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家族藏書在天津—天津藏書家之二十

翁氏家族藏書在天津

—天津藏書家之二十

王振良



常熟翁氏家族是著名的文化世家,藏書活動歷十數代四百餘年而不絕,締造了中國藏書史上的奇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翁斌孫一支長期生活在天津,使得翁同書和翁同龢的珍貴藏品,經過歷史的風雲際會之後,都萃聚在了天津,最終又從這裡流向各方。
翁氏家族最早的藏書記錄,始於明末的翁應祥(1565-1642)。但真正為翁氏藏書奠基的,則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的翁心存(1791-1862)。清道光五年(1825),常熟藏書家陳揆病歿,其稽瑞樓藏書很快散出,翁心存搜購約有萬冊,翁氏藏書由此粗具規模。翁心存去世後,藏書歸長子翁同書和四子翁同龢所有,雙流並行而且大為拓展。
翁同書(1810-1865)官至安徽巡撫,雖在軍中卻丹黃不離。他整體購得秦恩復的石研齋藏書,並在祖居辟雙桂軒以庋之。翁同書的這些藏書,由其子翁曾源、其孫翁斌孫先後繼承。
翁同龢(1830-1904)號稱「兩朝帝師」,為晚清政壇聞人。他寓居京師時,購得宋元珍本數百種,著名的怡親王府樂善堂遺書,就大多歸他所有。他在京城的藏書室有一經堂、寶匏齋等,並手寫過《東堂書目》。光緒二十四年(1898),翁同龢因支持維新變法,被清政府開缺回籍。翁同龢膝下空虛,嗣以其兄翁同爵之子翁曾翰。翁曾翰曾任內閣中書,負責保藏典籍,因此喜歡藏書抄書。可惜翁曾翰英年早逝(1878年去世),其子翁安孫亦相踵離世(1881年去世)。
翁同龢被奪官歸里後,京邸即由翁斌孫、翁之廉父子居住,所藏圖書、碑帖、字畫等,因為匆遽出京未能攜行。光緒二十五年(1899),翁斌孫將翁同龢寄存在京寓的藏品,連同文書檔冊、手札墨跡等運回常熟,存放在彩衣堂老宅之瓶隱廬。
翁斌孫(1860-1923)是翁同書之孫,字弢夫,號笏齋,又號廉訪,晚號笏居士等。其父翁曾源(1834-1887),同治二年(1863)狀元,官國史館纂修,因體弱告病歸里以終。光緒三年(1877),十七歲的翁斌孫進士及第,以侍講銜任翰林院檢討,轉功臣館、國史館、方略館、會典館協修、纂修、總纂等,遷內閣侍讀、大同知府、冀寧道,宣統三年(1911)六月授直隸提法使。
翁斌孫因少年得志,很受叔祖父翁同龢鍾愛,把他當接班人來培養。兩人在京宦寓期間,翁同龢的公事私事,都由翁斌孫幫忙打理。這些在翁同龢的日記中有著頻繁記載。由於特殊親密的祖孫關係,光緒十六年(1890),翁斌孫次子翁之廉被過繼到翁安孫名下,成為翁同龢的曾孫。
翁斌孫的直隸提法使只乾了兩個月,辛亥武昌起義爆發。翁斌孫預感到政局不妙,離開保定退居天津,在英租界紅牆道(今新華路231號)購宅。翁斌孫的書房稱作笏齋。他對祖父翁同書、父親翁曾源的藏書又有增益,如以600元購得宋本《古文關鍵》,以800元購得明鈔《古堂類範》等。翁斌孫酷嗜墳典和金石之學,為了購藏上的方便,居京時曾與渠本翹在琉璃廠開設虹光閣,收售古籍、書畫、文玩等。
翁斌孫在津期間的日記,也經常有買書記錄,不過經濟上已出現窘況。他的藏書章還有「翁斌孫印」「翁斌孫觀」「斌孫之印菏官世家」等。翁斌孫所抄書,有《穆天子傳》《百夷傳》《五國故事》等。翁斌孫的著述也不少,有《一笏齋集》《笏齋詩集》《笏齋漫記》《笏齋日記》《笏齋覆瓿集》《笏齋所藏物》《湖楚行蹤》《春闈小記》《津門所見錄》《乙卯裝書記》等三十餘種。常熟市圖書館古籍部所藏《笏齋所藏物》,著錄了他收藏的碑帖,每種都注明「家傳舊物」「文勤公舊藏」「父親藏」「叔祖賜」或購於某地等。
翁斌孫有三子:翁之潤、翁之廉、翁之憙。翁之潤英年早逝,他以詞學見長,主要活動於江南。翁之廉和翁之憙,除了為官在外,則長期隨父親生活。
光緒三十年(1904)翁同龢去世,所藏圖書、碑帖、字畫以及日記、手稿等自然由翁之廉繼承。1916年至1917年間,翁斌孫回常熟整理翁同龢遺物,將所藏精品轉移到天津。至此,翁斌孫繼承的翁同書藏書,翁之廉繼承的翁同龢藏書,都集中在了天津翁宅。翁斌孫轉運翁同龢藏書,是低調甚至秘密進行的,當時學人未知其蹤,以致有「翁氏藏書,今皆無尺牘片紙」之嘆。
翁之廉(1882-1919),字敬之,清末任過觀察使。藏書室名陔華詞館、靈蠻室、師曾室。他和藏書家傅增湘關係頗密,曾出舊槧十多部給傅增湘過目,如宋本《施顧注蘇詩》《鑒戒錄》等。傅增湘《施顧注蘇詩》題跋中說:「憶癸丑(1913)甲寅(1914)間,余僑居津門,與常熟翁敬之觀察衡宇相望,晨夕過從,譚宴歡洽,借諗松禪師藏籍半歸其守護。暇日敬請拜觀,因出舊槧名鈔十許部見示,其最珍秘者,宋刊《鑒戒錄》及是書也。」翁之廉1919年在天津去世。翁之廉沒有子女,應其夫人強春卿之請,1920年翁之憙之子翁興慶(時甫兩歲),被過繼到翁之廉名下。
1922年翁斌孫病逝。這時,翁之憙繼承了翁同書一系藏書,而翁興慶則繼承了翁同龢一系藏書。當然,這時的翁興慶只有四歲,名下藏書實際由嗣母強春卿監護,本生父翁之憙代為保管。1923年,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準備影印出版翁同龢日記,即由張元濟出面與翁之憙商定。

今新華路231號翁宅遺址
天津翁宅遺址在今煙台道與新華路轉角處,是翁斌孫來津寓居時所置。翁之廉和翁斌孫去世後,1932年由翁之憙拆除重建,為獨門獨院的三層洋房。該樓由著名建築師沈理源設計。翁之憙與沈理源關係甚密,其女翁禪慶還認沈理源為乾爹。1951年,翁之憙將宅院售出。這處宅院緊鄰宋哲元舊居,1976年地震時同時受損,一並拆建為富蘭特酒店,現門牌為新華路231號。
翁之憙(1896-1972),字克齋,自號翠嶺歸客。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十四日生。宣統三年(1911)八月,隨父親翁斌孫遷居津門。他自幼受到中國傳統教育,早年在保定讀過書。1913年,入天津新學書院中學部三年級。1915年和1918年,分別於中學部和大學部畢業。他連續五年獲得獎學金,因此被留校任英文教員。1919年,任北京政府西北籌邊使署籌備處秘書、西北籌邊使署秘書。1920年至1922年,任天津漢文《京津泰晤士報》編譯,其間兼任南開中學英文教員。1921年,任天津耀華機器製造玻璃公司秘書。1925年,任歐美各國考察專使署秘書(徐樹錚為專使),同年轉開灤礦務局任職,直到1951年退休。此後,翁之憙又在天津的中蘇友好協會俄文班、軍委試驗場俄文班、第十六中學、俄文專科夜校、南開大學等處任俄文教員。1956年,受命籌建天津市醫學圖書館(今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957年開館並任副館長。著作經後人編輯出版的有《入蒙與旅歐》等。
翁之憙典守的翁氏藏書,主要去向大體清楚:翁同龢一系藏書,由翁興慶帶到美國,2000年4月被上海圖書館回購;翁同書一系藏書,1950年捐贈給北京圖書館。
翁興慶(今名翁萬戈)1918年7月生於上海,在天津接受啓蒙教育並完成小學、初中學業。據翁興慶回憶,他被過繼到翁之廉名下並承繼珍貴藏書時只有兩歲,自然什麼都不懂,「就跟天上掉餡餅似的」。四歲時翁興慶被接到天津,住在英租界的一所房子。他說:「我從小喜歡畫畫,我的父親(翁之憙)也是學的國畫,屬於王翚那一派,從小我就跟著他學畫。在十幾歲的時候和我二哥,還有姚家三兄弟,組織了一個北方漫畫社。我們的漫畫還經常被天津的《庸報》刊登。」1936年,翁興慶在北京匯文中學高中畢業,被保送到燕京大學,但在父母勸導下他最後進入上海交通大學。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半個中國,為延續翁同龢五世單傳的血脈,翁興慶聽從父母安排遠赴美國,在普渡大學繼續學業,1940年獲機電工程碩士學位。之後,他又進入威斯康星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及人體寫生,由此終生從事他熱愛的繪畫、攝影及電影工作。
1948年秋天,翁興慶回到天津家中。為了躲避戰火,他把繼承的藏書精品運往美國。他回憶說:「到了天津,得到我父母、大哥的幫忙,把東西精選後裝箱。全部帶走是不可能的,東西實在太多,但精品都帶走了。我讓老伴兒和女兒先坐火車到上海,自己坐開灤煤礦局的煤船,帶著那幾箱書畫前往上海。煤船隻有兩個艙,一個是船長的,一個就是我所在的客艙,搖搖晃晃走了三天,煤船抵達上海。」1948年冬,翁興慶到了紐約,而托運的書畫,直至1949年春才抵達。
1985年,紐約華美協進社舉辦翁氏藏書展覽,許多孤本秘笈突然出現,令學界震驚不已。2000年4月,翁興慶將家藏80種542冊善本古籍,通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450萬美元價格轉讓給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入藏的翁氏藏書中,頗多珍罕秘籍,有些還是傳世孤本。在這80種古籍中,有宋刻本11種、元刻本4種、明刻本12種、清刻本26種,名家抄本、稿本27種。在11種宋刻本中,有8種被學界認定為國寶級善本,包括:《集韻》十卷,南宋初明州刻本;《邵子觀物內篇》二卷、《外篇》二卷、《後錄》二卷,附《漁樵問對》一卷,南宋福建漕治刻本;《長短經》九卷,南宋初年杭州淨戒院刻本;《重雕足本鑒誡錄》十卷,南宋中期浙江刻本;《丁卯集》二卷,南宋後期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會昌一品制集》存十卷,南宋中期浙江刻本;《注東坡先生詩》原四十二卷存三十四卷,南宋嘉定六年寧宗時淮東倉司刊、宋理宗景定三年修補印本;《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存四十二卷,南宋乾道四年蜀刻本。
1948年翁興慶隻身赴美之前,翁之憙整理天津藏書,編寫了《常熟翁氏藏書記》,在序中他感慨「滿地兵戈,保身匪易,保書良難」,並流露出化私為公的意思。1950年,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主任趙萬里來天津。翁之憙與趙萬里早就熟悉,因此約其到家中觀書。趙萬里看後激動不已,說發現了「生坑」,認為這些藏書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亞於著名的鐵琴銅劍樓瞿氏藏書。由趙萬里經手,自翁家購得100余種目錄類書,大部分是劉喜海抄本,統一使用綠格紙,版心印有「東武劉氏味經書屋」字樣,其中《脈望館書目》《寸存堂書目》等都極為稀見。自1950年至1952年,翁之憙又分五批將珍善本古籍3779冊捐出,包括南宋淳佑年間刻本《論語集說》、南宋咸淳元年刻元遞修本《說苑》、南宋中期刻本《本草衍義》和《昌黎先生文集》,還有元、明、清刻本和明清抄本。北京圖書館為此編有《常熟翁氏捐獻書目冊》。這批捐獻圖書,凡是翁同書一系藏書,多以翁之憙名義捐贈,凡是翁同龢一系藏書,多以翁興慶名義捐贈。翁之憙長子翁開慶回憶說:1950年夏,「北京圖書館趙萬里、高熙曾兩先生來訪,下榻我家,遴選家中所藏書籍,晝夜不息,歷時半月有餘。凡所選善本,父親都悉數舉以獻國家」。
1950年9月18日,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在《一年來「文物工作」綱要》中,盛贊翁之憙捐獻的明清抄校本古籍等「尤為國之重寶」。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親自為翁之憙簽署了褒獎狀。
留在常熟的翁氏藏書,一部分散到民間被私家收藏,其餘7000余冊捐贈給南京圖書館,1712冊捐贈給常熟市圖書館。常熟博物館藏有《皇家兵制考》和《笏齋日記》手稿等。翁同龢紀念館也有少量翁氏藏書。
1951年,翁之憙搬離煙台道51號(當時門牌),移居新華路260號(當時門牌)。「文革」期間,翁之憙新華路宅遭多次查抄,留存的少量圖籍和照片、檔案等文獻損失殆盡。其間,翁之憙全家還被趕至洛陽道31號短暫居住。翁之憙身心遭受重創,1972年2月2日在悽惶中悄然辭世。新華路樓1985年由後人售出,位置在今洛陽道與新華路交口,門牌現為新華路184號。

今新華路184號翁之憙舊居
翁之憙精通英語、俄語、日語,略懂法語。他還能吹簫,喜崑曲,曉詩詞,精書畫。其書法宗唐人寫經,繪畫宗清初王翚,可惜存世作品不多。有稿本《嵐靄詞》,清麗婉約,頗堪傳誦。其《天仙子》曰:「酒闌眉語意迷離,欲問還疑總費辭。個中滋味個儂知。尋好夢,惹情絲,道是相思卻是痴。」
肇自翁心存,終於翁之憙、翁興慶,六代典守的常熟翁氏藏書,經過起承轉合,在天津臻於鼎盛,最終又流布各方,完成了藏書史的一個輪回。
2017年 6月 14日於四平軒
2017年 7月 16日補充修訂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