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的百舍齋藏書
齊如山的百舍齋藏書
沈津
說起梅蘭芳,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但談到齊如山,知道者就甚少了。實際上,在梅蘭芳的早年,用齊氏的話來說,「實實在在我也幫了他二十多年,可以說一天也沒有間斷過,一直到他搬到上海去住才算停止,這是不錯的。但所以幫他忙的動機,則確是為的編戲」。梅蘭芳的好幾齣戲,如《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一縷麻》等都是齊氏協助編戲、排演的。齊氏協助梅蘭芳創立梅派藝術,並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其功甚偉。
齊如山是藏書家,又是很多人所不瞭解的,所以,《文獻家通考》、《歷代藏書家辭典》、《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續補藏書紀事詩四種》均無齊氏的一席之地,蓋因齊氏在20世紀40年代末去了台北,且又因專收戲曲小說,國內學者除研戲曲者的少數人外,他人很少知情。齊如山是河北高陽人,名宗康,字如山,後以字行。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1962年病逝台北,終年86歲。他是現代重要戲曲理論家。曾為清總理各國事務銜門附設同文館學生,習通德、英、法等外文。壯年時,追隨孫中山致力於革命,後又遊學日本、歐美,並開始收集京劇資料,從事戲劇研究。
1931年時,他與梅蘭芳、余叔岩等組織北平國劇學會,任會長,並附設國劇傳習所。20世紀40年代任北平戲曲學校校長。1948年去台北,任「教育部中國歌劇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的河北,齊氏的藏書,也是排得上號的。據齊如山的回憶,「是前幾名的收藏家」,但是到了捻軍和義和團運動時,藏書毀去大部。然而,齊如山聚書則是在庚子事變(1900)和七七事變(1937)時,當時局勢混亂,百姓生活困難,有不少人家賣去藏書而易米,而舊書鋪又因生意簫條,也無力久存,只好賤價出售。齊氏則抓住了這個時機,購得許多不易見到之書。
百舍齋是齊氏的藏書之處,「百舍帝」的額,據說是齊氏父親的業師張裕釗所書,齊氏以此名之,乃在不忘其先澤也。在1949年以前,嗜好戲曲文獻收藏的不乏其人,如吳梅、傳惜華、周志輔、齊如山等皆是,但以周、齊為最著。齊氏所收涉及國劇的書籍,有1000餘部,其中有數百種,為稀見的珍本,其他如圖畫、拓本、影片、模型等,為數更多。齊氏曾藏有請代升平署抄木數千冊、各省地方戲本4000餘冊,又有北平、上海兩地數十年的堂會戲單600餘張,這些都是他費了數十年之精力蒐集的。升平署的手抄劇本,在民國初年散出,被故官管理人員當作廢紙賣給財政部印刷廠了,齊氏聞訊,趕到廠子裡,硬是將大部分推救了回來。
在抗戰期間,他隱居北平,足不出戶,除了編戲、整理戲曲文獻外,又編了《齊氏百舍齋戲曲存書目》附通俗小說。這本書目,曾經王重民,孫楷第先生看過,他們都認為,內裡有不少難得之書,且有一些孤本,王、孫並極力慫恿齊如山將所藏通俗小說寫成書錄。齊氏在他們的鼓勵下,寫了50餘種。並由王重民取去部分,後發表在北平圖書館編的《圖書季刊》上,這批書錄頗有價值,可惜沒有寫完。
齊氏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舍下收藏小說很多,約有四百多種,其中有許多不容易見到的,有的是見於丁日昌禁書目的,有的不見的,有的從未見過著錄的,且有許多孤本,久想把難見之若干種,用簡單短文介紹於世,但因為其狎褒的較多,後與朱桂莘、劉半農,馬幼漁三位先生談及,他們都說這件工作應該做,提倡人看狎褻小說,自是不可,但為保存舊籍,則是應該,且文人對此亦可明瞭該時文風之俗尚,反恩社會人心之好惡,因此我才寫了幾十種,然想寫的仍未寫完。」
筆者曾粗略翻閱了《存書目》,該目分元人雜劇,明人傳奇雜劇,清人傳奇雜劇,清承應戲,近人所著傳奇、散曲及總集,曲譜曲律等,總共363種,難得之本,觸目皆是,尤其是那些承應戲的稿本、內務府堂官用本、後台公用本、升平署抄本等。
齊如山是1948年去台北的,隨身攜去部分小說戲曲,據說留在國內的還有不少,吳曉鈴先生說,建國後,齊氏藏書於燕市散出,大部歸於戲曲研究所(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及北京圖書館。但是新版《高陽縣誌》上卻寫道齊氏旅居台灣後,所藏書籍由其女齊唐保存,除少數散出外,餘者仍藏於北京舊宅。而其他戲曲文獻則星散四方,再也難見當年之豐了。
自齊氏在台北去世後,藏書即由他的哲嗣價讓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共計小說戲曲 72 種328冊,其中多為稀見的明清圖書。拿明代的版本來說,就有明讀書坊刻本《怡雲閣金印記》、明金陵唐氏刻本《新刻全像漢劉秀雲台記》、《新刻全像點板張子房赤松記》、明世德堂刻本《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注音釋趙氏孤兒記》、明崇禎刻本《盛明雜劇》等12種。至於清代所刊,有《載花船》、《杏花天》、《桃花影》、《蝴蝶媒》、《濃情快史》、《玉嬌梨》、《夢花想》、《兩肉緣》、《浪史奇觀》、《世無匹》、萬斛泉》、《麟兒報》等。其中有幾種內容頗涉穢褻,清代即列人「禁書」,而近年來,居然也有出版社,打著「禁毀」、「稀見」、「研究」的旗號,翻過來倒過去地變相出版,也弄不清是牟利還是什麼,當然那又是齊老先生生前所沒有想到的。
1982年,吳曉鈴先生到「燕京」訪問三周,天天都泡在善本書庫內,大看齊氏藏書,並輯出齊氏之跋,以「哈佛大學所藏高陽齊氏百舍齋善本小說跋尾」為題,發表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的《戲曲小說研究》第一輯上。可惜的是,內中錯誤較多,甚至佚名所跋也冠以齊氏大名,不過這也沒有什麼,重要的是,可以讓研明清小說者窺見齊氏所藏部分稀見小說內容之一斑。
齊如山學博識廣,著作等身,有《京劇之變遷》,《中國劇之組織》、《崑曲簡要》等22種。他的台北友朋在他去世後,於1964年組成「齊如山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出版有《齊如山全集》,共八冊,將多種單行本合在一起。1989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從《全集》中單挑《齊如山回憶錄》一種,予以重排出版,這大約是幾十年來國內讀者僅見的一種了。說句題外話,我以為《全集》裡撒開戲劇內容不說,單是那幾十萬宇的講老北平的掌故和其他清末民初的人物、事件的回憶就很有看頭了,若是哪家出版社有意而又沒有版權糾紛的話,重印一下必不至於虧本。
齊氏藏書,多鈐有「齊如山」、「高陽齊氏百會齋存書之印」、「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如山過目」、「高陽齊如山珍藏」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