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灣監察御史差點吃成保護動物的台灣鱉

被台灣監察御史差點吃成保護動物的台灣鱉

勵雙傑


同治十年木活字本江西泰和《東平劉氏族譜》,收錄了很多名家的序言等文篇,其中曾擔任過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李宜青在乾隆三十四年撰寫了多篇,包括《金溪李平劉氏續修族譜序》《篤親堂記》《東平賦》《明德堂記》《劉母羅孺人六秩壽序》等,可見與東平劉氏關係不同尋常。


李宜青是江西寧都縣東韶鄉琳池村人,字荊山,乾隆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因剛直認真,明察秋毫,升江南監察御史。乾隆二十八年(1763),奉旨巡察台灣,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留台約半年之久。

自乾隆十七年(1752)起,乾隆帝下令巡台御史三年選拔一批,事竣即回,無需留台駐守後,此群體在台地停留時長縮短,均不超過半年,上奏內容僅為台地雨水米糧收成、巡閱營武及南北兩路、核查案件等事,於台地建置改革、革除弊端無益。李宜青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一月抵台,二十九年五月離台,在台擔任巡台御史半年期間。

據《寧都人物志》記載,他在台灣期間,鑒於台港農業條件優越,人才不足之現狀,李宜青一邊倡導 「以智治愚」,接連辦起「海峰」、「崇文」兩座書院,並親自授課,教詩書禮義,授農稼耕織知識。一邊在全台灣引進良種水稻和甘蔗。數年後,大見成效,稻熟蔗豐,糖業興旺。但台灣常颶風成災,每遇災年歉收,宜青即據實向朝廷力陳減賦,均能恩准。

台灣四周瀕海,每年清明谷雨時節,鱉即上岸踐踏作物成災,然當地人又敬甲魚為「神明」,不敢侵犯。為除鱉害,李宜青苦思冥想,終於心生一計。他先飭令隨從以及當地的學子,捕捉甲魚數百隻。第二天,李宜青就召集僚屬、兵總、士紳、耆英、農夫代表等議事,令廚官暗中對昨天抓來的甲魚煎、炒、溜、炸加清蒸,皆是甲魚,做成了甲魚宴。席畢問客:「味道如何?」眾曰:「味美佳餚。」

李宜青大笑,告以實情:「此乃四腳害農之甲魚也。」隨後,消息傳播全台,台民爭相捕而食之,鱉害從此逐年減少。現在的小龍蝦,本來泛濫成災,學了李宜青大人這一招後,只能養殖才能保證供應。

李宜青巡台期間,一面興學、興農,一面會同督軍、兵總,北以基隆為據點,南以高雄為中心,加固海防設施,提高防禦能力,因政績斐然,為乾隆間開發台灣的功臣,升為光祿寺卿。離台時,百姓依依不捨,送其石獅一對。石獅幾經搬遷,今仍在李宜青的家鄉琳池村。

李宜青告老還鄉後,居家與平民一樣,從不炫耀自己,不談官場榮辱利害之事。七十九歲壽終於琳池老家。

本文原刊於思綏草堂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