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廷龍手書石印的《敬鄉樓詩》
顧廷龍手書石印的《敬鄉樓詩》
沈津
《敬鄉樓詩》三卷,民國黃群撰。1947年永嘉鄭樓黃氏石印本,一冊。此書前幾年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處理的多餘複本中檢得,美金五元。我看中此書,是因為顧師廷龍先生手書。20世紀60年代初,我在上海時見過,後來在編寫《顧廷龍年譜》時,又翻一過。書題「永嘉黃群溯初」。前有1947年劉道鏗序、陳敬第撰「永嘉黃君群傳」。末有1947年徐陳冕跋。扉葉印「敬鄉樓詩。葉景葵題。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永嘉鄭樓黃氏印行」。
書的作者黃群,又名沖,字溯初,又以所居地自號朔門,浙江永嘉縣人。1882年生,幼承詩禮,好學深思,嘗臨流坐古樹下,半日不去,人莫能測,但見端凝異常兒。師事瑞安陳黻宸,弱冠赴杭州,考求是書院。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習法政,回國後,任湖北法政學堂教習。洪憲之役,潛入西南,策劃義師,鏟除帝制,聲譽赫然,任湖北省政府臨時約法起草委員。1912年1月,被選為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後加入共和黨。1913年為眾議院議員,國會解散後,回上海。1915年經營上海《時事新聞》,次年仍任眾議院議員,後任安福國會眾議院議員。嗣以厭倦政治,去滬經營,任上海通易信託公司經理。1945年4月卒於重慶,年62。
黃群平生傲兀負氣,蔑視圜闠,操奇非所長。廣為結納高朝野士,意氣未嘗少衰。尤能濟人緩急,寒畯無力求學,傾助恐後,即有相負者,則亦置之。其愛鄉愛國,設甌海醫院,又辦鄭樓兩級小學校。其喜藏書,尤喜鄉邦文獻,築敬鄉樓藏之。嘗搜輯永嘉先哲遺著,刊為《敬鄉樓叢書》38種行世。按:浙省郡邑叢書最多,永嘉最早有清同光間孫衣言輯《永嘉叢書》(13種,瑞安孫氏詒善祠塾刻本),再有1915年冒廣生輯《永嘉詩人詞堂叢刻》(13種,如皋冒氏刻本),而黃氏所輯最多。蓋黃氏之舉,不僅在於景慕鄉先生,並有嘉惠於鄉後生之意,其敬鄉,天性然也。後樓毀於火,書檢存若干冊,存上海,1937年淞滬之戰,又與其他鄉邦古今名人書畫盡付一炬,即其生前講學論政之文字亦渺無存。
此黃氏詩集,卷一《初學集》,153首,自1932年冬至1936年夏;卷二《小濱集》,170首,自1936年冬至1939年秋;卷三《香島集》,131首,自1939年冬至1941年冬。黃氏弱冠即喜作詩,不僅借以宣寫其郁結,亦其性情之所表著者。此三卷本,為黃氏親自刪存定稿,也是今黃詩僅存者。蓋抗戰期間,其在香港,將50歲以後所為詩仔細刪存,計成三卷。後寇佔港,又奔桂入渝,將詩稿鄭重付託於徐陳冕,徐在去滬前,恐被敵人搜檢,再轉託友人,以手持之,乘飛機帶滬後交徐保存。然黃氏離港後,所作詩稿都不存,良堪痛惜。故此本後徐陳冕跋雲:「悲夫!萇弘之血,杜宇之魄,所寄託者僅此區區之詩卷耳。幸賴平生至契醵金付印,並荷顧廷龍君排比校寫,遂得迅速印成。」
所云「並荷顧廷龍君排比校寫,遂得迅速印成」者,當指顧先生為此書之出版,費力甚多。按:津編著《顧廷龍年譜》,載先生44歲時,即1947年4月15日,劉道鏗至合眾圖書館,與葉景葵、顧先生共商抄《敬鄉樓詩》事。一星期後,顧先生囑錢鶴齡放大《敬鄉樓詩》格。而正式開寫在5月2日,一天之中寫了6頁。這之後,因工作較多,時寫時停,至5月10日寫完第一卷。延至5月24日,方才畢工。接著又抄寫序跋並核校全書。5月27日,先生將書稿交錢鶴齡印刷。錢鶴齡諳攝影,曾協助鄭振鐸編輯出版圖錄,也嘗贈書合眾圖書館。
如今翻閱顧師手書《敬鄉樓詩》,別有一番滋味,津自1960年至1990年止,追隨顧師整三十年,杖履左右,相知最深,顧師筆墨,也最熟於心。此本楷書,為先生中年時所為,先生之所以手書,蓋因上海物價日漲,百姓日不敷出,為省排版費,由先生寫藥水紙直接上機石印。差不多同時間出版的《合眾圖書館叢書》15種裡,先生也書寫了數種。當然,這對於先生來說,也算是苦中作樂。又扉葉「敬鄉樓詩。葉景葵題。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永嘉鄭樓黃氏印行」字樣,除「葉景葵題」四字外,余皆篆體,顧師所書也。
津喜顧師書法,不僅在於先生曾指導我習字,或曾摹他簽名而幾可亂真,而在於他的書法已自成一家面目,我戲稱之為「顧體」。前些年我和顧誦芬、高橋智編的《顧廷龍書題留影》,收有先生為許多學術著作題寫的書名,計622種(《留影》出版後,我又蒐集到20餘種),內裡即可窺見先生正草隸篆四體書法韻味。津嘗揣思先生手書《敬鄉樓詩》,一筆一劃,任情適意,點畫相類,結構迥異,不事雕琢,而美竟在其中。從中或可見先生平淡秀逸、沈著簡靜的一面,或此也和學養、閱歷、功力關連。綜觀古今書法大家,多以治學為根本,書法則視為餘事。若以國學為根柢,而發為書法,便有玩味無窮、細嚼不盡之意趣。津不藏書,但此《敬鄉樓詩》卻因顧師手書上版石印而珍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