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初心 話傳承 啓新程 • 第三期 | 訪談嘉賓:沈津
憶初心 話傳承 啓新程 • 第三期
紀念顧廷龍先生誕辰120週年系列訪談活動
訪談嘉賓:沈津
2024年是我國著名圖書館事業家、古籍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上海圖書館前館長顧廷龍先生誕辰120週年,為了更好地傳承顧老的精神,館所機關黨委、工會、團委共同策劃推出「憶初心 話傳承 啓新程」—紀念顧廷龍先生誕辰120週年系列訪談活動。
6月14日下午,第三期訪談活動在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成功舉辦,本期訪談嘉賓是顧老學生、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原善本部主任沈津。館所長陳超,館所黨委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楊詠梅出席活動,各業務中心團員青年代表共30余人參加活動。訪談活動由上海圖書館團委委員王欣主持。
師徒情深 言傳身教
訪談中,沈津老師深情回憶了他與顧老的師徒情誼。六十年代上海從事戲劇、美術、圖博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年事漸高,為使他們的文化血脈和技藝得以傳承,不致斷檔,組織將一批青年人才調至圖書館工作。在此背景下,沈津老師進入上海圖書館,成為顧老的學生,學習古籍版本、碑帖、尺牘的鑒定、整理,並研究目錄版本之學,在學術和人生道路上受到了顧老的悉心指導和關懷。
版本鑒定
目錄版本學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實踐,顧老的指導也是從實踐入手。沈津老師憶起第一次學習辨認版本,顧老拿了一部活字本、一部木刻本讓他分辨。沈津老師根據過去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比後說出判斷,顧老對他的結論予以肯定,接著就兩書的特徵以及要注意的地方、鑒定的方法詳細的告訴了他。
各種版本鑒定中最難得是稿本、抄本、校本,顧老對於這類古籍興趣最大,這不僅是對真偽判斷的挑戰,更體現了他對版本目錄之學的熱愛與自信。對這類版本的鑒定顧老有他的獨到之處,他是書法家,對於名家筆跡眼明心細,通過一點一捺一頓筆,就能判斷出是不是某人所寫。正因如此,顧老也要求沈津老師一定要寫字,要念古文。那時沈津老師每天都會練字一小時,寫在打印剩下的廢紙上,每星期送交給顧老批改作業,圈點評判。
顧老每周日上午都到上圖長樂路書庫看書工作,徵得同意,沈津老師也在休息日去半天,陪同工作,聽顧老講各種事情。顧老經常鼓勵沈津老師,要在學術研究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遇到難題要及時向前輩請教。
潛心研究
顧老對沈津老師除了工作上的指導外,還指導他做清代乾嘉學者翁方綱的研究。顧老說「版本鑒定說到底只是技術上的工作,但卻包含了很多文史方面的知識。基礎打牢以後,你還要學會如何做學問。不能光在版本鑒定上轉圈,必須要跳出來,要做研究,要做課題。」顧老早年的時候也曾經做了一本《吳愙齋先生年譜》,他深知做年譜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掌握研究對象的各種信息,並且要到不同的地方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顧老希望沈津老師能夠去做翁方綱的年譜,這將是一次極佳的實踐鍛鍊的機會。從那時起,沈津老師開始在顧老的指導下做起翁方綱題跋的輯佚工作,經過45年的努力,最終在2002出版了《翁方綱年譜》和《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圓滿完成了顧老交給他的任務。
回饋學林 薪火相傳
顧老把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圖書館事業,搶救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籍善本,包括家譜、碑帖、紅色文獻等,為上海圖書館的館藏建設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被問及受顧老哪方面的影響最深時,沈津老師回答的是顧老「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態度,這也是每個圖書館員應該做的事。「為他人做嫁衣裳」可以拆分為三個詞,分別是「宗旨、揭示、模式」。
宗旨
現代圖書館人不僅要保管好先人們流傳至今的珍貴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在於利用。「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都不應將館藏古籍視為私有珍品,而應認識到這些藏書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圖書館應當為所有讀者、研究者提供便捷的利用渠道,讓他們的學術成果重新回饋學林。二是要利用館藏文獻、資料來編纂各種目錄、索引或其他工具書來為學術界、為讀者服務。同時,將館藏中罕見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古籍進行影印出版,不僅是對學術界的極大貢獻,更是對中華文化寶貴遺產的珍貴傳承。
揭示
「揭示」是每一個圖書館人的責任。1986年2月沈津老師作為訪問學者去美國做圖書館學研究,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收藏有眾多珍貴古籍善本,包括宋、元、明、清各時期的刻本、稿本、抄本、校本、版畫、活字本、套印本等,其中有部分古籍善本都是國內所不知道的,有些書難得一見。由於「燕京」所有的線裝古籍,包括那些善本書,都不可能將原書回歸國內,他希望能夠把收藏在「燕京」的比較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揭示出來。沈津老師與其他學者耗時十幾年編纂完成《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共六冊,400萬字,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並於2013年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
模式
揭示書籍的深層內涵也是古籍保護的一種形式,書志撰寫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書志的模式服務於揭示的內容,哈佛燕京善本書志的模式不僅詳盡包含書名、卷數、作者、版本、序跋、版式等關鍵信息,還包括綜合多方面資料考證後的作者簡歷、纂著緣由、文獻內容、古籍特點、藏書印及其真偽鑒定意見、遞藏源流等一手的重要文獻學資料。
沈津老師表示自己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看,撰寫書志前參考了黃丕烈、顧廣圻、四庫全書總目續編等眾多前人所作書志,秉持顧老「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最終打磨形成「哈佛的模式」。
活動現場,沈津老師向大家展示了珍藏的與顧老相關的照片和手稿,並向青年館員簽贈他的作品《沈津序文集》《伏櫪集》。
最後,沈津老師指出,上海圖書館擁有豐沛的館藏資源和專業的人才隊伍,希望上圖青年館員們繼承顧老精神,珍惜平台,發揮青年才智,挖掘館藏資源,努力為圖書館事業發展和文化傳承做出新的貢獻。
本文原刊於圖情館家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