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算經六種》出版說明

《宋刻算經六種》出版說明

沈津




我國古代天文曆算之學,遠在隋唐以前即已盛行。隋設立算學於國子監內,有博士、助教、學生等名目。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在國子監內添設算學館,以李淳風等注釋的十部算經為課本,同時在科舉考試中,添設了明算科一門。據《數術記遺》一書所載:「唐以明算取士,其立於學官者,曰《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木》《緝古》凡十經。」這就是後世稱的《算經十書》。

《算經十書》流傳到北宋元豐年間,《綴木》已失傳,元豐七年(1084)秘書省刻的算經,只存九種。靖康二年(1127),金人入侵汴梁,秘閣典籍和各種書版損失殆盡。南宋時,汀州守鮑浣之先後收集到北宋秘書省刻的算經數種,又在杭州七寶山寧壽觀所藏道書中覓得徐岳《數術記遺》一卷,一併重刻於福建汀州(今長汀縣)。
鮑浣之,字仲祺,浙江處州括蒼人,通曉歷算。初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開禧三年(1207)以大理評事上書論曆,擬成開禧新曆,嘉定元年(1208)以開禧新曆附統天曆頒之。嘉定六年(1213)為「承議郎權汀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主管坑冶」,重刻算經,即在此時。按坑冶即指開發金、銀、銅、鐵、錫、鉛、水銀、朱砂等礦場。由於鮑浣之主管地方的農業、礦業;工作上都離不開丈量、勘查、計算等技術,因此他主持刊刻了這批古算經。
自是以後,宋刻算經歷經歲月,漸致毀失。北宋原刻已無蹤跡可尋。南宋鮑浣之刻本幸得部分流傳至今者也僅有六種,皆海內孤本。明清以來,經過不少著名藏書家之手,各鈐有藏印。其中《周髀算經》《九章算經》《張丘建算經》《孫子算經》四種原藏潘祖蔭滂喜齋,現藏上海圖書館;《五曹算經》《數術記遺》兩種,原藏李盛鐸木犀軒,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今據以影印,彙編為一書,定名《宋刻算經六種(附一種)》。
數百年來,宋刻算經流傳極稀,見者絕少。傳世的《算經十書》,自清以來,主要有下列幾種版本:
一、毛氏汲古閣影抄宋槧算經七種。清康熙年間毛氏汲古閣後人毛扆得鮑浣之重刻《孫子》《五曹》《張建》《夏侯陽》《周髀》《緝古》《九章》等七種算經,「求善書者刻畫影摹」之。此本後入清宮。
二、《永樂大典》輯本算經七種。清乾隆時戴震自《永樂大典》中輯出《周髀》《九章》《孫子》《海島》《五曹》《夏侯陽》《五經》等七種算經,印入《武英殿聚珍版書》中。
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曲阜孔繼涵刻《算經十書》。序云:「今得毛氏汲古閣所藏宋元豐監本七種,又假戴東原先生所輯《永樂大典》中《海島算》《五經算》,而十備其九,舊附一(《數術記遺》),今附三而並梓之。」
四、1932年故宮博物院影印汲古閣影宋抄本算經七種,輯入《天祿琳琅叢書》。
以上諸本,都是溯源於鮑浣之刻本,對於《算經十書》的流傳,不無椎輪之功。
此宋刻算經六種,為南宋寧宗時福建地區所刻。《數術記遺》之後,還附有不傳於世的《算學源流》一種,不著作者姓名,版式相同,當亦同為鮑氏所刻。各書均九行十八字,書法秀麗,楮墨清朗,刀法也不離原意,可稱寫刻俱佳。今存六種除《數術記遺》外,俱係汲古閣所據以影摹之底本。故毛曾有「字畫端楷,雕鏤精工,真希世之寶」的評價。每書後面列有秘書省校書郎並進呈批准校定板、秘書少監、秘書丞姓名;又有宰輔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人姓名,具見北宋監本的面目,說明當時政府對數學典籍的刊行是很鄭重其事的。
各書均載有刻工姓名,《周髀》有傅汶、葉才、蔡文、吳顯、愧才、愧甫、葉全、葉定、蔡政、陳文、何全;《張丘建》有余仲成、正、傅汶、愧茂、愧中、愧元;《孫子》有傅璋、陳圭、丁用;《九章》有游旻、徐子成、徐成、全、俞、魏信、徐定、余夫;《五曹》有吳顯;《數術記遺》有翁遂等;詳列於此,以便研究刻本者參考。
中國古代數學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領先地位。《周髀算經》等算書,不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專集,同時也是早期世界自然科學論著中之瑰寶。以《九章算經》來說,它包括了算術、初等代數學和平面幾何學、立體幾何學的部分,許多計算方法直到現在還有其實用價值,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
《周髀算經》還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文物出版社今據兩館所藏的六種宋本算經影印出版,對於我們繼承古代數學文化遺產,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勇攀新的科學高峰,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本文原刊於沈津序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