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版刷印的《拱宸橋竹枝詞》
借版刷印的《拱宸橋竹枝詞》
沈津
《拱宸橋竹枝詞》二卷,清陳蝶仙撰。清光緒刻本。二冊。陳蝶仙,原名壽嵩,字昆叔,後改名栩,字栩園,號蝶仙,又號惜紅生,別署天虛我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末貢生,南社社員。曾任報紙編輯、雜誌主編,後從事日用化學品工業,提倡國貨。又著有《淚珠緣》《井底鴛鴦》等言情小說百多種,詩詞編有《栩園叢稿》。拱宸橋位於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杭州老城區北,橋為三孔石拱橋,是杭州標誌性古橋之一。
此《拱宸橋竹枝詞》亦題稱「瓜山新詠」,收七言四句竹枝俚詞120首,詠拱宸橋一帶自清末開埠後出現的新鮮事物與百業之形態,如小火輪、洋行、博物院、妓院、戲班等,語詞平易,往事陳跡,於此可窺一斑,當為地方上之文獻。
書估於書籍刷印,當在牟利流通,只要利之所趨,必當為之。然刷印竣工,板即存刻字鋪或書鋪,絕不會一時鏟字重刻,如若有人借板刷印,當取工本費。此本難得之處,在於鈐有紅色木記:「每部取工料洋貳角。借板刷印,抽取三成。板存察院前文元齋。」可以知道,此本非為牟利之書,只取紙墨等工本費而已。借板刷印,當為傳播流通。文元齋,為杭州書坊,當為刊刻此書之處,也可推理為售賣之肆,地點在察院之前。津疑此文元齋或即為杭州文元堂,店主楊耀松(名祚昌,?-1928),地點時間,亦均吻合。此見《上海嘉泰2011春季藝術拍賣會古籍善本圖錄》。
按:此類借板刷印只取紙墨等工本費之書,津又嘗見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玉歷鈔傳警世》,扉頁刊:「板存京都前門外琉璃廠西門外北柳巷文元齋刻字鋪,新翻刻《玉歷鈔傳》善書,刷印工價每部紋銀九分。」又見清末文瑛閣刻本《增訂敬信錄全書》,其扉頁木記雲:「此板今存杭城佑聖觀巷內金振聲刻字店,如四遠樂善諸君印送者,每部價錢一百二十文,如用布套加錢五十六文。謹白。」另見《教女圖說》一卷,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扉頁有:「板存在楊梅斜街永盛齋刻字鋪,每本紙工價當十錢八百文。」
借板刷印之書多為善書,或傳播大眾之普及通俗書,多見於清代末年至民國年間,且書之扉頁多鈐木記,皆紅色。津所見者還有借板刷印「不取板資」者,如《感應篇直講》一卷,1925年鄭璞山、薛志遠重刻本,扉頁上木記印有「樂善諸君,有欲印送此書者,只收工料不取板資」。此書版片存北京「京都前外楊梅竹斜街永盛齋刻字善書鋪」,永盛齋刻過不少書,我見過的最早為《呂祖指玄篇秘注》一卷,為光緒十三年(1887)所刻,扉頁上亦有木記,云:「如有刷印者,請到前門外楊梅竹斜街中間路北永盛齋刻字鋪,不取板資。」永盛齋直至1937年還存在。
除北京外,其他地方書坊也有「不用板資」者。如宣統元年(1909)刻本《唱道真言》一卷,扉頁之木記云:「板存濟南城西中趙家莊鏤雲齋刻字鋪,如有善士印送,只取工紙,不取板資。」又光緒三年(1877)刻本《玉准輪科輯要》一卷,扉頁之木記云:「凡有印者,不取板資。」又光緒十四年(1888)刻本《訓女圖說》一卷,為蔣宗漢捐廉開雕者,其正文前刻「板存桂寓,願刷者板不取租」。又光緒二十一年(1895)廣東惠州淡水崇德善堂刻本《警夢晨鐘》一卷,扉頁木記云:「板存廣東省雙門底拾芥園,諸君印送樂善,不用板資。」又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女學》六卷,扉頁木記有:「板存鐵門廣信老館,如有同志借印,不取板資。」再早些者有咸豐元年(1851)刻的《觀世音菩薩大悲陀羅尼經咒》,扉頁有:「李德峻合家敬板,存櫻桃斜街東頭路北富文齋花板鋪,刷印不要板資。」
我的朋友郭明芳博士又提供我三條材料,其一是《學海堂志》,內有「每次刷印《皇清經解》多則一綱(六十部),少一半綱(三十部),每刷一部,納版租銀一兩,另自交茶資每一部二錢肆分」。其二是《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台北學生書局)中有:徐宗幹《虹玉樓詩選》之扉頁書影,內刻:「獎賞生童、不取工價。道署藏版。」其三為台南光緒十九年(1893)天壇刻本《天文真經》的扉頁云:「此版存天公廟內,如有借印,隨手送回,本齋此布。」
本文原刊伏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