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護工作縱橫談

古籍保護工作縱橫談

李國慶

大家好!

首先感謝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的古籍進校園活動。感謝南京圖書館和鹽城師範學院組織的此次講座活動。我有幸來到美麗的鹽城師範學院與在坐的各位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

今天交流的題目是《古籍保護工作縱橫談》。

一、題解

古籍:古代的書籍。書籍產生的時間下限1911年,且具有中國傳統的裝幀形式。1912年到1949年產生的書籍稱為民國線裝書。這部分書,不屬於古籍,所以不在保護範圍內。民國線裝書現存數量很大,約佔各館藏書總數的二分之一弱。

傳世古籍的數量,浩如煙海。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是傳世古籍的三大組成部分。經史子集四部典籍,諸如十三經、二十四史、諸子百家、大家文集等,由原典而衍生出大量古籍,層出不窮,記載、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在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是文化自信的本源。

古籍有原生和衍生之分。例如:原生白文《周易》,只有一部。研究《周易》而產生的衍生之書,有數千部之多(山東省圖書館一個書庫專藏「易廬藏書」)。研究《周易》的內容,是哲學;研究《周易》的文獻流傳,是版本目錄學。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代古籍,博大精深,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文化家園。

古籍保護工作: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其一:原生性古籍保護工作,對原版古籍進行保護,包括古籍修復、改善藏書環境等。

其二:再生性古籍保護工作,將原版古籍進行掃描、拍照、縮微、複製等,使其化身百千,從而有效保護原版古籍。包括影印出版、影像數字化發佈等。

其三:傳承性古籍保護工作,藏書單位的日常閱覽服務、書展、講座等;拍賣公司售賣古籍;古籍書店售賣古籍等。旨在揭示宣傳古籍內容、讓古籍在社會上流傳,發揮古籍的作用。

縱橫談:縱橫者,上下左右是也。交談方式似散文,爭取做到「形散神聚」,圍繞古籍保護作扼要闡釋,旨在引起大家的興趣,攜手努力,一起做好古籍保護工作。

二、國家啓動古籍保護工作

當前實施的古籍保護工作,屬於國家行為。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提出了目前古籍存在諸多問題,古籍保護刻不容緩。

藏書沒有整理,家底不清,造成大量善本古籍流失海外(敦煌寫經、美國哈佛、日本靜嘉堂),監守自盜的案子時有發生(略舉幾個鐵定的案例)。

愛惜字紙,是傳統美德。

守護好古籍,是職業道德。

書不出庫,是紅線。

三、文化部出台五個行業標準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006年由文化部組織制定和頒布了五個行業標準。是全面開展古籍保護工作的主要依據。

1.《古籍定級標準》,給館藏全部古籍確定級別等次。

2.《古籍普查規範》,目驗原書,給每一部古籍一個身份證號。

3.《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給館藏全部古籍確定破損級別。

4.《古籍修復技術規範與質量要求》,修復古籍時依據的各項要求。

5.《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改善古籍收藏環境的重要依據,

四、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領導古籍保護事業

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全國範圍內按照《意見》精神組織實施;成立省級古籍保護中心(省級圖書館),在本省範圍內按照《意見》精神及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要求,組織實施。

具體工作如下:

(一)原生性古籍保護工作

原生性古籍保護工作,圍繞原版古籍開展,包括古籍整理、編目、定級、修復,以及改善存儲環境等。

省級圖書館日常古籍工作,不斷取得成果。例如:

《天津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圖書館古籍善本圖錄》(定級圖錄、鑒賞圖錄)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圖書館古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天津圖書館古籍古籍普查登記圖錄》 文物出版社(待出版)

《天津圖書館善本古籍題跋真跡》 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籍修復工作  成立修復室、拜師學藝、出師儀式。

收藏百萬冊原版古籍的四大圖書館

北方兩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南方兩個: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

北京大學圖書館,李盛鐸木犀軒藏書、大倉文庫;

上海圖書館,宋槧元版、家譜、科舉文獻及翁氏藏書;

南京圖書館,丁丙八千卷樓藏書、過雲樓藏書等。

古籍人前赴後繼,為古籍續命。

〇國家圖書館擬明年舉辦袁同禮先生誕辰130週年學術研討會。正在約稿;

〇上海圖書館今年11月將舉辦顧廷龍先生誕辰120週年學術研討會。顧廷龍先生說「只為先賢形役,不為個人張本」,道出了古籍人的心聲(出自《顧廷龍文集》後記),顧老是我們晚輩後生的榜樣和指路明燈。

〇南京圖書館百歲網紅沈燮元先生,以館為家、典守善本,為古籍續命,參編《中國古籍總目》、研究黃丕烈專家,賜下書札四十四餘封,敘述了沈老對古籍的情感。

〇古籍普查登記工作  由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具體館負責落實。一部書一個編號(申報時平台計算機自動生成):

120000-0301-0011709  P7730

由地區編號、藏書單位編號、普查登記古籍序號、本館索書號組成。

各省完成古籍普查登記任務後,組織編制出版《XX省古籍普查登記目錄》。

各省出版《XX省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後,組織編製出版《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

此前已有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和《中國古籍總目》,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沒有全部目驗原書、尚有大量遺漏。

〇《中華古籍總目》編目手冊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製

1.古籍著錄:《古籍著錄規則》,起到規範統一作用;

2.古籍分類:《古籍分類表》,書得其所,對號入座,起到辨章學術的作用;

3.古籍款目組織:《古籍款目組織規則》,一類之書,前後排列有序,起到考鏡源流的作用。

(二)再生性古籍保護工作

1.古籍影印出版  

《中華再造善本》  收錄全國各個圖書館收藏的宋元版古籍,據此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開展研究。例如,我們古籍人,可以把這部書,當作一座古籍書影庫,比對異同,鑒別真偽。

   「四庫系列叢書」: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文瀾閣,以及存目、禁毀、續修、未收。為「四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文獻,當今「四庫學」已成顯學,與此有關。

全國各個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均有自己的成果,例如:國家圖書館陸續影印出版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以及《中國珍本古籍叢刊•天津圖書館卷》等。  

全國各級圖書館自行組織的古籍影印出版成果很多,例如天津圖書館出版多種影印本古籍叢書,詳見拙稿《古籍影印系年要錄》。

2.古籍數字化

近日國家圖書館第九次發佈古籍資源7085部,1-9次累計發佈全國各級藏書單位所藏古籍資源13.9萬部。其中,國家圖書館10.5萬部,44家藏書單位3.4萬部。國家圖書館帶頭組織的這項工作,是把古籍保護工作落實到實處的重大舉措,是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是功在當代,澤被後世的重大舉措。

最近,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各館申報項目,推進各館古籍全文數字化工作,申報若干種不等。

〇各館日常古籍影像數字化建設的途徑:

當地政府撥付專款,實例很少;

為研究人員提供研究用書的掃描底本;

為古籍出版社提供出版用書的掃描底本;

為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提供底本(例如:新聞出版總署「中華字庫」工程)。

(三)傳承性古籍保護工作

古籍本身的流通,內容的揭示,影響的產生,以及人才培養等,是傳承性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面。

〇人才培養是古籍傳承性保護一個重要措施。

全國範圍內聯合辦學單位:復旦、天津師大、中山、南京職業藝術學院、中國社科院。由高等院校與社會力量攜手,聯合辦學,培養古籍保護方面的研究生。

省級範圍內古籍保護培訓:各省至少組織過一次。疫情期間,川圖培訓,線上組織。

〇學員可以掌握一種實學:古籍版本目錄學、古籍版本鑒定方法。

〇學員可以掌握一種技藝:古籍修復,傳統技藝之一。國家圖書館杜偉生先生是全國唯一古籍修復傳承人,徐建華先生是全國唯一字畫修復傳承人。

〇古籍書店

古籍書店的作用是將古籍進行流通,它是古籍傳承性保護一個陣地。例如:江澄波先生的百年老店文學山房。文學山房、培訓教材《文學山房明版集錦》(後人仿做)。98歲高齡。每天在書店接待讀者,傳承古籍。口述史《書船長載江南月》、曾經訪得兩部宋版書,後歸南京圖書館。

〇古籍拍賣

古籍拍賣公司的作用是將私人藏書進行轉讓,是古籍傳承性保護一個平台。例如:

產生於清代嘉慶年間藏書家黃丕烈及顧千里的「顧校黃跋書」,凡上拍,都會得到買家追捧(因其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高),成拍價幾達千萬。

 中國嘉德2018年春拍曹錕舊藏宋版孤本《石壁精捨音注唐書詳節》,2800萬元起拍,1.104億成交。

〇古籍日常交易

孔夫子舊書網實現了古籍日常交易,在線的線裝古籍達54萬冊(相當於一般省級圖書館的藏書量),其作用是將私人藏書進行轉讓,是民間私人收集、收藏及轉讓流通的古籍傳承性保護的一個重要平台。

〇私人藏書  收藏與投資兩相宜。

龍圖閣藏書樓  許尚龍先生是南京二十一世紀投資公司老總。從2022年開始在全國各大拍賣公司投巨資購藏四部典籍,數量多達10萬冊。並對外開放(藏書屬於企業文化、供讀者閱覽、研究與教學)是建國以後第一家對外開放的私人藏書樓。今年7月末龍圖閣藏書樓舉辦古籍藏書學術研討會,規模空前。筆者有幸應邀與會並登樓參觀,題詞「古有徐樹蘭古越藏書樓,今有許尚龍龍圖藏書閣」。

時代造英雄,古今各出一位姓名漢語拼音一樣的藏書家(XSL)!良非偶然,如善本傳世,冥冥中若有神物護持,遂將兩位XSL推到了古籍保護、傳承的歷史舞台!

芷蘭齋  韋力先生 四部典籍10萬,琳琅滿架,彌補公藏之不足;

思綏草堂  勵雙傑先生 家譜專藏2萬冊,雄踞私家藏譜之首。

寶林齋  韓寶林先生  《三字經》專藏600種  編印《歷代三字經文獻匯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特色藏書楷模。

詩經齋  田國富先生  詩經專藏  編印《歷代詩經版本叢書》(齊魯書社影印出版) 獲2009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

限於時間,交流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文原刊於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