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與天津雙鑒樓

傅增湘與天津雙鑒樓

王振良


傅增湘生平

傅增湘(1872-1949),初字潤沅,後改沅叔,別署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藏園主人、藏園老人等,為四川省江安縣人。其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初八日出生,祖先是山西人,相傳是商代名相傅說後裔。尚在襁褓中時,傅增湘被出嗣給亡叔傅世鋆,但仍與生父生活在一起。光緒三年(1877),傅增湘發蒙入塾,受教於祖父傅誠。其後隨父親傅世榕出蜀,遷轉於寧波、奉化、江寧、海州等地,每到一處輒附塾就學。光緒七年(1881),傅世榕到天津探望任北河通判的傅誠,傅增湘亦隨父來到天津,師從蔣峨峰習舉業。兩年後,傅增湘操筆為文,可是思路窘束,三年無甚長進。正好塾師蔣蛾峰告歸,長兄傅增淯督促其泛覽群書。如此年余,傅增湘一夕心思朗澈,「翌晨從兄乞題,作富而無驕制藝三十六比,出應集賢書院月課,往往得中等」。光緒十四年(1888),傅增湘捐粟納為監生,應順天府鄉試中舉,十年後,傅增湘中進士,授內閣中書。同年秋還蜀奉母,淹留三年有餘。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經友人吳彭秋介紹,傅增湘接袁世凱聘書,出川到保定謁見,被委為軍諮辦理文案。數月之後,直隸總督衙門遷天津,傅增湘再次定居沽上。光緒二十九年(1903),傅增湘考試散館,以一等一名授翰林院編修,七月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出闈後仍請赴袁世凱幕,受委總理天津女學事務,從此投身教育事業,先後與友人一起創辦北洋女子公學、北洋高等女學堂、北洋女師範學堂(今天津美術學院址)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學部奏設京師女子師範學堂,委傅增湘總理其事,不久又得簡授直隸提學使並蒙慈禧太后召見。三年間,傅增湘視學直隸各地,「減騎從,冒寒暑,走窮村古寺,目驗而口喻之,所至集官紳評優劣,而申以獎懲,風習得以周知,士氣為之奮發,蓋提學巡視之舉全國莫先焉」。宣統元年(1909),傅增湘在天津組建直隸教育總會。宣統三年(1911),任中央教育會副會長。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傅增湘隨唐紹儀參加南北議和。

1912年民國肇基,傅增湘主動請解直隸提學史之職,退隱天津訪書自娛。1917年12月至1920年7月,連任三屆教育總長。1927年,任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委員兼圖書館館長,1929年改專門委員會通訊專門委員兼圖書館專門委員。1930年,在清華研究院任教。1937年華北淪陷後閑居北平,昕夕訪書、校書、刊書。1949年10月20日因病逝世。

傅增湘津門藏書實績

傅增湘生於「三世善守」的藏書世家。傅誠宦游江南時喜搜舊籍,傅世榕亦雅好聚書,與莫友芝等藏家交遊。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傅增湘少年即嗜墳典,他回憶在保定的生活時說:「余綺歲耽書,尤嗜古本,月課所入,輒散坊賈,保陽陋肆,無書可求,即名家行卷,亦取舊刻叢殘、世不經見之本。每挾書歸塾,先母輒迎門而笑曰,辛勤膏火乃易斷爛紙裹乎。」在天津創設女學時,傅增湘常代學校購書,逐漸接觸古籍善本。1911年南北議和,因談判不順,傅增湘在滬滯留數月,其間他以百金購得《新刊諸儒批點古文集成》(汪啓淑進呈四庫之本),這成為他購藏宋版書的開端。他又與沈曾植、楊守敬、莫棠、徐乃昌、張元濟等名家交遊,相與討論藏書問題,自此「每見異書,馳往質證,習之數月,忽有解悟,遂敢放意搜求」。1912年3月離滬時,傅增湘已「裒聚千有餘冊」,沈曾植專門作句送行:「傅侯岷山精,嗜書劇食色。顧野馬群空,下鞲鷹眼疾。年少誠不廉,雄成遽無匹。」

1912年退隱之後,8月傅增湘在青島購地,本擬築宅遷居,但很快改了主意。他給張元濟寫信說:「湘住十餘日,見其天時之清美,山海之壯闊,人情之樸實,交遊酬應之簡易,謂可卜居,遂購地一區,欲築屋遷焉。嗣因家口太多,搬移不易,又島中市面不甚流通,設有緩急,無從籌措,殊為危險,乃改計仍留津。」因青島尚欠便利,傅增湘決計長居天津。他花費八千餘金,在英租界小孟莊築宅。1913年元旦,傅增湘遷入新居,是為其藏書樓「津寄廬」。傅增湘「屏除百好,專意於茲」,與藏家、書賈時通消息,藏書數量和質量增益迅速。

1916年,傅增湘購得端方舊藏百衲本《資治通鑒》,他在書後題跋說:「昔同治乙丑,先大父勵生公官金陵,得元刊《資治通鑒》胡注……是為吾家藏書之鼻祖……今復得此巨編,正與梅磵刻本後先輝映。敬題藏書之所曰雙鑒樓,並援蕘翁之例,別寫得圖書,徵求通人題詠,上以表先人之清德,下以策小子之孟晉焉。」勵生是傅增湘祖父傅誠的字,傅增湘因庋藏元刊本和百衲本《資治通鑒》,藏書處由津寄廬改稱雙鑒樓。1928年,他又得到宋本《洪範政鑒》,與百衲本《通鑒》配成新「雙鑒」,這時傅增湘已遷居北京了。

傅增湘在天津時,與藏書家章鈺、李盛鐸、袁克文、周叔弢等多有交遊,而與翁之廉關係猶密。翁之廉因過繼給翁安孫,成為翁同龢的曾孫。他繼承了翁同龢的藏書,曾出多部佳槧給傅增湘鑒賞。傅增湘在《施顧注蘇詩》題跋中說:「憶癸醜(1913)甲寅(1914)間,余僑居津門,與常熟翁敬之觀察衡宇相望,晨夕過從,譚宴歡洽,借諗松禪師藏籍半歸其守護。」松禪師就是翁同龢,傅增湘中舉時翁是主考官。從「衡宇相望」可知,傅增湘與翁之廉算是鄰居。翁家住在今煙台道與新華路轉角,傅宅當在靠近南京路的新華路上,若是遠離南京路方向,就不屬小孟莊了。     

1917年9月,天津遭遇特大洪水。27日傅增湘致信張元濟,告知藏書幸未遭災:「昨在都,聞大水至,亟奔還家,人已四散,逃避無蹤,追尋竟日,乃得相見。更以重價買舟,撐入寓內,將宋元抄校各種計四十箱運出,勞苦睏憊,至不可言。」傅增湘擔心再遭水厄,於是舉家遷京,暫租醇親王故邸棲身。1918年傅增湘出任教育總長,在西四石老娘衚衕買宅,取蘇軾「萬人如海一身藏」詩意曰藏園。「藏園」之名其實也始自天津。1914年,傅增湘借王秉恩校《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再行校訂成為新本,交付天津官書局排印行世,世即稱「藏園排印本」。

傅增湘存有大批手稿,藏在其長孫傅熹年處。其中《津逮閣戊申以後買書記》一冊,著錄1908年至1909年所購普通明清刊本;《津逮閣清人詩文集目錄》一冊,著錄1910年以前藏清人詩文集;《津逮閣藏書目》兩冊,著錄1916年以前藏善本;《蠹跡瑣談》一冊,為1910年至1911年購書記錄。此四書都成於傅增湘居津期間,所謂「津逮閣」當亦是其在津藏書處。《津逮閣藏書目》專門著錄善本,恰好成於遷居北京前一年,因此能大體反映傅增湘在津藏書實績。

傅增湘藏書大批轉入公庫

傅增湘遷居北京後,藏書也漸抵巔峰。宋元珍本善本多,明清本中汲古閣本多,是傅氏藏書的兩大特色。據1929年《雙鑒樓善本書目》統計,所藏宋刊本189種,元刊本55種,元寫本1種,另金刊本2種,日本活字本9種,日本刊本5種,高麗活字本2種,高麗刊本2種;又《雙鑒樓善本書目》著錄汲古閣刻本24種,《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汲古閣刻本近30種,《雙鑒樓藏書續記》著錄汲古閣抄本2種。倫明在《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題詠說:「海內外書胥涉目,雙鑒已成芻狗陳。取之博者用以約,不滯於物斯至人。」「篇篇題跋妙鈎玄,過目都留副本存。手校宋元八千卷,書魂永不散藏園。」詩中對傅增湘藏書和校書都予以高度評價。

傅增湘藏書於1930年達到頂峰,其後雖仍有珍善版本和較大規模購入,但同時也伴隨著散出過程。傅熹年曾說:「先祖藏書在60歲後有四次較大的出讓。第一次是1933年出讓宋元鈔校本120種給杭州王氏九峰舊廬,第二次是1939年出讓宋本《周易正義》給陳澄中,均是籌款還債。第三次於1942年出讓宋元鈔校100種,經滬上書商轉歸陳群,為出版《宋代蜀文輯存》籌款。第四次是出讓北宋本《史記集解》和宋蜀本《南華真經》給歷史語言研究所,近於徵購,事出不已。」

傅增湘與諸多藏書大家和公立圖書館相熟,認為「私家之什不敵公庫之藏」,逐漸形成藏書歸公思想並付諸實踐。1947年,他將部分藏書捐給北平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手自檢點約二十餘篋。這批藏園校訂書籍,當時點交清冊為337種3581冊,1959年編入《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1948年,他兩次出讓明刊善本及名家鈔本給北平圖書館,也編入《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總約79種。1949年去世前,又將多年珍藏之「雙鑒」獻給國家;年末家人將宋本《新唐書》等77種售歸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1950年,家人遵其遺囑捐3.4萬卷圖書給四川,現這批書藏在重慶圖書館與四川大學圖書館。1951年,北京圖書館舉辦版刻展覽,徵購其所藏宋金元刊本7種;其後又徵購其所藏宋本《樂府詩集》用於影印。1956年,家人售宋元抄校本200種給北京圖書館。藏園之書大批轉入公庫的同時,也有零星售給民間藏家。據雷夢水《琉璃廠書肆四記》記載,1948年文德堂與文淵閣、修文堂、來薰閣合資,自傅增湘長子傅忠謨處伙購藏書一批,系傅氏托四行儲蓄會朱鼎榮所售者,中有宋版《蘇詩》、宋殘本《周禮》等。

傅增湘著述宏富,其遊記、題跋等常載於報刊,結集行世的頗多,其重要者包括:《雙鑒樓善本書目》四卷(1929年藏園排印)、《藏園居士六十自述》一卷(1931年手寫石印)、《清代殿試考略》(1933年天津大公報社)、《藏園居士七十自述》一卷(1941年手寫石印)、《藏園群書題記初集》八卷(1943年藏園排印)、《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一冊(1983年商務印書館)、《藏園群書經眼錄》十九卷附《總目》一卷(1983年中華書局)、《藏園群書題記》二十卷(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二十三卷(1993年中華書局)、《藏園遊記》(1995年印刷工業出版社)、《藏園老人遺墨》(1995年印刷工業出版社)等。

傅增湘性喜山水,而且多付諸文字。宦游訪書間隙,他三次登覽天津薊州的盤山:第一次為1902年,逗留三日;第二次為1911年,歷時兩日半;第三次為1931年,前後游賞七日。傅增湘在盤山留有多篇文字或刻石,足以為薊州之文化增色。


本文原刊2020年9月藏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