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居詩集版刻時間考察

讀黃治國撰版本與貳臣心事:張縉彥詩集的外與內一文有云:

《菉居詩集》至遲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之前已入藏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趙萬里先生民國二十二年所編《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即著錄「《菉居詩集》一卷,明張縉彥撰,明崇禎刻本」。此後該集一直被作為明刻本看待。如1987年出版的《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清別集類著錄「《菉居詩集》一卷,清張縉彥撰,明末刻本,一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第11070條著錄「《菉居詩集》一卷,清張縉彥撰,明末刻本」;《清人別集總目》第二卷「張縉彥」條亦著錄《菉居詩集》為「明末刻本」。柯愈春先生《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二「燕箋詩集」條下記曰:「縉彥先有《菉居詩集》一卷,崇禎間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中國古籍總目•集部》集30213218條亦著錄「《菉居詩集》一卷,明崇禎間刻本」。而近年影印出版的《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則在《總目•索引•提要》部分,將其著錄為「清刻本」。除此目以外,其他諸目皆將《菉居詩集》定為明末刻本,或者點明刊刻於崇禎間。其鑒定的依據主要是詩集內容,以及卷首的序文。這也是我們鑒定古籍版本的常用之法。

張縉彥著菉居封事,舊著二卷,附菉居詩集、閻篤古撰義史十六韻,三冊,日本東洋文庫藏,著明崇禎十二年序刊本,北大藏民國晚期抄本,五冊。此書於198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有排印本。

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題「菉居詩集」一卷,著「明末刊本」。

又上海館藏,題「燕箋詩集五卷菉居詩集一卷歸懷詩集一卷明湖詩草一卷」,著清順治十年刊本。

以上封事、菉居詩集、燕箋詩集三種未知是否皆同版。

檢中國圖藏本菉居詩集不分卷一冊(書號:A01771)。

版框單邊,無框線,每半葉九行、十九字,版心白口,記「菉居詩集」,單黑魚尾,魚尾下緣記葉數。卷端題「菉居詩集」,次行題:「河北張縉彥坦公著」,三行題:「盟津覺斯先生定」。

首有扉葉,作「張坦公先生著。菉居詩集。本衙藏板」,卷首有季弟王鐸撰菉居詩集序,次癸未夏午季弟黃文煥拜題序,次古桐世弟方拱乾拜手題序,次錦川門人于重寅拜記讀菉居詩,次菉居詩集目錄。

按,黃序署「癸未」為崇禎十六(1644)年,故有著明崇禎刊本或明末刊本,亦見有著「清初刊本」。然檢諸序,除黃序有干支外,餘皆無可識別之刊年。筆者以為未署明年號,亦未署清年號,蓋為易代間特殊用法,亦即明朝已覆亡,自無年號可署:清朝政權尚未穩固,尚有明朝殘餘政權(即南明),故書坊刻書(此書署本衙,訂書坊刻)未免於政治紛擾所作特別作法。故此書筆者以為當入南明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