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朱墨本《金剛經》題識

元刻朱墨本《金剛經》題識

昌彼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姚奏鳩摩羅什譯,題梁昭明太子添加分目,元釋思聰注解,元資福寺刊朱墨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經摺裝,經文大字,印以丹朱,註釋雙行,印以墨色,每半葉五行、行大字十二,小字二十四。卷末附刻《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心陀羅尼》、《補關真言》及《多心經》,亦經咒朱文,註釋墨印。《補闕真言》之後有思聰法師題記及註經圖,圖印以兩色,再次爲後至元六年劉覺廣跋。卷前有「釋迎說法圖」,尾有「韋陀護法圖」,則皆朱繪。按此卷係以版三十七塊雕印而成,每版印五半葉,版心記有版次,自第三至三十九,而無一二兩版,由此推考,似此本前後扉畫,原本亦係雕印,殆失去,而以手繪補之。據卷末跋文,知此本爲後至元六年中興路資福寺刊雕,完成則在至正初年。按《元史,地理志》中興路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治所即今湖北江陵。又據《江陵縣志》,資福寺在城東南之化港,建於李唐。思聰號無聞,所註《金剛經》,有明以降諸大藏俱未收,亦末見於著錄,其生平亦無可考。此係中央圖書館於民國三十六年購獲於南京,不詳遞藏源流。書中僅鈐有「甘露記」、「慈航記」二印,殆自寺院流出者。

自明季陳繼儒(序《史記鈔》)、凌啟康(蘇長公合作凡例)諸人謂烏程閔齊伋始創朱墨本,後此皆信其說,而近代研究印刷史者亦以爲我國兩色套印術發明於萬曆末年,西元十七世紀之初葉。是故三十七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正目初輯》出版,著此書。若干版本學家初未目驗其書,於其版刻時代,或持懷疑態度。然姑無論就字體、紙張、墨色及初印覘之,其雕印時代決不晚至十六世紀以後。而且在烏程関氏之前,即已知用朱墨兩色印書,尚有記載可資證明。考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卷四云:「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單印者,有雙印者,雙印與未必費重用之」。此所謂「雙印」,顯指兩色印刷。應戲焉萬曆四年舉人,卒於萬曆三十年,所著(經籍會通),據序撰成於萬曆十七年,其時在閔齊伋氏開始朱墨套印諸書之前二十餘年,足證朱墨印書法非閔所始創。惟古代朱色顏料係用銀朱,其價昂,而套印費工,故胡氏言必費重用之,此或爲前代朱印本與朱墨本傳世甚罕之主因。閔氏套印之書,朱色暗褐而無光澤,遠遜元印此本。或以廉價顏料取代丹妙,故能推廣其術而大量套色印書,後世未察,誤以雲扔而作高曾矣。今幸賴有此元刻朱墨印本存世,以爲實證,而將我國朱墨印書術之起始推前二百餘年。惟就此印本細察研究之,實係一版而先墨後朱分兩次印成,至明末烏程閔氏始分色雕版套印,其術愈精,改進之功仍不可沒也。

民國五十五年秋,時余尚執役國立中央圖書館,漢華文化事業公司擬複製大英博物館所藏敦煌咸通本《金剛經》,遂慫恿並以此本景印,俾成雙壁。前者爲最古載有年代之雕本,後者則爲最早之朱墨本,而同爲《金剛經》,亦冥冥間一巧合也。劉君翰雲英年奮發,克紹箕裘,承其家業,措意於出版事業,以宜揚我中華文化,其志實足嘉尚,今此二經之景印,其版式、紙張、裝訂,悉仿原式,力求存真,不惟裨益研究印刷術史者之參證,亦可資佛門信士之持誦供奉,就釋氏言之,其功德正無糖也。

今歷時載餘,全書告,余欣睹厥成,樂綴數語,以此本之價值所在。

本書原刊增訂蟫庵群書題識第224-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