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勳與希鄭軒—天津藏書家之十九

蔡成勳與希鄭軒  

—天津藏書家之十九

王振良

民國時期的天津藏家濟濟,即就北洋各系人物而論,以藏書留名者亦不乏人,諸如梁啓超、徐世昌、朱啓鈐、葉恭綽、傅增湘、章士釗、徐世章、張國淦、任鳳苞、郭則沄、潘復等。然以一省督軍之任,雅好藏書且聲垂史乘者,蔡成勳似乎是唯一的人。

蔡成勳(1871-1946),字虎臣,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濟威將軍。他生於直隸省天津縣(其地今分屬天津市環城四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宣統三年(1911)任第四十一混成協協統,1914年任第一師師長、南方征討軍第七軍軍長,1917年任綏遠都統,1920年任陸軍總長,1922年任江西督軍。1924年12月下野至滬,未久回到天津。
蔡成勳在津居址主要有兩處,也是其藏書樓希鄭軒所在地。一處是河北蔡家花園,地處日緯路、五馬路、月緯路、四馬路合圍地塊。1922年啓建,1926年竣工。花園建築中西合璧,分為東西兩院,家眷住東院,蔡氏住西院。東院有臥室、飯廳、客廳、家祠,西院有臥室、浴室、花廳,還有蔡氏的書齋希鄭軒。蔡家花園今已遺跡無存,東院現為日遠里居民小區,西院則由天津美術學院使用。另一處宅院在英租界新加坡道,由中國工程司建築師閻子亨計。1935年建成,原本是一處宏大的院落,1949年後隔為大理道3號和5號。3號蔡成勳舊居為法國羅曼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蔡氏居所和藏書處,現為天津市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環境醫學研究所。5號蔡氏家祠為中式四合院,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天津市醫療急救指揮中心。
蔡成勳戎馬生涯二十餘載,雖是武夫卻手不釋卷。學者章鈺《希鄭軒記》云:「津門蔡氏,世傳儒業有名,邑士類能道之。茲虎臣君復為課子計,廣收有用書,俾資博涉,而以『希鄭』題其軒。希鄭云者,希宋夾漈鄭氏《通志》之學也。」據此可知,蔡氏生在儒者之家,故於藏書早有感情。他為課子而築希鄭軒,取紹繼南宋文獻學家鄭樵(世稱夾漈先生)之意。章鈺的這篇文字,保存在天津圖書館藏《希鄭軒圖題辭》之中。這是一部精心裝幀的冊頁,外封和內封均有陳寶琛題簽,外封曰「希鄭軒圖」,內封曰「希鄭軒圖題辭」。
《希鄭軒圖題辭》首有劉恩涵庚午(1930)夏日所繪《希鄭軒圖》。劉恩涵(1908-1989),字凌滄,河北固安人,早年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後來成為工筆重彩人物畫大師,繪此圖時他才 22歲。《希鄭軒圖》之後,有周登皞、章鈺、張鳴岐、張弧、管洛聲、李琴湘、趙元禮、言敦源、查爾崇、林葆恆、任傳藻、馮文洵、王武祿、顧祖彭、陳寶泉、李國瑜、李中、劉潛、郭則沄等 34人所題詩文。這些題寫者均乃一時之選,多數參加過城南詩社活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洋洋灑灑數十篇詩文,堪作史料的幾乎沒有。管洛聲《虎臣將軍藏書甚富,辟一軒曰希鄭,製圖徵題,率賦即希郢正》云:「時賢碌碌重籝金,爭及先生意念深。狨坐牙旗無長物,蛛絲魚蠹費搜尋。滁山督部傳題詠,綏遠宗人有嗣音。難得結鄰今洽比,就鈔懷餅坐書林。」詩中用了兩個僻典。清同治時四川總督吳棠好書,張之洞為之作《滁山書堂歌》;康熙時綏遠將軍蔡毓榮平定三藩,自纂《通鑒本末紀要》。冊頁中他人所作,也是此類門面話,諸如「玉函高擅千元架,縹帙重開皕宋樓」(查爾崇)、「花景一庭供點綴,琳琅四部共晨昏」(李中)、「廣廈曾開千萬間,歸來福地有琅嬛」(劉潛)等。
《希鄭軒圖》徵題時間,最早是庚午(1930)長夏,當距繪圖之時不遠,最晚是壬申(1932)三月。1930 年至1932年的天津,雖然經歷了便衣隊暴亂和溥儀出走等重大事件,但仍是發展最為平穩的年代。希鄭軒藏書此時進入鼎盛。蔡成勳聘請周登皞為西席,教授其子蔡樾千讀書,同時給希鄭軒藏書編目。周字熙民,福建閩侯人。光緒戊子科(1888)舉人,大挑順天府補用知縣,出知寧河、武清、霸縣、大城、東安等地。清末累官廣西道監察御史。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任拱衛軍軍需處秘書。1914年任肅政廳肅政使,1917年任綏遠道尹,1921年暫護綏遠都統。1925年起寓居天津十年,1938年卒於上海。周登皞去世後,蔡氏父子送有輓聯。蔡成勳輓云:「不甘俗吏,沽上閑居,料來結習書生,特為兒曹溫教席;雖有賢郎,江南迎養,還冀重游館地,那期歲暮斷音書。」蔡樾千輓雲:「 未親面命三年余,異地略償留學願;勉服心喪千裡外,何時再報讀書恩。」輓聯由教育家李琴湘代作,故收入李氏聯集《五雀六燕集》之中。
蔡成勳的文化素養到底如何缺乏明證,但其藏書卻無法用「附庸風雅」來概括。蔡氏之藏非供一姓之私讀,而是伴有刻書、捐書等活動。1923年5月6日,《大公報》第6版刊有《蔡成勳廣印古籍之通咨》消息。這年5月1日,督理江西軍務的蔡成勳,以省署名義通令並報教育部備案,「咨請通咨各省區廣印古書,維持文化」。江西省尤其率先垂範,「除令教育廳查照外,合行抄件令仰該道縣查照」。消息後附通令全文,特別強調「教育為富強之本,圖書為文化之原」,而「時局日棼,兵氛不靖,官無法守,士有危言」,造成圖書損毀,教育未彰,「近查江西白鹿洞所藏書籍,於舊歲完全焚毀。現已搜求書肆,照舊捐補齊全。此外江西賢哲、私家者述及官局刊刻版本,亦經一並調查錄,捐資付印,設法流行」。這份通令體現了蔡氏「實用」的圖書思想:「應請通咨各省區搜存古書,印行縱覽。則圖書館於焉推廣,國學會藉以研求。發揚國光,化干戈以為禮樂;歸宗學海,障百川而輓狂瀾。」
蔡成勳通令的效果不得而知,但其捐書卻史有明載。1935年1月5日《大公報》第4版,刊有記者範長江的通訊《北大圖書「叢書」之現狀》,記北大圖書館所藏叢書來源—一是歷年購置,二是各方捐贈,其中蔡氏民國初年「捐贈北大叢書不少」。天津藏書家曲振明所存李榮陛《禹貢山川考》,為原綏遠省立第一中學圖書館藏書,封面鈐有「天津蔡成勳贈」長方印。這應是他在綏遠時所為。另據《河南大學圖書館史》記載,1923年 5月豫省長官(時任督軍張福來、省長張鳳台)倡議,為中州大學圖書館募集圖書,贛督蔡成勳及陝督劉鎮華、晉督閻錫山、蘇督齊燮元等響應,蔡氏為此捐書546冊。
蔡成勳最著名的捐書活動,就是所藏盡歸天津崇化學會。學會1927年由教育家嚴修倡辦,在天津教育史上地位崇隆。史學家蔡美彪甚至認為,「崇化國專」(學會曾用崇化學會國學專修科之名)堪與「無錫國專」相媲美。學會重視藏書建設,草創時嚴修、盧弼即為之捐書,但總量不大,且多「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等習見典籍,僅「粗具端倪,殊難備有大觀」。1947年希鄭軒藏書移存學會,又帶動金氏立齋、胡氏夢選樓捐出私庋,學會藏書才形成規模和特色。
蔡成勳在天津,以蔡虎臣之名投資啓新洋灰公司、壽豐麵粉公司等實業,同時襄助眾多公益事業,擔任過天津市慈善事業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救濟水災委員會幹事等。崇化學會創辦,蔡氏亦是出資人之一。他向學會捐贈藏書,動議也非常之早。據刻書家金鉞《屏廬文續稿》所收《希鄭軒所藏書盡贈崇化學會記》記載,蔡氏捐書過程一波三折。先是蔡成勳「 見莘莘學子鼓篋攻讀,其造詣之高且深,有出乎意度之外者,乃更心焉嘉慰,期望良殷,曾擬將其數十年精力所聚以藏於希鄭軒四壁充棟之書,盡行贈與崇化學會」。令人遺憾的是,規劃未就而全面抗戰烽燃,學會維繫艱難,蔡氏亦無暇顧及捐書之事。1942年,學會恢復晚班,1945年重啓日班,「弦誦之聲始復殷然作矣」,蔡氏乃重提舊時之議。可圖書未及移交,1946年蔡氏遽歸道山,此事再次擱置。1947年,遺孀林夫人、兒子蔡樾千蔡氏遺志,最終將希鄭軒藏書捐存天津文廟明倫堂,即崇化學會的會址。金鉞認為,蔡氏藏書之捐贈「實人情之至難」,堪稱「古今藝林所罕有之佳話」。蔡樾千生平行跡未詳,據《五雀六燕集》有關注釋,知其曾「遊學香港大學」,也算未負父親一片苦心。
希鄭軒捐贈的藏書,被安置在明倫堂後之崇化堂。為了保存利用這批藏書,崇化學會做了四項工作:一是商之蔡樾千,將「希鄭軒」匾額懸於崇化堂,「俾入斯堂之讀者,舉目見額輒知是書之所自來,即宜善體希鄭主人所以慨贈之意義」;二是請書畫家王吟笙繪制《希鄭軒藏書圖》褒揚蔡氏義舉以廣其傳;三是請篆刻家齊治源治印兩方,鈐於希鄭軒所捐圖書上面,其中一方為「希鄭軒蔡虎臣藏書印」;四是編寫《崇化學會藏書目錄》,其中自然包括希鄭軒藏書。鈐印和編目二事,由管理藏書的職員李炳德負責。編目1949年至1950年間進行,用鋼筆書於油印講義背面,著錄內容包括書名、卷數、作者和版本四項。
王吟笙繪《希鄭軒藏書圖》或已無傳,所幸《鄭菊如先生詩存》卷四錄有《希鄭軒藏書圖詠》七言古風,借此可覘原圖大略。「將軍蔡氏本儒生,家學淵源書百城。投筆從戎安天下,南昌開府棨戟榮」敘寫蔡成勳行伍經歷。「軍書旁午皆手肅,好整以暇父書讀。輕裘緩帶叔子風,江西詩派刻山谷」敘寫蔡成勳文采風流。「廳事隙余築雅軒,顏曰希鄭典籍存。竹簡蒲編插鄴架,不收坊板況摹翻」敘寫希鄭軒藏書宏富。「崇化學會近宮牆,將軍早沐泮池香。滿把巾箱十二庫,汗牛充棟崇化堂」敘寫蔡成勳捐書遺願。「將軍此願幾經春,能嘗先志蔡夫人。文郎檢點書目錄,軒額奉贈更堪珍」敘寫希鄭軒捐書過程。「此圖寫自吟笙叟,座中佳士將軍否。豪端繪出吟誦聲,似恐泥丸封二酉」敘寫藏書圖之畫面。鄭樵一生之中,曾三次向朝廷獻書。蔡成勳效法鄭氏,將私藏化為公有,也算無愧「希鄭」之名了。
蔡成勳的藏書活動還影響到戚友。其堂兄蔡成爝(1864-937),字晴軒。1907年任天津官立中學堂國文教員,兼學生國學研究會課外輔導。後隨蔡成勳赴江西督軍任,返津時同僚多置妾攜婢,獨有蔡成爝帶文物、古籍、書畫、碑版而歸。據與其交遊的唐石父記述,所見蔡成爝存藏的宋拓漢碑即有十餘種。
1949年初,天津臨近解放,文廟被國民黨軍徵用,崇學會藏書陷入險境。據歷史學家李世瑜回憶,學會董事王鬥瞻,組織郭靄春、龔望等16人,晝夜守護藏書,最終竟奇跡般保全。某日龔望值班,有炮彈碎片落在屋頂,砸出一個窟窿,幸躲閃及時才免於遭難。郭靄春乃學會首批學員,後成為醫史專家。其詩集《殘吟剩草》中,有《王君鬥瞻》一首:「崇化堂書一旦亡,痛心只有我和王。黃昏忍餓東西走,誰解先生為甚忙。」詩中所詠就是王鬥瞻奔走護書之事。
1951年,崇化學會應社會急需改為崇化會計學校,1953年以經費支絀停辦。學會財產全部捐給天津市政府,其中藏書由市文化局接收,撥交至天津市人民圖書館(今天津圖書館)。
周登皞和李炳德所編書目皆已無存,故希鄭軒藏書數量、質量難以評估。據李炳德回憶,蔡氏之書不求珍稀善本,而以實用為宗,捐至崇化學會者,以正經正史為主,還有當時編印的大套從書,如《四部叢刊》等。金鉞記述則云:「琳琅滿目,其板本之皆精善,裝褫之盡完美,雖不同於宋元槧之古色古香,而適用則實為過之。」雖也強調了「適用」,但與李炳德所述大有不同,顯然有些客套成分。將近七十年之後,置身天津圖書館的文獻學家鄭偉章,對蔡氏藏書也給予了特別關注。他檢讀數種之後,記錄下所鈐藏印:「蔡虎臣先生贈崇化學會藏書」雙行朱長方、「希鄭軒蔡虎臣藏書印」朱方、「表章經史之寶」朱大方等,其中之朱長方、朱方當即齊治源所刊者。鄭偉章還發現,希鄭軒藏書有明顯特點:「明清善本大多裝潢典雅,力求其本之完善,力求為棉紙初印。手持其書,真賞心悅目,令人神怡。」這一目驗得出的結論,或可修正學界此前的認知。
郭靄春《殘吟剩草》中,另有《嚴範孫先生》七絕兩首,其第二首雲:「蟫香館裡弦歌歇,希鄭軒中滿壁塵。風雪幾番驚斷續,斯文猶幸有斯人。」這裡所說的希鄭軒,應指崇化學會的希鄭軒藏書齋。以學會的書齋希鄭軒與嚴修的書齋蟫香館對舉,語意中飽含了歷史的滄桑況味。希鄭軒藏書幾經波折,最終成為公藏,與層出不窮的典籍之厄相比,這真是極好的歸宿了。
2021年 2月 22日於飽蠹齋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