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遺珍籍 來從士禮居—說韓應陛

天水遺珍籍 來從士禮居—說韓應陛

沈津

清代以來,上海地區商業發達,文化集中,因此藏書家也不乏其人。李筠嘉、郁松年、徐渭仁等都是其中之較著者,而松江的韓應陛,則是一位在當一般人知之不多的藏書家。

韓應陛(?-1860),字對虞,又號綠卿,上海松江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候選內閣中書。其博學好古,故張文虎說他「少好讀周秦諸子,為文古質簡奧,非時俗所尚。既而從姚先生春木游,得望溪、惜抱相傳古文義法,尤究心世事」。讀有用書齋,為其藏書及讀書處,「讀書有得,援古證今,筆之於紙,不為浮薄華藻之語,觀其所以名齋者可知也」(張文虎《讀有用書齋雜著》序)。

昔洪亮吉曾把藏書家分為考訂家、校讎家、收藏家、賞鑒家、掠販家等幾種類型。韓應陛則不僅僅是藏而讀之,對於罕見難得的善本,有的則親手抄錄;錯訛較多的本子,則細心地加以勘校。目前所能看到的80餘篇跋語,確實是考索源流,言之有物,這是和韓應陛嚴謹的治學態度分不開的。

韓氏嗜藏書、精鑒別,所得宋元舊槧計400餘種,多天壤間秘籍。清乾嘉間、蘇州黃丕烈士禮居藏書之精且富,是眾所周知的,其晚年於玄妙觀前開了一家書鋪,叫滂喜園,但生前已分與友人。黃氏歿後,所藏盡出,應陛與常熟瞿氏、金山錢氏等藏書家各得部分。後汪閬源藝芸書捨所藏之善本,其得也多。韓氏和黃丕烈為姻婭之親,因此得黃氏批校題跋之書多達60餘種,在當時即不亞於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蘇州潘氏滂喜齋等藏書大家。「且有為諸家所未見者,其他宋元舊槧及舊鈔舊校諸本,亦復稱是,是故欲徵黃氏藏弆之全者,非見先生之藏、無從研討。」(吳梅《雲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序)人們之所以看重「黃跋」,是因為黃丕烈在他的題跋中詳盡地敘述了古書的版本、收藏源流、校勘的內容以及價值,對於研究版本、目錄、校勘的學者有一定用處。


我在讀韓氏的題跋中,得知黃丕烈士禮居的藏書轉到韓氏收藏,是在咸豐八年(1858)六月。在《百衲居士鐵圍山叢談》(清張充之手抄本)中,韓跋有「咸豐戊午六月一日,由士禮居轉入讀有用書齋」;《太平御覽》(黃氏士禮居傳抄道藏本)中,有「咸豐八年六月一日,得之滂喜園」;《韋蘇州集》(明仿宋刻十行本)中,有「戊午六月,得黃氏滂喜園書百餘種」。這些書中也多有黃不烈之跋。近人繆荃孫輯《蕘圃藏書題識》、王大隆輯《蕘圃藏書題識續編 》《再續編》中,收有黃跋之大部,韓氏藏書中之黃跋也多被錄入,而僅有少數幾篇沒收進去,因此這些黃跋又可補繆、王所輯之缺漏。


韓氏所得之書,有時會識緣起於書衣,所寫往往蠅頭小字,一筆不苟,其隸書用筆溫潤,氣勢端凝,取法漢隸,自成一家。其間也有購書之書價記錄,是非常難得的。明清兩代的書價很難得見,致使研究者無法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從而導致鮮有研究文章發表。我所看到的有:《陳止齋奧論》八卷八冊,「咸豐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得之蘇州書友蔣恕,價洋一元大角」。又如《守黑齋遺稿》十一卷(明永樂刻本,有黃不烈跋),「咸豐己未十一月,得之金順甫,價洋銀二元五角」。《釣磯立談》一卷(清揚州重刻楝亭十二種本,清何、黃不烈手校並跋),「咸豐丁巳十二月十七日,得之書友席楚白,席取之蘇州於湖山家友人沈錫堂手,價白金二兩四錢」。舉此三例,可見其時蘇州地區書價之一斑。

翻閱其家藏書目錄,佳槧名抄,觸目皆是,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元大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印的《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蝴蝶裝,此為元多本中之最精者,為毛氏汲古閣、黃氏士禮居、汪氏藝芸書捨舊藏。1930年時韓氏藏書全部散出,流落滬上,此書被陳澄中所得,從此深藏不露,直至35年後,陳才將所藏數十種精本價讓北京圖書館,其中就有此《夢溪筆談》。1976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又將之影印出版,從此孤本不孤,化身千百了。

韓氏是咸豐十年(1860)去世的。那年的夏天,流寇犯松江,韓氏費盡辛苦所聚的藏書版片、古器書畫與所居俱毀。韓氏亦「倉皇走避,道途觸暑,鬱鬱發病死」。好在當時逃亡時,攜帶了數萬卷舊刻名抄,如今在一些省市圖書館中還可以找到一些零星的韓氏舊籍,但已是不多的了。我在讀台北「中央圖書館」也算是大宗的了。

韓氏讀有用書齋藏書原有舊目,為咸豐年間吳門曹元忠(君直)所編,其時元忠館其家,為之理董,後因故而未竟。舊目由於抄手拙劣,錯訛凌雜,以致謬誤甚多,非原來之舊。我曾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裡見到一本1930年丁和城手抄本的《韓氏書目》,凡是士禮居舊藏或有黃跋的皆注出。現在通行的《讀有用書齋書目》有好幾個版本,如民國間石印、後附韓氏所藏宋元本書影者;又有民國間石印小冊寫印頗精者;以及1934年松江封文權重加編訂,錄書約400種後附各家題跋數則,由陳准排印之本。其中以後者為最佳。

封文權及陳准皆是好古之士,封亦為松江藏書家,字衡甫,號庸庵,自幼劬學能文,不求聞達,敝屣利祿,摒棄舉業,積書數萬卷,多名人手抄及校勘本。惜原書不能獲見,故封目遺漏尚多,又不及詳錄前賢題識、終是憾事。陳准,字繩甫,一字褒殷、浙江瑞安人,曾任瑞安縣立通俗圖書館圖書部主任、中山圖書館國學部主任、瑞安修志局校勘、上海中國仿古印書局編輯部主任、考古學社社員,著有《管子集注》《淮南子札移》等。封序《書目》云:陳氏「輯刊目錄之書搜採遺佚,孜孜不倦,因畀刊之。世亂方亟,藏弆之變遷無定,目錄之刻,庸可緩乎?」

上海圖書館藏有吳縣鄒百耐所輯未刻稿本《雲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四卷,為研究韓應陛其人及其藏書內容的重要資料。全書共錄有善本403種,計經部26種、史部80種、子部91種、集部206種。每書前有簡單提要,後附各家題跋。書前有吳梅(霜厓)序,云:「雲間韓綠卿先生,為咸同間藏書大家,南北舟車,先後所得,幾及五百種,洋洋乎山海大觀也。」「癸酉之冬,韓氏書盡出,鄒君百耐,實為郵介,因得遍覽所藏,撮錄諸書題識,凡四百餘種,都若干萬言。」

封文權所輯書目,與此相比,則差之甚遠,封氏曾自云:「原書不獲見,遺漏尚多,前賢題識亦付闕如,以待續補。」因此,鄒氏這部稿本從目錄學、版本學上來說,對於版本的考訂、善本的流傳、藏書家的佚事等,都能提供不少有用的材料。

除了鄒氏所輯稿本外,南京圖書館也藏有清末佚名所輯稿本《讀有用書齋藏書志》五冊,有應陛後人韓繩夫鈐印,輯錄較詳盡,但二本究竟有何出入,待今後有機會再細察之。

韓應陛不僅對於藏書有其嗜好,同時又是一位對於近代科學技術有所貢獻的學者,《清史稿》說他「以表章算法顯」。西人之《幾何原本》共有十五卷,明萬曆間利瑪竇譯了六卷,後來英國人偉烈亞力續譯了後九卷,由海寧人李壬叔寫而傳之,應陛對此書反復審訂,認為沒有謬誤後才交工匠梓行。書印出後,偉烈亞力認為較之西洋舊本要好得多。應陛對於西方的一些新科技也能認真研究,對新譯的如重學、氣學、光學、聲學等有關著作,他都「手自校錄,復為之推極其致,往往出西人所論外」。可惜應陛自身著作不多,僅有《讀有用書齋雜著》二卷行世。

應陛卒後,藏書盡歸其子德均。韓氏藏書中鈐有「韓應陛鑒藏宋元名鈔名校各善本於讀有用書齋印記」「讀有用書齋藏善校本」「應陛」「古婁韓氏應陛載陽父子珍藏善本書籍印記」等印。大凡其手抄、手校本均有「應陛手鈔」「應陛手校」「應陛手記印」「應陛手校印」諸印。德均則鈐有「松江讀有用書齋金山守山閣兩後人韓德均錢潤文夫婦之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