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甫與居敬軒-天津藏書家之十七

陳一甫與居敬軒-天津藏書家之十七

王振良

談起近代藏書,天津允稱重鎮。在燦若星辰的津門藏家之中,陳一甫似乎只能擔當配角。不過,提起陳一甫的大名,人們可是並不陌生,他與長子陳範有一起,長期在著名的啓新洋灰公司任職並創辦江南水泥廠,為中國水泥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因此被天津人雅稱為「洋灰陳」。

陳一甫(1869-1948),本名惟壬,以字行,號曰恕齋居士。他祖籍安徽省石埭縣(今石台縣)廣陽鄉。清同治八年(1869)正月二十四日生。清末以父蔭官於直隸,花翎三品頂戴。曾任江蘇候補道,農工商部議員。他長期隨周學熙襄辦實業,先在北洋海防任職,後入東海關監督幕,又為北洋電報學堂總稽查、開平礦務局駐滬員、北洋銀元局提調等。

提起陳一甫的藏書,就不能不談他對實業的貢獻,正是因為辦實業的積累,才使他有了購置藏書的雄厚資金。而陳一甫走出的創業之路,又與他的父親陳序賓、兄長陳惟彥密不可分。

陳序賓,名黌舉。諸生。清咸豐初年,隨理學名儒陳虎臣至祁門,受到曾國藩的賞識,委任其為建昌鹽釐。李鴻章組建淮軍時,曾國藩以陳序賓為李的輔佐,主理糧餉後勤。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陳序賓追隨來到天津。據《清史稿》記載,陳序賓為李鴻章總理軍糈垂二十年,而家中「未增一椽」,深為將吏服膺,後以積勞成疾而卒。陳序賓死後,其子陳惟彥亦見重於李鴻章,先後任知府、道員,委辦兩淮鹽務。

因為父兄政聲卓著,陳一甫也逐漸為李鴻章所知。李鴻章創辦海軍修建船塢,需要大量的水泥,外商奇貨可居索以重價。光緒十五年(1889),李鴻章創辦唐山細棉土廠(即水泥廠),該廠一度被英商佔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周學熙倡議、陳一甫贊襄下始行收回。

陳一甫在天津,逐漸成為周學熙倚重的骨幹。光緒三十一年(1905),他赴日本考察工商業,「晝則參觀探討,夜則詳密記錄,於機器製造之法,尤所深究」。光緒三十二年(1906),北洋勸業鐵廠由北洋銀元局划出,陳一甫被周學熙委任為坐辦,在實業界開始嶄露頭角。唐山細棉土廠收回後,因原本虧折淨盡,急需大量資金,陳一甫乃「募商款,增機械,製品日益精美,行銷遠於南洋」。光緒三十三年(1907),周學熙將細棉土廠改組為啓新洋灰公司,陳一甫成為最早的三位董事之一。1912年,陳一甫出任啓新洋灰公司總事務所經理,後改駐津辦事處坐辦。1924年,任開灤礦務管理局正主任董事。1927年任啓新洋灰公司協理,1932年1月升任總經理,轉年退職家居,除參與慈善事業之外,主要就是藏書和讀書。

陳一甫有六個子女,長子陳範有(1898-1952)最為著名。範有名汝良,1917年入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與陳立夫同班且同宿舍。1925年進入啓新洋灰公司,在工程部任土木工程師,1933至1945年為公司協理。1933年,他受公司委派南下,在南京主持創建江南水泥廠。1937年南京淪陷,他和德國人拉貝等一起,救助了三萬多名難民。1949年後,被推選為全國水泥工業同行業聯合會主任委員。1952年在上海辭世。

藏書經歷的「雪泥鴻爪」

陳一甫少年時,即有志於宋五子之學。他深受周學熙家族慕古崇文影響,逐漸喜歡上典籍收藏,並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居敬軒。「居敬」一語出自《論語•雍也》,謂「居敬而行簡」,意思是以恭敬自持。宋代程朱理學興起,又倡導「居敬窮理」以提升道德修養。透過陳一甫書齋的命名,可以看出他對圖書和學術的欽仰。今陝西路(原法租界狄米得城路)148號,是陳一甫早年寓所之一,居敬軒的齋號此時就已經使用了。這幢建築分為主樓和附樓,磚木結構。主樓兩層,局部三層;附樓則有四層,但高度低於主樓,為用人居所和鍋爐房、廚房等附屬設施。兩層主樓頂部有個大曬台。1976年唐山地震後維修加固過,現在是居民大雜院。全樓最多時住過17戶人家。現在老住戶多已另買新房,因此房間基本出租給了外地人。

陳一甫的孫子陳克寬,就出生在這幢小樓里。據陳克寬介紹,陝西路洋樓的建築年代、陳家何時搬到這裡已很難搞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搬到五大道之前,其祖父陳一甫和父親陳範有就住在這裡。

1930年左右,陳一甫父子在當時英租界倫敦道購地,由陳範有親自設計、選料、監督,建造起兩座連體洋樓,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兩樓各有三個向外的門,中間另有門相通。樓高三層,磚木結構。當時門牌為倫敦道30號和32號。陳一甫及其次子陳倫有、三子陳達有住在30號,陳範有一家住在32號。陳一甫的居敬軒書齋,也隨著這次喬遷移到這裡。1949年後,陳範有因工作關係定居上海,其天津住宅遂售給海運部門作為宿舍。而陳一甫所居,一直由其後人使用,20世紀90年代售給房管部門。2007年,對中國水泥事業貢獻卓著的陳一甫、陳範有父子的舊宅被拆除,當時這裡的門牌為成都道20號和22號。

關於陳一甫的藏書經歷,我們至今所知不多。其《庚申南游小稿》,記錄了1920年他南游時訪書的情況。陳一甫這次見到很多善本,如北宋本《隋書》、北宋本《通典》、宋廬陵本《居士集》、宋嘉定本《東漢會要》、宋淳祐本《輿地廣記》殘帙、宋筠州本《蘇文定集》殘卷、宋汀州本《群經音辨》殘卷等,他專門為這些經眼善本題了詩。如《題北宋本隋書》兩首,其一云:「上追遷史下新唐,密字官刊十四行。獨有隋書推斷種,探源天聖孰能詳。」詩後小注云:「前四史及晉宋書、新舊唐書,均有北宋十四行本,獨《隋書》為創見。」其二云:「校勘儒官各署銜,鄱陽九路未全芟。敕書記取藍供奉,版式精嚴出內監。」詩後小注云:「元九路本存天聖牒文,乃以禁中本令藍元用賫付崇文院開雕,版式皆由內出,即此本也。」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陳一甫對古籍的識見頗為不凡。

因為藏書和工作等關係,陳一甫結識了傅增湘、周叔弢、金梁、章梫、金鉞等,這些人都是著名藏書家和學問家,耳濡目染之間,自然會影響到陳一甫。1932年春暮,他與傅增湘、江敘海、胡馨吾等結伴,赴陝西訪書問古,傅增湘為此撰有《秦游日錄》。1939年,他與金梁、章梫、金鉞、丁佩瑜等儔社同人發起組織天津保嬰會,地點設在英租界同德醫院,收養水災中的棄嬰。

藏書質量「後收轉精」

對陳一甫的藏書質量,評價素來不算太高,這其實是一種誤讀。因為任何人藏書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陳一甫的這個過程可能相對漫長,直到晚年才達到巔峰。相傳陳一甫藏書之初不精版本,常由賈人作介論冊甚至論斤購置,大都是普通線裝書和影印本,而且叢殘不避、斷爛不拘。弄得陳家見有賈人登門,常常就讓家人先行擋駕。陳一甫曾請其長子陳範有的塾師、著名古文家趙芾,撰寫過一篇《居敬軒記》,收到了趙芾的文集《蒙齋文存》之中。趙芾說陳一甫「及典實業津上,乃顏所居室曰居敬軒,日危坐其中,態穆而氣嚴」,又說他「高蹈遠覽,不與時事相貿遷,紹其家學於舉世不為之日,克敬以裕,無須臾之離焉」,談的主要是陳一甫讀書治學,而於藏書竟未置一言,這或許也從側面說明,陳一甫早期藏書確實質量偏低。等到退職之後,陳一甫有了更多閒暇時間,乃措意於版本目錄之學,藏書質量也日益精進。近代學者王謇撰《續補藏書紀事詩》時,專門寫到陳一甫的藏書:「石埭龍門貨殖傳,買書殘斷價廉貪。明刊精本種盈百,換去南華宋第三。」王謇說陳一甫買書貪便宜,評價可謂尖刻。不過,王謇仍承認陳一甫所藏「明刊精本種盈百」,這批藏書主要來源於周叔弢,其購藏過程堪稱作書林佳話。

1942年初,北平書估王富晉,攜宋代余仁仲萬卷堂刻本《禮記注》來津求售。周叔弢此前已知上海來青閣貶價求售該書,托人以滬幣兩萬元收購,可書被王富晉先行買走。周叔弢為之怏怏不樂,自嘆與書無緣。這次親見該書「字畫流美,紙墨精良」,急與王富晉成議,以津幣一萬元購下,約值滬幣五萬元。其時弢翁家用緊張,為了籌措購書款項,他急向陳一甫求助,割愛明版書109種,得款津幣一萬餘元。書去之前,周叔弢逐一記錄,編成《壬午鬻書記》紀念,云「去書之日,中心依依,不勝揮淚宮娥之感」。同年歲暮,他在購書冊中又記道:「賣書買書,其情可憫,幸《禮記》為我所得,差堪自慰。衣食不足,非所計及矣。」此後他在《弢翁藏書題識》中回憶,「余時絀於為生,方斥去明版百數十部,盡歸陳一甫丈」,所指也是此事。陳一甫購入這批明刊精本後,居敬軒之藏書乃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購自周叔弢的明刊本,陳一甫的藏書精品還有不少。明刻本有洪武七年(1374)浦江鄭濟刊《宋學士文粹》,毛氏汲古閣刊《十七史》,閔氏刊《戰國策裁注》,沈與文野竹齋刊《韓詩外傳》等;清刻本有殿版《二十四史》《子史菁華》,康熙武英殿本《月令輯要》,內府刻本《春明夢余錄》等。稀見明清稿本、抄本也有十多種。此外所藏唐人寫《轉輪聖王經卷》,堪稱傳世唐代楷書的範本。其《宋學士文粹》,由方孝孺、樓璉、林靜、劉剛等手寫上版,字體娟秀,刻工極精,洵為佳槧。其殿版開花紙《二十四史》,初為章紹亭所藏,紙質潔白,精刻初印,書品寬大。書由茹薌閣書店主人楊永維購出,轉售給天津藏家王西銘。後瑞寶齋主人邢寶華又由王西銘處購出,最後售給陳一甫。

陳一甫曾雇了個叫寧祥的文人,幫助其整理居敬軒的藏書。陳一甫還編有寫本《恕齋收藏善本書目》一冊,著錄明版書800餘種,多為白綿紙本,首有傅增湘的序。

所藏所著盡歸公

1948年12月底,陳一甫在倫敦道寓所去世。當時天津即將解放,但國民黨守軍仍負隅頑抗,全城實行軍事管制,陳一甫遺體延宕很長時間才入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一甫的夫人李靄如遵其遺言,將藏書捐贈給北京圖書館。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注有「陳李靄如先生捐贈」字樣的134種善本,即陳一甫的舊藏。陳一甫另有少部分藏書,捐贈給了天津人民圖書館(今天津圖書館),其中包括詩稿、文稿、志稿及日記、信函、檔案等,今藏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籠統地題名曰「陳一甫傳記資料」。唐人寫《轉輪聖王經卷》,後來也由陳一甫三子陳達有、徐國端夫婦捐獻給國家。隨著陳一甫藏書先後捐出的,還有陳氏家族的重慶道三益里、沙市道四維里等房產。

1935年4月,陳一甫由津赴滬,經香港遊歷歐美十四國,由其三子陳達有執筆,逐日記錄行程、經歷和感受等,撰成《歐美漫遊日記》一冊,1937年排印出版。此書對於瞭解當時西方有重要參考價值。也是1937年,陳一甫與倪文碩、蘇貽綸、陳碩梁、張楚、金梁等合作,編輯出版了《石埭備志彙編》三冊五卷,其中卷三的《人物志初稿補》、卷四的《金石志稿補》、卷五的《藝文志補》均由陳一甫完成。本書由周學熙題簽,章梫、顧祖彭、龔心湛、金梁撰序,陳一甫撰《敘例》。此外,陳一甫還輯印過《石埭陳序賓先生褒榮錄》《石埭陳氏先德錄》《陳一甫先生六秩壽言》等家族文獻。另1918年出版有《白喉治法摘要》,徑署陳一甫「居敬軒刊印」,可見其「居敬軒」書齋的歷史也是非常久遠了。

為了慈善事業和書籍收藏,陳一甫經常一擲千金,而他的生活卻一直簡樸。據陳達有回憶,陳一甫嚴肅而和藹,生活極有規律,每天早起打坐,早餐後外出散步。陳一甫以素食為主,還常吃棒子麵,因此被戲稱為「棒子麵陳」。1935年遊歷歐美歸來,他開始注意飲食營養,但正餐通常也只是兩片麵包,抹上黃油或果醬,再加一隻蘋果。年紀較小的兒孫輩,傍晚要去他房間唱歌謠。到了晚上八點半,他要親自關掉總電閘,逼全家早睡早起。陳一甫因為節儉,還曾逃過一次劫難。那次他在民園附近散步,被幾個綁匪圍住,問他「是不是陳一甫」,他指著帶補丁的套褲否認,意即陳一甫不會這麼窮。綁匪信以為真,竟將他放過了。

本文原刊2021年9月藏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