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十七帖》
宋拓《十七帖》
沈津
王羲之是我國晉代著名書法家,由於其書法藝術的卓越,獲得了後人的普遍贊揚,有「書聖」之稱。《十七帖》是傳世的王羲之著名作品之一。
唐代初期,文化事業發達。國家特設弘文館培養書法人才。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收集了許多王帖,《十七帖》就是其中之一。唐人張彥遠《法書要錄•右軍書記》中說:「《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草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數相從綴成卷。……《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二王書,後人亦有取帖內一句語稍異者標為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由此可見,《十七帖》在唐代已負烜赫之名,其珍貴可知。
《十七帖》的摹本很多。在唐代,摹本就有10餘種,很多著名書法家如顏真卿等,無不臨摹此帖。宋元以後,勒石刻版者日益增多,明萬曆間吳繼仕說過,「所見無慮萬本」。《十七帖》流傳至近代,輾轉翻刻,本子多得不可勝數。
傳世《十七帖》的本子有兩個系統:一是帖尾有「勅」字者,由唐弘文館館臣解無畏勒石以及褚遂良校定,後人亦簡稱「館本」;一是賀知章的臨本,此本被南唐李後主刻入《澄清堂帖》中,後又被王著摹入《淳化閣帖》中。兩種本子相比,「勅」字本較賀本為優。現在傳世的著名宋拓「勅」字本有二:一為清姜宸英舊藏,已流落日本;另一現藏上海圖書館。
日本江戶至昭和初屢有翻刻、影印,書影為早稻田大學藏大阪安井彌兵衛刊本
上海圖書館所藏的《十七帖》宋拓卷子本,明弘治間曾藏吳寬(匏庵)家,嘉靖時為項元汴(子京)所得,其後歷經清初吳郡繆氏、海寧查氏遞藏,後入清宮,帖中鈐有「嘉慶御覽之寶」璽印。清宮散出,歸之銅山張氏小來禽館。這個本子卷末有明張正蒙為吳寬題跋一首,其中說:「黃長睿謂此帖逸少書中龍也。……然古刻至今絕少,余所見數本,非失之纖弱,即失之嫵媚。今匏庵出此卷見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非近代所能規摹,展卷至再,覺樸厚靈和之氣溢於楮墨之外,誠宋拓唐刻之絕無而僅有者,真墨寶也。」張正蒙字子明,江寧人,明代中葉詩人,工書法,他對此帖的贊語是可信的。
這一宋拓本子是目前所見各種《十七帖》之冠,它摹刻精工,鋒稜宛然,點划之間,神完意足,試舉數例,如,《前東》帖的「吾前東」之「東」字末筆的點,退筆鋒芒,自然呈露,而別本則點筆光潤,鋒芒全失。《諸從》帖的「數懸」之「數」的末筆與「懸」之首筆,意屬相連,而別本均另自起筆。《省別》帖的「念足下懸情」之「懸」字的下半部「心」字,若斷若連,比別本直成一橫為優。《瞻近》帖之「瞻近無緣」的「瞻」字,末筆筆勢與下「近」字的首筆筆意相連,與別本「近」字首筆板折另起者不同。《虞安》帖的「常念念」之「常」字末筆是圓筆頓點而無下曳之勢,別本就不是這樣。
這個本子中,《青李帖》失兩行,殘六字;對姜宸英藏本所缺的《十七帖》九行卻都有。姜本影印流傳較廣,此本,銅山張氏曾於1927年付諸石印。末有張仁廣跋,略雲:「《十七帖》經褚河南審定右軍第一奇跡,而佳刻獨少。郁岡,來禽所摹勒皆魏道輔本,其文不全,書亦佻薄。包慎伯入多尖鋒,出多挫鋒,轉折僵削之評,當矣。但真館本不爾,惜慎翁不曾見。近世所傳以姜葦間本最古,猶在此下。」仁廣為小來禽館主人張伯英之父。張氏得之,視為枕秘。惜當時印刷不精,傳本也少,今已罕睹。
(此文和顧廷龍先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