是。
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
5、《楊志》宋槧本祝穆《方輿勝覽》,《前集》四十三卷《後集》七卷《續集》二十卷《拾遺》一卷,自序後有兩浙轉運司錄白:「奉台判,備榜須至指揮(以下別起提行)。右令出榜衢婺州雕書籍去處張掛曉示,各令知悉」。
【眉批】此所謂台判,必行在國子監判也。觀《張志》所載可知。
【按語】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卷十五〈史部·地理類〉,「《新編方輿勝覽》七十卷」條下,有「嘉熙己亥良月望日新安呂午序」,原文作「建陽祝穆和父,本新安人,朱文公先生之母黨也。幼從文公諸大賢游」。
【宗注】朱文公云朱熹。祝穆幼從熹游,則爲南宋人無疑。
6、咸平中,初命劉崇超監三館秘閣圖籍。其後因循,與判館連署掌事。時論非之。
【眉批】清文淵閣有領閣事,以大學士充之。次,直閣事。又其下有校理。領閣事與宋判館事相同。
7、紹聖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以下提行),敕中書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
【眉批】中書主制詔,尚書主出納,故云兩省送到。
8、吾藏元陳宲刊黃公紹《古今韻會舉要》三十卷,前有長方木牌記云:「宲昨承先師架閣黃公在軒先生委刊《古今韻會舉要》,凡三十卷。古今字畫音義,瞭然在目,誠千百年間未睹之秘也。今繡諸梓,三復讐校,並無譌誤,愿與天下士大夫共之。但是編係私著之文,與書肆所刊見成文籍不同。竊恐嗜利之徒,改換名目,節略翻刻,纖毫爭差,致誤學者。已經所屬陳告乞行禁約外,收書君子,伏幸藻鑑。後學陳宲謹白。」
【眉批】《繆記》「節略翻刊」下無「纖毫爭差」四字。
【夾注】《繆》作「刊」。
【按語】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一〈小學第二〉,「《古今韻會舉要》三十卷」條下,原文作「竊恐嗜利之徒,改換名目,節略翻刊,致誤學者」。
宋建安余氏刻書
9、《天祿琳琅後編·二》,《儀禮圖》序後刻「崇化余志安刊於勤有堂」。
【眉批】以年代考之,志安,元順帝時人。則此不得爲宋刻,《天祿》誤也。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二〈宋版經部〉,「《儀禮圖》」條下,原文作「是本序後刻『崇化余志安刊於勤有堂』」。
【宗注】《書林清話》本篇載孫星衍仿刻《唐律疏議》,有「至正辛卯十一年重校」、「崇化余志安刊於勤有堂」字樣。則余志安於元順帝至正時亦有刊本,其不得在宋代刻書,明矣。
10、宋黃倫《尚書精義》五十卷,前有「建安余氏萬卷堂刊行」,小序又有「淳熙庚子(七年)臘月朔旦,建安余氏萬卷堂謹書」,見《張志》《瞿目》《陸志》《陸跋》(文淵閣傳鈔本)。
【眉批】淳熙庚子,下至光宗紹興癸丑凡十三年,此余氏書最早者。
【宗注】「紹興」當作「紹熙」。
11、《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門類目錄後有「皇慶壬子(元年)」鐘式木記、「勤有堂」爐式木記,傳序碑銘後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篆記,詩題目錄卷二十五後皆別行刊「皇慶壬子余志安刊於勤有堂」,見《天祿琳琅·六》《孫記》《瞿目》。
【眉批】《天·六》尚有《李太白集》,武宗至大四年辛亥,建安于氏勤有堂刊。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六〈元版集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集》」條下,原文作「書中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篆書木記,目錄末葉板心記『至大辛亥三月刊』。按辛亥爲元武宗至大四年」。
【宗注】「于氏」當作「余氏」。
12、宋葛長庚《瓊琯白玉蟾集》八卷,前題「建安余氏刊於靜庵」(靜庵與靖庵疑即一人),見《瞿目》《丁志》。此亦元刻無年月者也。吾因悟余氏刻書堂名,各有分別。如萬卷堂則爲余仁仲刊書之記,勤有堂則爲余志安刊書之記。其刻《列女傳》之靖庵,亦題勤有堂,則或爲志安別號也。
【眉批】《列女圖》作「靜」,不作「靖」(《天祿目》作「靖」)。既爲一人,則必二書皆非宋刻,明矣。
【眉批】志安元順帝時尚能刻書,安能在宋刻《列女圖》耶?
【按語】《書林清話》本篇前文,有「按宋板《列女傳》載建安余氏靖安刊於勤有堂」;另有「阮文達元仿刻《繪圖古列女傳》……卷二、卷三後有『靜庵余氏模刻』一行,卷五後有『余氏勤有堂刊』一行」。《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二〈宋版經部〉,「《儀禮圖》」條下,原文作「按宋版《列女傳》載建安余氏靖菴刻於勤有堂」。
【宗注】若靖庵即靜庵,且爲余志安別號,而余志安於元順帝至正時尚能刻書,其不得有宋刊本傳世矣。
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一
13、注:此所謂賣書陳彥才,亦曰陳道人。寶慶初,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詩,爲史彌遠所黥。詩禍之興,捕敖器之、劉潛夫等下大理獄。時鄭清之在瑣闥,止之。
【眉批】陳起詩禍事,詳《曝書亭集·宋高菊襇遺稿序》中。
【按語】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三十六〈序三〉,「《信天巢遺稿序》」條下,原文作「宋處士菊磵高先生,嘗以信天巢名其居……當宋嘉定間,東南詩人集于臨安,茶寮酒市,多所題詠。於是書坊取南渡後江湖之士以詩馳譽者,刊爲《江湖集》。至寶慶初,李知孝爲言官,見之彈事。於是劉克莊潛夫、敖陶孫器之、趙師秀紫芝、曾極景建、周文璞晉仙,一時同獲罪。而刊詩陳起,亦不免焉。今宋本先生詩,殆即《江湖集》中之一。而陳解元者,起也」。
14、又《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云:「舊題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凡一百五十七家。」
【眉批】《提要》疑此書爲朱彝尊遺稿,後人掇拾他集,合爲一編。
【按語】《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條下,原文作「是彝尊本有宋人小集四十餘種。或舊稿零落,後人得其殘本,更掇拾他集,合爲一帙」。
卷三
宋司庫州軍郡府縣書院刻書
15、德壽殿本。刻劉球《隸韻》十卷,見《阮外集》(云第十卷末行有「御前應奉沈亨刊」七字,董其昌定爲德壽殿本,似未真確。德輝按:董說是也,沈亨當是御前供奉刻字匠人)。
【眉批】考《宋史·地理志》載四京宮殿綦詳,通無德壽殿,惟行在所有德壽宮。《志》云:「重華、慈福、壽慈、壽康四宮,重壽、福寧二殿,隨時異額,實德壽一宮。」據此,則德壽宮即德壽殿也。《志》又云「行宮制度皆從簡省」,故一殿而數名耳。然則德壽殿本,實南宋刻也。
【按語】《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原文作「行在所。建炎三年閏八月,高宗自建康如臨安,以州治爲行宮。宮室制度皆從簡省,不尚華飾。垂拱、大慶、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實一殿。重華、慈福、壽慈、壽康四宮,重壽、寧福二殿,隨時異額,實德壽一宮」。
【宗注】「福寧」當作「寧福」。
16、各州軍郡府縣亦然,故有州軍學本……無年號,衢州州學刻《三國志》六十五卷,見《陸志》;贛州州學張之綱刻《文選》六十卷,見《天祿琳琅·十》,又《後編·七》《瞿目》《朱目》《丁志》(明嘉靖己酉袁褧嘉趣堂仿宋刻本)《陸志》(宋本)。
【眉批】袁褧所仿爲宋蜀裴氏本,此誤也。
【眉批】此必《丁志》之誤,葉偶失檢對。卷六「明刻精品」條,亦誤以袁翻贛州本。獨啟崟等校對數月,乃不知改正,可惜。
【宗注】「卷六」當作「卷五」。依《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欽定天祿琳琅書目》《藝風藏書記》所載,袁褧嘉趣堂本係翻刻宋蜀廣都裴氏本,詳見下文卷五〈明人刻書之精品〉篇「仿宋張之綱本《文選注》六十卷」條案語。
17、郡齋本……寶祐五年,嚴陵郡齋刻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見《瞿目》(云淳熙小字本,編二百九十卷。此大字本,乃汴梁趙與籌重併卷第)。
【眉批】據《天祿目》,四十二卷本即趙汝籌所刊。《郘目》云「趙重刊大字本,每頁二十二行,行十九字」,題「板明初在南監,故印本至今不少」。《郘目·四》。
【眉批】《天祿目·二》云「此書初刻于嚴陵。淳熙元年,楊萬里出守臨漳,過嚴陵,爲之序。理宗寶祐時,宗室趙汝籌以嚴陵版字小且訛,易爲大書,讐校重刊,有趙自序」。見《玉海》,即此本也。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二〈宋版史部〉,「通鑑紀事本末」條下,原文作「宋袁樞編,四十二卷。有楊萬里序……是書初刻于嚴陵。淳熙元年,楊萬里出守臨漳,過嚴陵,爲序行之。理宗寶祐時,宗室趙與籌以嚴陵版字小且訛,易爲大書,讐校重刊,有與籌自序」。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史部三〉,「《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條下,原文作「宋袁樞撰……內府及陽湖孫氏並有宋寶佑丁巳趙汝笥(「趙汝笥」,中華書局整理本作「趙與籌」)重刊大字本,每頁二十二行、行十九字。是板明初尚在南監,故印本至今不少」。王應麟《玉海》卷四十七〈藝文·編年〉,「治平資治通鑑」條下,原文作「《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袁樞編。淳熙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參政龔茂良言袁樞編《通鑑紀事》有補治道,或取以賜東宮,增益見聞。詔嚴州摹印十部,仍先以卿本上之(淳熙元年三月戊子,楊萬里爲序。始于三家分晉,終於世宗征淮南)」。
【宗注】「題」疑當作「是」。
宋州府縣刻書
18、明州本。紹興十九年,刻徐鉉《騎省集》三十卷,見《陸集》(宋本跋);廿八年,刻《文選》六十卷,見《彭跋》;無年號,刻《九經排字直音》,《前集》一卷《後集》一卷,見《陸集》(元翻宋本)。
【徐批】《宋元書影》有《徐集》二頁,陽湖董氏藏。
【徐注】已見前公使庫本下,此緟出。
【眉批】《郘目》有宋本《九經直音》十五卷,定爲宋孫奕撰。海甯查氏藏本,與《陸》刻本不同。《陸》刻與《提要》,蓋已併其卷第。元翻本如此,而佚其名耳。
【按語】《書林清話》卷三〈宋司庫州軍郡府縣書院刻書〉篇,「公使庫本」條下,原文作「紹興十九年,明州公庫刻《騎省徐公集》三十卷,見《張志》《陸志》(校宋鈔本)」。
檢《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並無《九經直音》。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卷第一,「《九經直音》十五卷(宋本)」條下,原文作「宋廬陵孫奕撰。海甯查氏藏本……《四庫》又收明州本宋人《排字九經直音》二卷,爲元至元丁亥書隱堂刊者,按之即是奕書……其卷數懸殊者,此十五卷本,百一葉。若爲二卷,卷亦止五十葉,未爲甚大。坊間合併且逸其名,非宋刻僅存,亦烏從識之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明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條下,原文作「不著撰人名氏……卷首題曰『明本』者,宋時刊版多舉其地之首一字,如建本、杭本之類。此蓋明州所刊本,即今寧波府也。末題『歲次丁亥梅隱書堂新刊』,不著年號。考丁亥爲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是元初刊本矣」。《書林清話》卷四「梅隱書堂」條下,原文作「至元丁亥二十四年,刻明州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見《四庫書目提要》《莫錄》(孫奕《九經直音》十五卷下,誤以梅隱書堂爲書隱堂)」。
19、眉山本。紹興十四年,刻《宋書》一百卷、《魏書》一百十四卷、《梁書》五十六卷、《南齊書》五十九卷、《北齊書》五十卷、《周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六卷,見《陸續跋》(云每葉十八行、每行十七字,板心有字數、刻工姓名。自元至明,板存南監,遞有修補。按此七史,世謂之「眉山七史」,蓋北宋時蜀刻也),《邵注四庫簡明目》(云九行邋遢本)。
【眉批】《郘亭書目》言《宋書》以下,諸家書目不言有宋刻,即元刻亦少。疑《季目》所載宋元板爲不可信,蓋未考耳。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史部一〉,「《宋書》一百卷」條下,原文作「季滄葦書目,《史記》至宋北(『宋北』,中華書局整理本作『北宋』)俱有宋元板本,且不止一部。按《宋書》以下,各家書目不言有宋本,即元刊本亦少,恐《季目》不可盡信」。
【宗注】此則各家不以三代遞修本爲宋刻耳。
宋私宅家塾刻書
20、廖刻存於今者……又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見《莫錄》《丁目》(明徐氏東雅堂刻本即翻此本);《柳河東集》四十四卷《外集》二卷、《龍城錄》二卷《附錄》二卷,有明郭雲鵬濟美堂翻雕本(此本行字板式與徐氏東雅堂刻《韓集》同。據元周密《志雅堂雜鈔》有韓柳並刻之語,知亦出廖刻)。
【眉批】嘉慶間甯國縣學博沈欽韓小宛,有《韓集補注》,未刻。
【夾注】世綵堂《韓集》,字體在歐虞間。郁泰峰藏,當爲海內集部之冠。宋刻初印,紙墨精審。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二〈集部二〉,「東雅堂《韓昌黎集注》四十卷《外集》十卷」條下,原文作「世綵堂《韓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豐順丁禹生藏。宋刻初印,紙潔墨精,字體在歐虞間,首尾完善。本上海郁泰峰宜稼堂物,當爲海內集部之冠」;「明蔣之翹《輯注韓柳集》各五十二卷」條下,原文作「嘉慶間甯國縣學博吳門沈欽韓宛(「宛」,中華書局整理本作「小宛」),有《韓集補注》,未刻」。
21、其他則有:蜀廣都費氏進修堂。刻大字本《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即世稱爲龍爪本者),見《瞿目》《陸跋》。
【眉批】莫云蜀大字本二,無注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每頁邊線左有某王帝字,似元覆宋本。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史部二〉,「《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條下,原文作「蜀板大字本二,無注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每頁邊線左有某王帝字,似元覆宋本」。
宋坊刻書之盛
22、蜀中則有……南劍州雕匠葉昌。紹興三十一年,刻程俱《班左誨蒙》三卷,見《張志》。
【眉批】《宋史·地理志》福建路南劍州,太平興國四年加「南」字。葉以爲蜀,誤也。成都路無劍州,成都本唐劍南節度使治。
【按語】《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原文作「福建路。州六:福、建、泉、南劍、漳、汀……南劍州,上,劍浦郡,軍事。太平興國四年,加『南』字」,「成都府路。府一:成都。州十二:眉、蜀、彭、綿、漢、嘉、邛、簡、黎、雅、茂、威」,「利州路。府一:興元。州九:利、洋、閬、劍、文、興、蓬、政、巴」。
卷四
金時平水刻書之盛
23、晦明軒張宅。泰和甲子(四年,當宋嘉泰四年),刻《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彭跋》《陸續跋》。
【眉批】《郘目》有金貞祐二年刊本,附《本草衍義》二十卷。又有金泰和六年醫學提舉曹效忠小字本。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八〈子部五〉,「《證類本草》三十卷」條下,原文作「宋唐慎微撰……金貞祐二年刊本,附《本草衍義》二十卷……金刻有泰和六年提舉醫學曹效忠小字本」。
元監署各路儒學書院醫院刻書
24、又次則各路儒學本。至元己卯(十六年,當宋帝昺祥興二年),中興路儒學刻沈棐《春秋比事》二十卷,見《陸續志》《陸續跋》(影元刊本)。
【眉批】棐始末無可考。惟書前陳亮序,稱其字文伯,湖州人,嘗爲婺之校官。據陳氏《解題》,宋時又有沈文伯,名長卿、號審齋居士,不名棐。然決無同名而又同著一書之理。且同甫作序,當與世近,聞見豈容有誤?則《清話》之謬,可無疑義矣。
【按語】《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比事》二十卷」條下,原文作「舊本題『宋沈棐撰』。棐始末無可考。惟是書前有陳亮序,稱其字文伯,湖州人,嘗爲婺之校官。陳振孫《書錄解題》曰:『案湖有沈文伯,名長卿、號審齋居士,爲常州倅。忤秦檜,貶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豈別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則非湖人也』云云,其說與亮迥異……以陳亮去棐世近,姑從所序,仍著棐名」。
25、泰定乙丑(二年),慶元路儒學刻《困學紀聞》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六》《孫記》《張志》《瞿目》《陸志》《陸續跋》;南京路轉運使刻《貞觀政要》十卷,見《楊志》。
【眉批】轉運使應另爲一篇,不然亦當附見篇末。
【眉批】按《貞觀政要》有金刊本,見《天祿琳琅·三》。但其序稱金世宗大定己丑,當宋孝宗乾道五年,蓋一版而元時後修補改題也。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三〈金版史部〉,「《貞觀政要》」條下,原文作「唐吳兢撰,十卷……書前有大定己丑八月進士唐公弼序,稱南京路都轉運使梁公,出公府之資命工鏤板」。
26、又有書院本……無年號,茶陵桂山書院刻《孔叢子》七卷,見《天祿琳琅後編·十》;梅隱書院刻《書集傳》六卷,見《楊譜》(序後有「梅隱書院鼎新繡梓」木牌記)。
【眉批】「梅隱書院」疑即下十六頁〈坊刻〉篇之「梅隱堂」。「鼎新繡梓」,亦非官刻之式。
【宗注】此本《書林清話》卷四第十六頁,〈元時書坊刻書之盛〉篇下,有「梅隱書堂」條。
元私宅家塾刻書
27、平水曹氏進德齋。大德己亥(三年),刻巾箱本《爾雅郭注》三卷,見《錢日記》《瞿目》《朱志》。
【眉批】曹刻《爾雅》勝於明吳元恭所刻之宋祖本。
元時書坊刻書之盛
28、劉錦文日新堂……無年號,刻宋王宗傳《童溪先生易傳》三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二》(云自序後有墨印記曰:「建安劉日新宅梓于三桂堂」)。
【眉批】按《天祿琳琅》載林焞炳叔序有云:「開禧更元,劉君日新將以《童溪易傳》膏馥天下後世。」是書纂于孝宗朝,刊于寧宗朝,此其付梓時所序也。然則是書實宋版,故《天祿目》入宋版中。又按開禧元年至至正十六年,凡百四十年。歷宋末,及明初日新堂仍在。蓋錦文之後,世業刻書也。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二〈宋版經部〉,「《童溪王先生易傳》」”條下,原文作「自序後有墨印三:一曰『大易發明』,一曰『建安劉日新宅鋟梓于三桂堂』,一曰『經學之寶』。又有林焞炳叔序,自稱與童溪生同方,學同學,同及辛丑第;開禧更元,劉君日新將以《童溪易傳》膏馥天下後世。是書纂于孝宗朝,刊于甯宗朝,此其付梓時所序也」。
【宗注】開禧元年至至正十六年,共一百五十餘年。
29、聞德坊周家書肆。元初,刻李心傳《丙子學易編》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元初俞琰所鈔)。
【眉批】琰,至正八年自刻《周易集說》十卷,板心有「存存齋刊」四字(本卷十頁)。
【夾注】按琰至正時自刻所著書,則云「元初所抄」恐未確。
【按語】《書林清話》卷四〈元私宅家塾刻書〉篇,「存存齋」條(此本在卷四第十頁)下,原文作「至正戊子(八年),俞琰自刻《周易集說》十卷,見《陸續跋》(云板心有‘存存齋刊’四字)」。
【宗注】至正八年距宋末近七十年,云琰元初抄書,當非易事。另有說琰係宋元間人,則云其至正時自刻書恐未確。
卷五
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
30、明時官刻書,推南北京監本爲最盛。南監多存宋監、元路學舊板,其無正德以後修補者,品不亞于宋元。觀《南雍經籍志》所載四部板片,真三朝文獻之所係矣。北監多據南監本重刻,《十三經》《二十一史》之外,罕見他書。據其時周弘祖《古今書刻》所錄,北國子監書僅四十一種,而經史並不著錄,《書刻》漏略歟,抑弘祖時板已散逸歟?弘祖書世鮮傳本(吾已影寫重刻)。其臚舉內府部院及直省司府州學所刻書,乃知當時刻書成爲一種例事。
【眉批】《天祿琳琅·一》〈春秋分紀〉下云:「此本卷中多有元時鈐用官印,且於首尾紙背用紅字條記云『係大德十年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奉中書省取備國子監書籍令,儒學副提舉陳公舉校勘申解』。考《元史》世祖至元十二年,括江西諸郡書板,宜春隸江西。蓋至元詔取而大德始上,此書即宋刊元印之本。」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一〈宋版經部〉,「《春秋分記》」條下,原文作「此本卷中多有元時鈐用官印,且於首尾紙背用紅字條記‘係大德十年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奉中書省取備國子監書籍令,儒學副提舉陳公舉校勘申解’。考《元史》世祖至元十三年(『十三年』,光緒甲申長沙王氏刻本作『十二年』),括江西諸郡書板,宜春隸江西。蓋至元詔取而大德始上,此即宋刊元印之本」。
【宗注】「浙江」當作「江浙」。
31、秦府。嘉靖甲午(十三年),刻黃善夫本《史記》一百三十卷,見《錢稿書跋》《繆記》。
【眉批】《郘》云嘉靖王刻本及汪諒刊柯維熊校本、十三年秦藩刊本,俱翻宋本。每半頁十行,大字十八、小字廿三。柯本《索隱》序後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鹽茶司幹辦公事石公憲發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行,知三本並從紹興本出也。每卷尾總記史若干字、注若干字,爲二行,亦有不具者。三本悉同。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史部一〉,「《史記正義》一百三十卷」條下,原文作「明嘉靖四年震澤王延喆刊本,是年金臺汪諒先刊柯維熊校本,十三年秦藩刊本,俱翻宋板。每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二十三。柯本《索隱》序後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石公憲發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行,知三本並從紹興本出也。每卷尾總計史若干字、注若干字,爲二行,亦有不具者。三本悉同」。
【宗注】「提舉鹽茶司」當作「提舉茶鹽司」。
明人刻書之精品
32、震澤王延喆恩褒四世之堂。嘉靖丁亥(六年),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見《朱目》《丁志》《陸志》《繆續記》(據云後序目後有「震澤王氏刻梓」篆文木記;《集解》序後有「震澤王氏刻於恩褒四世之堂」隸文木記;《索隱》後序有延喆跋,末云「工始嘉靖乙酉臘月,迄丁亥之三月,林屋山人王延喆識於七十二峰深處」)。
【眉批】《郘》云王板所據《周本紀》脫第廿七頁,柯本《秦本紀》脫第卅一頁,各以意補綴。各有不全,然可以互補。秦藩本則兩頁並全,所以爲勝。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史部一〉,「《史記正義》一百三十卷」條下,原文作「王板所據本《周本紀》脫第二十七頁,柯板《秦本紀》脫第三十一頁,各以意補綴。注各有不全,然可以互補。秦藩本則兩頁並全,所爲勝(「所爲勝),中華書局整理本作「所以爲勝))」。
33、吳郡袁褧嘉趣堂。嘉靖癸巳十二年,仿宋刻《大戴禮記》十三卷,見《天祿琳琅·九》《孫記》。
【徐批】《彙刻書目》有袁刻《四十家小說》。
【夾注】半頁十行、行廿字,孔廣森云宋本即此。《郘》云此本最善。《天祿·九》無此書,《七》有,亦非袁刊,《清話》誤也。
【按語】顧修《彙刻書目》第三冊,「《四十家小說》」「《後四十家小說》」「《廣四十家小說》」三條下,原文均作「明袁褧編輯」。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二〈經部四〉,「《大戴禮記》十三卷」條下,原文作“明袁褧翻刻宋本爲最善。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後有‘嘉靖癸巳袁氏嘉趣堂重雕’一行。孔廣森云宋本即此」。《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九所列爲「明版子部」,《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九所列爲「元版史部」,俱無此書;《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七〈明版經部〉,「《大戴禮記》」條下,原文作「漢戴德著,十三卷。前宋韓元吉序。此書係明仿宋刊」,並無其他版本記敘,未知確係袁氏嘉趣堂刻本否。
34、吳郡袁褧嘉趣堂……嘉靖己酉(二十八年),仿宋張之綱本《文選注》六十卷,見《天祿琳琅·十》《朱目》《丁志》《繆記》。
【眉批】考《總目》及《天祿琳琅》《繆記》,均云袁刻係仿宋崇寧五年廣都裴氏本。此云張本,不知何據。
【按語】《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六臣注文選》六十卷」條下,原文作「此本爲明袁袠所刊。朱彝尊《跋》,謂從宋崇寧五年廣都裴氏本翻雕,諱字闕筆尚仍其舊,頗足亂真」。《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十〈明版集部〉,「六家文選」條下,原文作「此書橅刻甚精,校勘亦審,實與宋槧同工。序後標『此集精加校正,絕無舛誤,見在廣都縣北門裴宅印賣』……其六十卷末葉,有『吳郡袁氏善本新雕』’隸書木記,則袁褧所自標也」。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六〈詩文第八上〉,「《六家文選》六十卷」條下,原文作「第四十卷後有『此蜀郡廣都縣裴氏善本,今重雕于汝郡袁氏之嘉趣堂』」。
【宗注】袁袠爲袁褧之弟,《提要》以刻《六臣注文選》者屬袠。
35、澶淵晁瑮寶文堂。嘉靖甲午(十三年),刻《昭德新編》三卷、晁沖之《具茨集》一卷,見《丁志》。
【眉批】瑮,字君石,宋晁迥之後。撰《寶文堂分類書目》,見《四庫存目》,云「父子皆喜儲藏,刊行諸書有飲月圃、百忍堂諸版。此書每書下間爲注明某刻,亦足考見明人版本源流」。
【按語】《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寶文堂分類書目》三卷」條下,原文作「明晁瑮撰。瑮字君石、號春陵,開州人,宋太子太傅迥之後……父子皆喜儲藏,嘗刊行諸書,有飲月圃、百忍堂諸版。此本……其著錄極富,雖不能盡屬古本,而每書下間爲注明某刻,亦足以考見明人版本源流」。
36、餘姚聞人詮。嘉靖己亥(十八年),刻《舊唐書》二百卷,見《天祿琳琅·》九》《孫記》《丁志》。
【徐批】《莫目》有聞人刊《儀禮正義注疏》十七卷、《藝文類聚》一百卷、《周禮注疏》四十二卷。
【夾注】自序云「肇工於嘉靖乙未,卒刻於嘉靖戊戌」。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二〈經部四〉,「《周禮註疏》四十二卷」條下,原文作「有一明本,聞人詮刻,與《天一閣目·儀禮》同種」;「《儀禮注疏》十七卷」條下,原文作「聞人詮刊于常州本」;卷十〈子部十一〉,「《藝文類聚》一百卷」條下,原文作「明聞人詮刊本」。
【宗注】上海圖書館藏《唐書》(書號:善785566),有餘姚聞人詮自序云「肇工於嘉靖乙未,卒刻於嘉靖戊戌」;又有嘉靖己亥長洲文徵明序及嘉靖十八年蘇州府學訓導沈桐所記惠借藏書、捐俸助膳、分番校對、出資經費諸人名錄。
37、馬元調寶儉堂。萬曆甲辰(三十二年),刻元稹《長慶集》六十卷、白居易《長慶集》七十一卷,見《森志》《繆記》。
【徐批】《莫目》有馬刻崇禎庚午(三年)《容齋五筆》七十四卷,崇禎辛未(四年)刻《夢溪筆談》廿六卷并《補》一卷《續》一卷。
【夾注】《繆記》又有《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補》三卷,云「明崇禎辛未嘉定馬調元刊本,有序云『悉遵乾道揚州本繕寫翻刻』」。
【按語】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子部十〉,「《容齋隨筆》十六卷《續筆》十六卷《三筆》十六卷《四筆》十六卷《五筆》十卷」條下,原文作「崇禎庚午馬元調刊」;「《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補筆談》二卷《續筆談》一卷」條下,原文作「此書明崇禎辛未馬元調仿宋刊本足」。
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二〈諸子第三〉,「《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補》三卷」條下,原文作「明崇禎辛未嘉定馬調元刊本,有前後序云『悉遵乾道揚州本繕寫翻刻』」。
【宗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卷十八〈子部·雜家類〉,「《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條下,原文作「明崇禎四年馬元調刻本」。此則《繆記》所云「馬調元」,當作「馬元調」。
卷十
《天祿琳琅》宋元刻本之偽
38、《天祿琳琅後編》所載宋版書,不如《前編》之可據。
【眉批】《天祿後目》有宋紹興十年刊本《吳越春秋》,云《總目》但見元大德丙午重刊本,未窺中祕之藏也。《郘》云《後目》所收,亦徐天祐音注。所謂「紹興十年歲在丙」,蓋書估以大德本作偽,非宋本也。今按紹興無丙午,十年歲在庚申。天祿諸臣受欺,乃譏四庫諸臣未窺中祕,何耶?又天祐元人,宋時刻書,安得有其音注?《後目》之陋若此。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四〈宋版史部〉,「《吳越春秋》」條下,原文作「前有徐天祐序……末記『紹興十年,歲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書成刊版,十二月畢工』……蓋《總目》據元大德十年丙子重刊本,未窺中祕宋槧也」。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五〈史部九〉,「《吳越春秋》十卷」條下,原文作「《天祿後目》有宋紹興十年刊本,云《總目》但見元大德丙午重刊本,未窺中祕之藏也。《後目》所收,亦徐天祐音注。所謂『紹興十年,歲在丙午』,蓋書賈元大德本(「元大德本」,中華書局整理本作「以大德本」)作偽,非宋本也」。元大德十年,歲次丙午。
坊估宋元刻之作偽
39、合計內府所藏《文選》十部,而作偽居八九。此可見袁本雕刻之精,而書估狡獪之奇,亦層見疊出而未有已也。
【眉批】坊估作偽,尚空墨印法。將書後標題年月、元號之印記,刷印時以紙隔之,止留印記注焉。以便填宋時年月,贗充宋本。見《後目·十一》〈分類集注李太白集〉下。
【按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十一〈元版集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條下,原文作「目錄後有空墨印一。按下一部係‘至元五年萬玉堂刊’八字,蓋市賈故爲漏印,以贗宋本耳」。此條「下一部」亦爲「《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原文作「同上係一版摹印」。
前録徐行可先生舊藏本批注若干,書于《清話》卷二、三、四、五、十原文三十九條之間,或為先生當日所覽及者。今恰逢徐行可先生誕辰一百三十週年,又先生及家人捐獻圖書逾六十年,謹撰此文,以為緬懷和致敬。
庚子冬月江都後學宗旨寫於滬西龍柏雙舍利塔齋
【主要參考文獻】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乾隆刻本(上海圖書館藏長41325號)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影印)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清光緒十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512373號)
《彙刻書目》 清嘉慶四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長006335號)
《愛日精廬藏書志》清道光七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長271532號)
《宋元舊本書經眼錄》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長337092號)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清宣統元年鉛印本(上海圖書館藏長279745號)
《藝風藏書記》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302399號)
《曝書亭集》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T03988號)
《宋史》中華書局整理本(1977年11月第1版上海第一次印刷)
《玉海》元至元六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長016403號)
本文原刊於《徐行可研究論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