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張廷濟
說說張廷濟
沈津
2008年4月20日,我和家人自杭州返滬,途中我提議可否去嘉興看看。一是可以看看南湖,品嘗一下真正的嘉興粽子,二是更想去看看秀州書局。車子不久就進入了嘉興地界,沒問兩個人,就找到了嘉興市圖書館。我知道秀州書局是開設在圖書館的旁邊,雖然沒有見到招牌,但我徑直走了進去,書局竟然沒有顧客,書架上的書都是我看不懂或不想要的。我請教值班的大媽,這是秀州書局嗎?她說過去是,現在由新華書店在管理。再問:那原來的主持人呢?答是范笑我嗎?我一聽,就是他,在不在?答:今天他在辦公室。於是熱心的大媽為我打了個電話,說是上海來的沈某希望見面。
范笑我,一個中年人,曾把一個小小的秀州書局辦得有聲有色,使之聲名遠播,不少學者和愛書者和他都有聯繫。辦公室裡書桌和地上堆的都是書,比我的還亂。我們也沒有什麼拘束就談了起來,從顧師廷龍先生談到潘師景鄭先生,從黃裳談到了他「文革」中被抄藏書,從張廷濟談到善本書志。我對張廷濟有很大興趣,就問嘉興有沒有人專門研究,他的舊居還在新篁嗎?當我表示可否去看看的願望時,范一口答應,並用電話和他有車的朋友聯絡。在安排了家人的吃飯事後,范將我帶到了五芳齋吃粽子。不久我們就去了新篁,道光年間的新篁是「沿河成市,人煙稠密,水竹清蒼蒼」,但現在看不到當年的景象了!新篁離市中心大約40分鐘車程。
張廷濟是道光間的金石大家,故居在新篁鎮朝南街太平寺後,抗戰前尚存。直至上世紀的1938年4月27日,日寇焚新篁,張之故居被毀。太平寺很小,寺前有一小河,還有小橋。我問範笑我,當年不少學者來看張廷濟,是怎麼來的?範說:「應該是乘小船來的。」信然。
清儀閣,是張廷濟讀書、藏書、儲器之處。據翁方綱對清儀閣的描述,我知道清儀閣有兩間,在八磚精舍之上,東向,高四丈八尺,各廣一丈六尺,深二丈二尺。翁方綱八分書額並有跋。陳仲魚寫過一篇《清儀閣記》,說張所居「隙地多嘉樹,有閣巍然」。張、陳同舉於鄉,是要好的朋友,但張「不屑為風塵吏,拂衣而歸,掃除門徑,旨以養親,儲書以課子,鼎彝罍戈劍錢範之屬,雜陳其間。一二友朋,時相往來,賞奇析疑。或坐花醉月,或點筆題詩,暇則扁舟出遊,訪求古蹟」。
清儀閣於咸豐十年(1860)兵燹中毀於火,圖書彝器蕩焉無存。我們坐在殿前的小亭裡,心情沮喪也是自然的,因為張氏的遺物什麼都看不到了。
張廷濟的文章做得很好,嘉慶三年(1798)舉孝廉第一。瑞元《順安詩草》序云:「孝廉張叔未先生博學嗜古,草隸獨出冠時。其為詩樸勁典核,出入韓蘇,而性情天趣,有蕭然絕俗之致。先生嘗數試禮闈不得志,遂歸隱禾中之新篁里,結屋煙水間,以圖書金石自娛。當世士大夫高其行,覃溪學士、儀徵相國咸為扁其廬焉。」「先生年屆八旬,神采矍鑠,而眉長徑寸,儀徵相國有眉壽老人之目,且作傳以貽先生。」
張廷濟卒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的死一是因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其子邦梁歿去,年僅43歲,老人心力頓衰。二是次年六月偶染微痾,積而成劇,藥醫罔效。張氏平生詩作不下3000首,後親自訂,其《順安詩草》8卷,所收始乾隆四十九年(1784),迄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十自壽詩止,僅700餘首。自序云:「余之詩淺矣、細矣,顧念夙承父師之教,學之有年,若盡情棄去,未免忍不能捨。今年八十,汰去強半,聊復編此。此豈少牽率酬應之作,而敢雲能為不能為之詩哉?志之所期,學則不逮耳。異時續有編錄,當隨時刪改以存家塾。」張氏又有《清儀閣雜詠》,計50首,其詩縝密以栗,其品出奇無窮。
清儀閣中所藏之物,自商秦漢魏晉唐,以至近代;自金石象齒,以至瓦甓磚墼版幹瓷漆;自碑碣賦詠簡牘銘識,以至工勒之名;自篆隸圖畫刻削髹飾,以至草木之品皆有。張的部分所藏可見《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計10冊,商務印書館有石印本,底本即為桐鄉徐鈞愛日館珍藏。商務的簡章說:「嘉興張叔未先生廷濟,酷好金石,學問淵博,收藏宏富。因集三代至近世器物款識都為十冊,凡文字同異,收藏源流,莫不考據精詳,自為跋尾,足與乾嘉以來畢阮吳陳諸公著述媲美,誠金石之菁花,藝事之鴻寶也。」徐鈞愛日館藏拓本,今藏日本京都大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作手稿本)。
只要看一下各冊目錄,就可知藏品之豐。自金石彝器、泉幣璽印、磚甓瓦當,下至文房玩物,有文字者,無不手拓,彙集成編。張氏又各疏其源流,釋其文字,手書其上。
第一冊:商爵4、商尊3、商卣1、商觶1、商觚4、商句兵2、古兵2、周鐘4、周鼎3、周卣1、周爵1、周觶3、周觚1、周彝1、周敦7、周簋1、周鬲2、周盤1。
第二冊:秦度1、漢鼎1、漢鐙4、漢句兵1、漢弩機4、漢壺3、漢洗3、漢兵符4、漢帶鈎1、漢鬥檢封1、漢田器1、蜀韓文範1、唐銅佛座1、吳越舍利鐵塔1、唐塗金銅龜1。
第三冊:刀泉3、貨泉1、布泉10、泉7、泉範11、宋銅牌2。
第四冊:漢唐宋元明鏡18、夏禹篆圭1、周谷璧1、周玉2、古玉帶版1、晉盌1、古瓷佛像1、古瓷筆架1、綰結壺1。
第五冊:漢魏六朝磚 52。
第六冊:漢瓦24。
第七冊:唐殘碑8、唐經幢2、晉帖摹本1、唐墓誌磚1、周石刻摹本1。
第八冊:元銅權14、明銅權8、元牙牌1、明銅牌4、元明銅雜器10。
第九冊:宋元明印記9、名人舊刻印100、藏金紙印文8。
第十冊:硯13、墨20、竹木器刻字16。
雖然清儀閣中的這些文物都付諸祝融,但欲考清儀閣收藏者,得上海商務石印本,也可不煩他索矣。
張廷濟對於古印也情有獨鍾,其所集印,《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所收僅為部分。日本太田孝太郎編《古銅印譜舉隅》卷四有張廷濟集《古印綴存》,內古12、官印83、私印121、雜印6,計20葉。廷濟題署云:「舊所積存者,徐籀莊張辛有為拈冊。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夏日,叔未。」此《綴存》原為羅振玉貞松堂舊藏。印下多有叔未題識,且有年份。
又一種為《清儀閣古印偶存》六卷,道光八年(1828)印本。《偶存》涉及印譜的印數和價錢,這種材料極少。按,此譜有兩種,一為道光八年本,一為道光十五年(1835)本。八年本,冊首有道光八年夏日張廷濟題署,右邊鈐「嘉興張氏清儀閣所藏印」,又各冊卷首有「清儀閣古印偶存。嘉興張廷濟貯藏」,皆廷濟自寫。第一冊初葉又鈐「購古印四十餘年,去其復者,得三百三十有奇,印三十五部,部六卷,朱紙工銀六兩。道光戊子夏日,叔未張廷濟記」,正書四行長方印。此本有官印51、私印285,每葉3印,計182葉,無序跋,共6冊,為家藏本。十五年本,有官印110、私印357,古文印27、每葉2印。有廷濟序男邦梁跋,共6冊。此本有楊守敬題記,云:「叔未印譜有兩種,初印者紙式稍大,此其後印者,較增多數十印。庚辰,以重值得於上海,惜印色拓工皆不佳,叔未賞鑒巨擘,當日何草率如此。」
張廷濟跋云:「余少嗜集古人銅印,村居僻,足跡亦不廣,父兄之所貽,親串之所贈,不及三十名也。方壯,侍今相國儀徵阮夫子受經之余,講求古鐘鼎彝器文字。己未、辛西、己巳,三至京師,留滯數載,得師事大興翁閣學覃溪先生,又與宋芝山學博葆淳、趙謙士司農秉衝、趙潤甫大令秉淳、翁宜泉秋部樹培、孫古雲襲伯均為道古至契,聞見漸廓,所獲亦漸增。今並篋中所積,得四百六十六印,印二十部,視戊子之夏所印三十五部者,又增多百餘印。為官為私、為古文、為銅為銀、為塗金、為一面兩面三面四面六面、為子母、為龜鈕、獸鈕、蟾蜍鈕、為壇鈕、鼻鈕、瓦鈕、橋鈕、覆鬥鈕、亭鈕、重屋鈕,種種備具。以審其文字,不可以秦漢限也。戢集尚隘,不得以譜稱也;選擇必慎,不敢以假混也,故仍以古印偶存名之。」此為道光十五年68歲時所跋。
張子邦梁跋云:「印古真印成書者,明上海顧汝修所集印二十本為最善。其書官印一冊,私印上下平聲上去人聲五冊。卷首朱記四行,定其直曰:每本白金十兩。吾家舊有藏本,世頗珍之。昔歲戊子,家大人以積存古印三百三十有奇,命邦梁印三十五部,部分六卷,卷首朱記四行,悉如顧書之例。惟顧有銅有玉,而此則僅有銅也。印甫就,同嗜者購去殆盡。今通並戊子後所續增者,復命梁印二十部,紙扣略小,取便攜帶。部分仍舊,而卷首朱記不復用。道光十五年乙未二月既望邦梁敬識。」戊子即道光八年。
張廷濟集印,還有《清儀閣古印考釋》,清徐同柏撰,神州國光社排印本。《清儀閣古印偶存》不分卷,張廷濟輯,道光八年鈐印本(4冊),又有道光十五年鈐印本(6冊)。《清儀閣印存》一卷,沈鏡臣輯,昌羊室鈐印本(1冊)。《清儀閣銅印譜》5卷,張廷濟輯,道光鈐印本(5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清儀閣藏名人遺印》1卷,清鈐印本,有禇德彝跋。《張叔未解元所藏金石文字》1卷,光緒十年(1884)四會嚴氏鶴緣齋石印本,2冊,內張氏跋甚多。
張廷濟的稿本有三種藏北京國家圖書館,一為《張叔未編年詩》不分卷、《清儀閣文稿》不分卷、《竹里耆舊詩》1卷(清張開福題款)。上海圖書館有稿本《清儀閣詩稿》不分卷。張氏的《桂馨堂集》3卷,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自刻本,含《清儀閣雜詠》1卷、《竹里畫者詩》1卷、《竹田樂府》1卷,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有藏。哈佛燕京圖書館也有。張所遺存的東西很多,尤其是題跋、楹聯等,散見各書,只要用心找,必定能聚少成多。張廷濟的像不多,除了《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的一幅外,我還見有二幅,其一為阮元與張廷濟眉壽圖合像,阮題眉壽圖云:「余與嘉興張叔未解元廷濟不見者四十餘年矣,癸卯四月來選樓,相見不相識。其年七十有六,其眉特長出寸許,世間罕見此象,真眉壽老友矣………豈眉壽古多今少,今亦不如古哉適有畫者,即囑之畫二人象。余壽而眉未長,叔未眉真長,足注《詩》《禮》。兩人同坐石幾,共觀周齊侯罍,叔未子邦梁手拓之。叔未又持一漢磚為余壽。罍二千三百餘年物,磚二千年物,壽哉!」
之所以將過去的記錄(不全)錄出,無非是想提供些資料,供研究張氏的學者利用。我曾對范笑我說,張廷濟對於金石等物,多有題跋,而且都有年月可稽。真希望有人作一個題目,寫一本《張廷濟年譜》,而且並不難,因為張有稿本日記傳世,現存北圖、上圖,時間為嘉慶三年(1798)至七年(1802)、九年(1804)至十年(1805)、十五年(1810)至二十年(1815)、二十二年(1817)、道光元年(1821)至三年(1823)。另外,台北有嘉慶十四年(1809),總共有18年之久。
200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