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跡圖》序

孔子《聖跡圖》序

沈津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先師,中國系統思想史的奠基者,他的思想與智慧已成為華夏的精神源泉,他的學術思想,更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國國民的尊師重道的民族性,就是因孔子的教澤而發榮滋長。孔子既為萬世師表,千餘年來,人們多尊而效之,其微言大義,載於六經,自非誦其詩、讀其書,不能通其道。


而欲使孔子之道為眾人之所知,則莫如廣布有圖之書,人得而藏之,即使是不識字者,亦在在處處如見聖人。這種傳統,早在漢代即有,漢時宮中屏風盡畫古賢像以為鑒戒。根據記載,西漢景帝時,文翁任蜀郡太守,修學官,作石室,刻孔子坐像。而以孔子為主要人物之繪圖,大約是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其時始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聖跡圖》,即是後人據孔子一生之事跡繪之於圖,以昭示來者。聖者,聖人也。《孟子•萬章》云:「孔子,聖之時者也。」自儒家定於一尊之後,特指孔子為聖人。跡者,業跡,事跡。《莊子•天運》云:「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圖中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其繪畫之基礎,均來自記錄孔子言論行事的《論語》,以及《史記》中的《孔子世家》。《聖跡圖》有繪本、石刻本、木刻本三種類型。繪本最早,據傳為元代畫家王振鵬所繪,圖共10幅,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鄧實予以影印。石刻本今僅知明張楷編有《聖跡圖》,另有今存山東曲阜孔府聖跡殿的石刻,為明萬曆十九年(1591)山東巡撫何出光所刻。木刻本傳世版本則甚多。



國立公文書館藏日本元祿刊本聖蹟圖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聖跡圖》拓本,一名《聖文宣先師周流之圖》,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十六日刻。石刻曾在上海市青浦縣,為清藺友芳捐俸所刻。清陳尹繪,朱璧鐫。藺氏刻圖之緣由可見其跋。圖計36幅,每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均有文字說明及藺友芳像贊。此本存34幅,佚去第六幅孔子適晉學琴於師襄、第七幅孔子適周見老子。全帙基本按照聖跡編年排列。

藺友芳,字仲山,直隸宛平人,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任青浦知縣,至二十一年離任。這本《聖跡圖》應該是他在離任前所為。繪者陳尹,上海青浦人,學畫於上海李藩,山水、人物、花鳥,有出藍之目。此本之勾勒,線條較流暢,人物之圖像比例甚準確,筆力亦工致。青浦縣清代屬江蘇松江府,在青浦縣城以北九里有「孔宅」,為漢末孔子22代孫太子太傅孔潛避地於此,因稱孔宅。之後,蕭梁時29代孫孔滔為海鹽令,隋時32代孫孔嗣哲為吳郡主簿,34 代孫孔正為蘇州刺史,孔氏之著籍於吳,厥有自焉。青浦又有宣聖廟,為明末諸生陸應揚赴闕里摹孔子遺像塑於廟中。

據(光緒)《青浦縣誌》卷十一「名跡」載,康熙四十四年(1705),帝曾南巡至松江,道經孔宅,孔氏子孫謹將《孔氏畫圖》一卷、《孔宅志》一帙、墨刻孔宅《聖跡圖》一冊、《孔宅考證》一卷、請表章疏一道進呈御覽。帝特賜御書「聖跡遺徽」及聯額等與孔宅。《名跡》又云:「先是,松郡治河於東郊,得古碑,高六尺餘,視之乃唐吳道子所繪聖象,敬輦置宅中。張中丞又以先世所藏《聖跡圖》勒石陷壁,邑人方正範曾修補之,至今尚在。」同時,在該縣誌卷首有《孔宅圖》一幅,內繪有「聖跡」,當年張楷墨刻《聖跡圖》之原石即庋藏於此。然查新本《青浦縣誌》,孔宅內之石跡皆蕩然無影。以上所雲墨刻《孔宅聖跡圖》,或為張楷石刻本,抑或為據陳尹繪本所刻,因無詳載,不敢妄加斷論。

孔子道貫古今,德配天地,所謂萬世不朽。此種圖畫,乃刻者出自垂永久之思。孔子為公元前春秋時人物,如要清代畫師去塑造當時孔子形象,去符合歷史人物之真實,是比較困難的事。因此,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聖跡圖》,不管圖之多寡,全都是作者運用想象力,揣摩當時的情景,選取孔子生平事跡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難忘情節去創造出來的。無論如何,《聖跡圖》在中國版畫或石刻發展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藝術研究者和評論家去做結論的。

此書之影印出版,是國家文化部、財政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計劃的一部分,他們為保存善本圖書,特撥出巨款,俾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延其一脈,沒有他們的設計和鼎力襄助,這項有意義的事情是做不成的。

2001 年10月23日

重刊者按,作者另有孔子聖蹟圖版本初探(刊書韻悠悠一脈香第1-13頁),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