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香零帙—《聽秋軒詩集》

紅香零帙—《聽秋軒詩集》

沈津

封建社會中之女性,大約生於官宦人家或鄉鎮詩禮傳家者方能得教育之機會。如若天才高雋者,略經指示,便斐然成章,或觀摩父兄之作,也可沾溉餘藝,而於針線刀尺之間,略作風花雪月之吟。至於考訂經史及講究經世之文者,則有如鳳毛麟角了。

宋元明以來,婦女著作不多,而清代婦女之集,超越前代甚多,據統計,見於著錄者數逾三千。然而名媛之集,限於當時之條件,鐫印較難,因此紅香小冊,綠窗零帙,傳至今日者甚為稀見,蒐集也是不易之事。津數十年來所見閨秀著作,僅有百種而已,其中總集多,而別集則較難得,《聽秋軒詩集》則其一也。


聽秋軒詩集》三卷,清駱綺蘭撰,清乾隆六十年(1795)金陵龔氏刻本,一冊。題「句曲女史駱綺蘭佩香」。前有乾隆六十年(1795)袁枚、王文治序,又有曾燠序。


綺蘭,字佩香,號秋亭,又號句曲女史,江蘇句容人。少通典籍,能吟詠,詩書皆有天趣,以清節稱。舊居廣陵,移家丹徒,為袁枚、王文治女弟子。適金陵龔世治,世治也好為詩詞,夫婦二人日夕閉門唱和。然其夫早逝,此集所存之詩,多世治逝後之作。

名師出高徒,袁枚、王文治都是乾隆進士,前者入翰林散館,後者官翰林院侍讀,都是詩文冠江南、才華出眾的人物,綺蘭拜在他們門下,自是日有所益。集中卷一七十六首、卷二六十五首、卷三七十七首,皆古今體詩。綺蘭少時即愛靜坐,後從事於釋氏,故心之所處與身之所歷悉超然。其齋名「聽秋」,乃見於王文治《題秋燈課女圖絕句》,句云:「一燈雙影瘦伶俜,窗外秋聲不可聽。兒命苦於慈母處,當年有父為傳經。」駱得詩,故以「聽秋」名軒。

王文治序云:「綺蘭讀書明大意,具卓識,無世俗兒女之態,亦不沾沾為資生計。親族間有大事,群謀不決,綺蘭一言而眾輒伏。家雖貧,常能以財賄緩人急,扶危濟困,有烈士風。所為詩,伉爽高邁,丈夫之雄傑者不能過也。嘗受業錢塘袁子才太史及予,謂予二人之詩,非世間短釘常語,故愛之深,且願師之。予每與論詩,輒心解其意,或有所彈擊,尤悅服不可言……顧其詩益進,其境益窮,白屋孤燈,夏日冬夜,塊然煢處,與物無求,古所稱固窮之君子。」

按,王昶《春融堂集》卷二十二有《閨秀駱佩香綺蘭贈〈聽秋軒集〉因題其後》云:「句曲溪山似玉京,遊仙詩句不勝情。須知標格冰霜冷,正與瑤台一樣清。」「落葉哀蟬少日愁,殘年梵策事熏修。何期瓜步東風裡,未了吟春又聽秋。」


胡文楷先生《歷代婦女著作考》,乃是費多年之精力編著的歷代婦女著作之重要參考書,其著錄駱集本為六卷,後三卷為卷四詩九十四首、卷五詩一百二十九首、卷六詩一百三十六首,又附閨中同人集一卷。然此集僅三卷,目錄頁並無割裂,或為先印之本耶?又《國朝閨閣詩鈔》卷七收有駱詩十二首,並雲綺蘭有《聽秋軒詩稿》四卷。


流傳至今的古籍善本中坊刻本最多,由於坊刻多以圖利為目的,一般來說,選料粗糙,刻工不精,錯訛之處亦多。此本殆家刻本,精雕細刻,紙白如玉,的係初印。袁、王、曾三序,皆為王文治手書後刊刻,書法秀逸天成,頗得董其昌神髓。清代書法有四大家,為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駱集得王氏手書序文,也可見王駱師生之誼。

此書藏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雖刻於乾隆末年,但亦為清刻本中之白眉。扉頁刻「聽秋軒詩集金陵龔氏藏板」,有「徐秋槎賞鑒印」。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大連市圖書館也有入藏,但為四卷之本。有清近三百年間,婦女著作甚少,且刊刻也不多,故流傳至今稀之又稀了。


重刊者按,此書見有三卷、四卷、六卷三種。三卷者有蘇大,四卷者有北大、清華(清刊)、民大、復旦(清刊)等,六卷者有北大、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清刊)。

此公文書館藏六卷本核以哈佛燕京藏三卷本卷一書影,確為一版所印。沈津先生言館藏三卷本為先印之本,可以為定論。





國立公文書館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