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批校本《常熟縣志》

翁同龢批校本《常熟縣志》

沈津

1949年以前的中國地方志,據統計大約在八千種(含各種刻本、稿本、抄本、石印本等),而收藏最多者應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無可置疑的。十年前,我曾做過一件很笨的事,就是將《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注明為北京圖書館所藏者做了個統計,結果得出的數字為六千零六十六種,如若捨去1949年以後所補充的傳抄本、膠卷以及新印本,大約為五千種。而上海圖書館所藏為五千四百種,打個折扣的話,或在四千餘種。這是國內大館所藏的數字。像「哈佛燕京」這麼個設立在大學裡的東亞圖書館,如和大館相比的話,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哈佛燕京」藏原本地方志僅有兩千八百種左右(近些年來出版的新方志收藏最多,那是北京國圖和上圖都莫能望其項背的,即使是中國社科院圖書館也只能屈居其下),這些方志中乾隆及乾隆以前所刻的大約近八百種,「哈佛燕京」都將之列入善本書了。我曾將這數百種方志略翻一過,發現還真有數十種難得的本子,這裡先介紹一種《常熟縣志》。


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的《常熟縣志》,計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高士蟻、楊振藻修,清錢陸燦等纂。十冊。前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楊振藻序、康熙二十六年(1687)錢陸燦序。凡例十則。有修志姓氏。並有扉葉,刻「常熟縣志 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有道是太平盛世,方大規模纂修地方志。此志之纂修,乃因康熙帝御世二十二年,海內乂安,武功耆定,慨然思成文治,故命儒臣修一統志,以資御覽。又詔各地督撫檄文郡縣,修輯志乘。常熟為吳會巖邑,巫咸虞仲之故墟,季札子游氏所游處,人文歷史悠久,山水交輝,景色秀麗,物產資源豐饒,皆享譽江南。

常熟有志,自宋令鮑廉撰於寶祐間,分類為十,成十五卷,元盧鎮續修之,即為《琴川志》,所載止於宋代。明初張洪更輯新志八卷,惜皆不傳。弘治年間桑瑜纂有《常熟縣誌》四卷本,至鄧韍纂十三卷本、管一德纂十八卷本、姚宗儀纂二十八卷本皆載筆於嘉萬之間,今皆存傳本,文獻則賴以取徵。至於崇禎龔立本纂十五卷本,僅有抄本流傳。

哈佛燕京藏嘉靖志抄本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嘉靖志刊本

此康熙本為清代第一刻,距崇禎時已近五十年之久,纂修者高士鸃,字冕侯,北直隸灤州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至二十三年(1684)十月任常熟知縣,任上做了不少好事,但因「詿誤降調去任」。他的生平可見是志卷十五宦跡。接續的高登先,在任僅半年,即升直隸涿州知州,所以完成此志的是楊振藻。楊號訥庵,遼東復州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初任山西祁縣知縣,二十四年(1685)十月至二十六年(1687)五月任常熟知縣。

楊振藻序云:「前令冕侯高君,崇請邑獻湘靈錢君董其事,佐之以王嚴諸子,皆博物君子,具良史才。而讎校之際,其難其慎,期於徵信,而不期於速成,故泚筆於癸亥之五月,至丁卯三月而始告竣。」錢陸燦是常熟舉人,生明季,為諸生,有名於時。其治經,長於言《易》,為詩古文皆工。客游揚州、金陵幾三十年,儼然人師。弟子著錄者數百人,率一時知名之士,鄉里後進從之,取科名聲譽者甚眾。其為牧齋族孫,牧齋存時,絕不仰其餘光,且譏依倚謙益者。自謙益長東南文壇數十年,陸燦以一窮老書生繼之,巍然領袖一方,也可見其成就不凡。陸燦著有《調運齋集》,又輯《列朝詩集小傳》別行,補苴是正,為功不少。癸亥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丁卯為二十六年(1687)),該志自開局修志到完成,共用了四年。陸燦卒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八十七,則此志刻成時,已七十六矣。

此志卷一建置沿革、分野(祥異附)、疆域(形勝附);卷二山、水;卷三城池、官署(倉庫附);卷四學校(書院附)、祠祀;卷五鄉鄙、市鎮、坊巷、橋梁;卷六水利、戶口;卷七至八田賦;卷九繇役、稅課、風俗(方言附)、物產;卷十官師年表(縣令、丞、簿、尉、教職);卷十一選舉年表(進士、舉人、貢生、薦辟、武科),卷十二封贈、恩蔭、監仕、椽仕、兵防(平寇附);卷十三壇廟、寺觀;卷十四古蹟(名勝附)、第宅(園林附)、陵墓;卷十五宦跡,卷十六至十八人物(邑人);卷十九人物(忠節、循吏、孝友、義俠);卷二十人物(儒林、文苑、武略);卷二十一人物(隱逸、篤行、耆碩、藝學、方技);卷二十二人物(列女、流寓、仙釋);卷二十三藝文;卷二十四集詩;卷二十五集文;卷二十六雜記。首一卷為圖(縣境圖二、縣治圖二、黌宮圖二、東倉原圖一、南倉原圖一、虞山南境圖二、虞山北境圖二、九鄉圖二),末一卷為舊序。

包括日本所藏,康熙本的《常熟縣志》存世大約有二十餘部,因為流傳較多,所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就沒有收錄。然而,「哈佛燕京」藏本卻因有翁同龢的批校,而顯得較為珍貴。在每冊封面上均有翁同龢手書書名及卷中內容,如第一冊為:「常熟縣誌一。共十本。康熙二十五年修。錢湘靈編輯。建置沿革、分野、祥異、疆域、山、水、城池、官署、學校、祠祀。」又每冊書根也皆為翁氏手書,書中又鈐有「常熟翁同龢藏本」之印。


康熙志的編纂,「條分類晰,因桑志者什五,因鄧管二志者什三,而參考異同、討論損益,則龔刑部立本、姚文學宗儀兩家私志兼有資焉」。此志十冊,翁氏批校甚多,當山居期間所為。翁氏讀完此書,在凡例第一條上批有「大略取龔志為多」。卷十五宦跡有曾慎傳,文中有「又按《伯廣記》,慎初名構,字叔重,清源人。而各志俱稱慎或曾改名,或傳寫誤也」之語。翁氏有按語云:「龢按:是避高宗諱而改耳。」在多處書眉處批有「墨點者以龔志校」。卷十四第宅「副使楊儀宅在迎恩橋東北,有萬卷樓」下,翁書:「樓凡三楹,旁有菖蒲房。」陵墓「言偃墓,《史記•吳世家》注:子游墓與仲雍家並列。今封樹在影娥川北嶺上,為邑令楊子器所築」,此條「北嶺上」翁批:「相傳即半山亭址。」又「所築」改為「所設」,並批:「此設字有關係。」據此,翁氏所校底本,當為崇禎龔志也。

翁同龢為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一甲一名的狀元公,同光兩朝的帝師,官至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翁被慈禧削去官職,離京回籍。歲末,奉旨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編管。這一年,翁年六十九,次年移居虞山鵓鴿峰下之新居一瓶廬,並在此度過了他的晚年。翁氏工書法,「早歲由思白(董其昌)以窺襄陽(米芾),中年由南園(錢灃)以攀魯公(顏真卿)……亦時採北碑之華,遂自成家」(馬宗霍《霎岳樓筆談》)。戊戌以後,靜居禪帨,書法益橫肆,不受羈縛。楊守敬嘗云:「松禪學顏平原,老蒼之至,無一稚筆,同治光緒間,推為天下第一,洵不誣也。」此志上之翁批,皆為小字,縱意所適,無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翁氏批校此志似於其時纂修常熟志稿有關,蓋光緒二十六年(1900),常熟、昭文地區之在籍官紳如邵松年、龐鴻文等人纂修《常昭合志》,聘翁助審志稿。四年後,即光緒三十年(1904),《常昭合志稿》成,並有活字本行世。然而遺憾的是,翁氏卻於是年七月去世,不能一睹新志了。翁氏對於常熟志書曾多有參閱,今存翁氏題跋批校者即有七種,一為《琴川志》十五卷,清抄本,有翁校並跋,藏北京國家圖書館;二為《皇明常熟文獻志》不分卷,明萬曆刻本,有翁跋,也藏北京國家圖書館(重刊者按,北圖有一部存下卷一冊,未見翁跋);三為《海虞別乘》不分卷,清趙氏舊山樓抄本,有翁跋,藏上海圖書館;四為《常昭合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嘉慶二年(1797)刻本,有翁批校,藏南京圖書館;五為《常熟縣志》十三卷,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有翁批並傳錄馮復京事略一則,藏台北的圖書館;六為《常熟私志》(存三卷),舊抄本,有翁題記,也藏台北的圖書館;七即為此康熙本《常熟縣志》。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萬曆皇明常熟文獻志



國家圖書館藏嘉靖本(附翁傳抄馮復京事略)


國家圖書館藏舊抄本常熟私志

2008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