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藏珍稀稿鈔本文獻的回流
哈佛大學藏珍稀稿鈔本文獻的回流
馬艷超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稿鈔校本彙刊》獲得了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二等獎,這個獎項是對我們編校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做法的一種肯定。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即與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將哈佛燕京圖書館館藏的珍稀文獻陸續複製回來,影印出版,服務於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機構及學者的學術研究。其中,《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稿鈔校本匯刊》是部頭比較大、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稿鈔校本彙刊》全書共123冊,收書118種,由復旦大學圖書館的樂怡老師整理,我擔任此書的責任編輯。工作過程中,隨著編校工作的深入,為了確保圖書的編校進度,後來又有另外兩位同事張佳、郭洋辰加入,由我負責書稿編校的統籌與協調。工作中我們三人密切合作,及時溝通,完成對書稿的深加工,最終促成此書的順利出版。
確定圖書出版價值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稿鈔校本彙刊》選目標準如下:沈津先生《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簡稱《書志》)中所收錄的稿本,基本全選入;鈔本則選取相關刻本存世較少,或從版本系統上看明顯早於或精於現存刻本者,以及經名家批校題跋的稿鈔本。所收錄的稿鈔本,成書時代集中於明、清兩代,清代居多,具有較大的版本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為了便於讀者閱讀使用,每書之前,均冠以《書志》中相關篇章,提綱挈領,揭示一書之概要。
經部7種之中,有3部稿本,其中《皇氏論語義疏參訂》較值得關注。此書為清代學者、藏書家吳騫的手稿,迄今未見刻印,僅有鈔本存世,故哈佛燕京圖書館的這一稿本,無疑為學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
史部57種,稿本有18種,其中《明楊繼盛奏疏草稿》被確認為楊氏手跡。楊繼盛為明朝正德、嘉靖間的重要文臣,因忠義直諫而為嚴嵩所害。此書正是他彈劾嚴嵩的奏折底稿,無論從文物價值抑或史學價值而言,皆可稱重要文獻。此外,較值得關注的有《北洋海軍來遠兵船管駕日記》,此為來遠艦自清光緒二十年五月初一日至五月二十九日(1894年6月4日至7月2日)的航海日誌。當時該艦正在威海,兩個半月以後,著名的甲午海戰爆發。日記中保留了兵艦裝備、人員、武器等詳細信息,以及值更官員對每人當值時船程、船向、風力、天色等的記錄。甲午海戰以後,北洋海軍遭到重創,根據《書志》的考證,目前除來遠艦留存此《管駕日記》外,未有其他相關戰艦的類似文獻實物存世。此書可補清末海軍史料的不足。
子部20種中,有稿本4種。其中丁日昌撰成於同治間的《炮錄》,記錄了當時各種火炮、槍械等的製作方法、尺寸及製火藥法等,還包括步兵、戰馬的管理使用等,圖文配合,記載詳細而嚴謹,世無刻本。丁日昌夙以持靜齋藏書而聞名,此書向我們展示了他作為洋務運動重臣在火器研究方面的專長。
集部34種,稿本有21種,皆為清人著述,部分著述在著者其他刻印或通行的全集或詩文合集中,均未見收入。如邵履嘉《耘硯山房全集》為其弟侄整理繕清稿本,未見刻本,諸家著錄中亦無。又如《竹窗雅課》,為清乾隆間宗室如松所撰,其詩文集為藏家著錄的僅有《怡情書室詩鈔》《丁香亭詩選》,未及此本,此書成稿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晚於《丁香詩選》十餘年,應可補不少詩作。
經過初步的審稿後,可以判斷這個書是具有極高出版價值的。那麼如何編好這個書,不愧對主編和讀者的信任,就是責任編輯下一步要面臨的問題了。
確定和完善編校體例
經過審稿,我們確認這些問題在發排前是需要解決的:全文影印時,是否包含原書的封面?原書有用紅筆批校題跋的,是彩印還是灰度印,如何處理成本與閱讀體驗之間的關係?所收圖書多為稿本、鈔本,部分圖書沒有界行,部分圖書的書口無書名、卷數信息,考慮到讀者閱讀使用的便利,全書的單碼書眉,是否加題詳細的書名和卷數,如何處理編校進度與方便讀者閱讀之間的關係?部分圖書的書口未標卷次、頁碼,如何確保圖書內容的完整,如何確定掃描的過程中是否有遺漏?
經過大概一周的審稿並參考類似圖書的編纂體例之後,我擬訂了一個大概的工作方案,並在編校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與完善。
首先,如何進行「全文」影印?業界目前的影印方式,就影印本是否完整體現原書內容來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文」影印,即原書的封面與內封皆在影印內容里;一種是只影印原書的正文及相關的輔文如目錄、索引、序跋等。
我們採用的方案是第一種,但有所損益,即有選擇地影印原書的封面和內封。判斷是否影印收入的標準是封面和內封上有無文字、鈐印等有助於讀者閱讀使用、考辨館藏的信息,如果有,則保留這類的原書封面及內封;如果沒有相關的信息,則視作白頁刪除,節省印刷時的紙張成本。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的稿鈔本裡,有一部分是有紅筆批注的,這類批注在修圖時如何處理,是個問題。如果全部彩印,則會增加修圖及印刷成本;全部修成灰度圖,則會降低讀者在閱讀使用時的體驗,讀者無法通過影印本瞭解原書的紙張顏色、墨色等信息。經過反復的比較、調試,我們採取了一種折中的方案,即如果僅在天頭、行間有批注且數量不多的,每種圖書選四幅圖修成彩圖,放在每冊卷首,四色印刷,視為此書的插頁。正文則修成灰度圖,並通過調整對比度,讓讀者可以通過印刷效果中墨色的濃淡來區別哪些是原書的文字哪些是前人做的批注。
本次影印的稿鈔本中,部分圖書原書無界行、書口無卷數及頁碼,考慮到方便讀者閱讀與使用,並參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著錄體例,我在前期的編校中為每種圖書標注了詳細的單碼書眉,即書眉標注圖書書名及卷數等信息,以方便讀者的閱讀與使用。另外兩位同事參與編校後,亦遵循這一體例。
要確保影印本圖書內容的完整性,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掃描時有無缺漏。在核查的過程中,原書書口有以漢字標示的頁碼的,我們主要以核查頁碼是否連貫為主,輔以通讀,判斷前後文是否連貫;部分圖書書口未標漢字頁碼,但是使用了其他的計數方法,如蘇州碼子,核查中則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蘇州碼子的標記特徵,進行頁碼、前後文連貫的核查。
部分圖書書口無漢字標示的頁碼,頁面也無蘇州碼子等計數信息,則只能通過兩種辦法來核查:原書有目錄的,根據目錄核查內文。但是這個方法並不十分可靠,因為核查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古籍的目錄和內容是對不上的,比如題名的差異,比如前後順序的差別,都會存在,因此通過原書目錄核查掃描時內容是否有缺,只能是一個輔助的手段,主要的辦法還是通過通讀前後文,發現文意是否連貫;通過看掃描件紙背透過來的字跡,與前後頁的文字進行比對、核查,確保沒有漏掃。因此,這類核查是一件極耗時間、極為考驗編輯耐性和細心程度的工作。這也是我在工作過程中申請增加人手、共同編校的主要原因。
協同編校時注意體例的統一
一個書稿由多人協作完成編校,優勢是提高書稿編校的效率,但有個潛在的問題便是如何統一體例。因為不同的工作習慣、知識結構,大家對編校中遇到的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就需要擬訂一些細則,保障編校質量。
跟同事協同編校此書時,涉及體例統一時,最突出的問題便是如何處理各書卷首解題中及各書單碼書眉文字中的異體字,如何細化書眉信息,方便讀者閱讀使用。我們經過討論,並考慮到業界通行的一些處理方式,對圖書的書名,我們決定以原書首卷卷端題名為準,保留原書書名中使用的異體字;單碼書眉的信息盡量詳細,從方便讀者使用的角度考慮,單碼書眉至少要標注影印圖書的書名及卷數;原書不分卷的且部頭較小的,則只在單碼書眉標注書名信息;原書不分卷且部頭較大即冊數較多的,則在單碼書眉標注其他附註信息,比如原書的冊數,比如原書所載內容所在的年份,等等。
在完成書稿內容的編校後,我們又開始利用「有道雲筆記」的「雲協作」,進行全書總目錄的合作編校,統一體例,優化細節。
從接手這個書稿的編校工作到圖書正式出版,前後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和張佳、郭洋辰順利完成了此書的編校,確保了圖書的質量。後來,此書獲得了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二等獎,這個獎項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這也是對我們編校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做法的一種肯定。
本文原刊於《出版人》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