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韻語陽秋》出版說明

《宋刻韻語陽秋》出版說明

沈津


《韻語陽秋》二十卷,宋刻本,南宋葛立方撰。立方(?-1164),字常之,丹陽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西疇筆耕》五十卷,《方輿別志》二十卷,《歸愚集》二十卷,《歸愚詞》一卷。前兩種今佚。《韻語向秋》,後人或稱《葛常之詩話》《葛立方詩話》,是一部評論和記錄宋及宋以前詩人流派和意旨之是非的專著,因取晉人語「皮里陽秋」之義,故名。
此宋刻本前有徐林序,書後有立方跋及沈淘跋。據徐林序:「隆興元年,常之由天官侍郎罷七年矣,於是《韻語陽秋》之書成。」當為葛氏晚年之作。沈淘跋云:「吏部侍郎葛公博極群書,以文章名一世,假日嘗著《韻語稱》廿卷,自漢魏以來詩人篇詠,咸參稽抉摘,以品藻其是非,不以名取人,亦不以人廢言,質事揆理而維當之為貴。」全書共422則,由於廣泛採輯,保在了一些不傳於世的宋及宋以前的文學作品,為後人研究中國文學史提供了有用的資料。
宋刻《韻語陽秋》傳世僅見此本。至明代正德時江陰葛諶為之重刊。兩外明刻尚有白口十行本。清乾隆間《歷代詩話》,道光間《學海類編》請未《常州先哲遺書》均經重刻。清初宛委山堂刻《說郛》收有《韻語陽秋》一卷僅採十七則。以宋本和明清各本對校,宋本在某些方面可正他本之誤,該稱其缺漏。如卷四第四頁「李涉在岳陽」,明正德本「李涉」誤「李沙」,卷十四第六頁「刻石表功」,明正德本「刻石」誤「刻右」;卷十五第五頁「一彈一唱」,《歷代詩話》本「一唱」誤「一曲」。又如宋本卷四韋應物、杜子美、杜牧之、李白等六則都為他本所缺。此宋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左右雙欄,白口,雙魚尾,皮紙精印。宋諱遇「敦」「廓」字不避,當為光宗以前刻本。全書多簡筆及別體字。書體精整,刷印清朗,實為宋中之佳本。清初曾藏季振宜家,後入清宮,《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著錄,今藏上海圖書館。


本文原刊沈津序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