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修與蟫香館 —天津藏書家之十五

嚴修與蟫香館

—天津藏書家之十五

王振良

教育家嚴修非以藏書名世,但他卻是不折不扣的藏書家。嚴修生前身後,盡瘁於圖書館事業,散盡其十萬卷藏籍,堪為捐書澤世之楷模。
嚴修(1860-1929),字範孫,號夢扶,又號偍屚生,書齋曰蟫香館。祖籍浙江慈溪,七世祖應翹以經商遷津。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侵華,嚴家避居直隸三河,嚴修就出生在那裡。他早年就讀天津問津書院,師從學者張佩綸等。光緒八年(1882)中舉人,光緒九年(1883)成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光緒二十年(1894),外放貴州學政,肆力倡導新學,以奏開經濟特科,遂為世所重。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結交康梁等維人士,失歡於座師徐桐,辭官回到天津。光緒三十年(1904),任直隸學校司督辦。光緒三十一年(1905)應袁世凱之招,出任學部侍郎。宣統元年(1909),清廷詔袁世凱「養痾」,嚴修上疏反對,再次奪職歸里。嚴修在天津,傾力文教事業,兩次東渡扶桑考察學務,與張伯苓創辦南開系列學校,允為近代中國私學之旗幟。晚年以國學日湮,倡建城南詩社和崇化學會,為延續傳統文化,耗盡最後的心力。
嚴修是教育領域的實幹家,藏書致用是其核心文獻思想。他從不把圖籍視作私財,藏書生涯與捐書生涯相伴而行,貫穿於其教育事業始終。
據陳誦洛《蟫香館別記》載:嚴修督學貴州,嘗示諭勸學,言辭剴切,申以五事:一勸經書成誦,二勸讀宋儒書,三勸讀《史記》《漢書》及《文選》,四勸行日記法,五勸戒食洋藥。除了最後一點,都跟讀書有關。嚴修並非空洞說教,而是以捐書之實,來收勸學之效。《嚴範孫先生年譜稿》云:「公出京時,輕裝簡從,惟攜書較多,據筆記載共十四大箱,九流四部,應有具備。既之任,知黔地僻遠,士子得書不易,因出所攜大部,置諸學捨。」嚴修捐貴州學捨之書,總計有65種,他編有簡目並附註語,以裨於初學。嚴修還督刻《輶軒語》《書目答問》《先正讀書訣》等,引導讀書治學之門徑。光緒二十三年(1897),嚴修任滿離黔,當地樹去思碑與誓學碑,頌嚴修「經師兼為人師」,並稱「二百年無此文宗」。
嚴修任學部侍郎時,因尚書榮慶寡於視事,直接擘畫了多項與圖書事業相關的工作。如設立圖書局,延王國維、汪榮寶編輯教科書和參考書;成立名詞館,聘嚴復為總纂,編定各學科中外名詞表;成立京師圖書館,奏請將包括文津閣《四庫全書》在內的避暑山莊藏籍,內閣的宋元舊刻,翰林院的《永樂大典》,無論完缺破碎,一並交圖書館管理,並飭撥淨業湖、匯通祠之地興工建館,奠定了國家圖書館的初基。他還建議教育家陳寶泉,籌設教員具樂部,設小型博物館、圖書館等,並親擬小學教員應讀書目。
光緒三十一年(1905),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周學熙,在玉皇閣創立天津教育品陳列館,設圖書室供眾閱覽。嚴修為圖書室捐書1342種,目錄附於教育品分級編目之後。光緒三十三年(1907),鑒於「津埠為南北交通人文薈萃之區,民眾約百萬余戶,急應設立圖書館以餉學者」,直隸提學使盧靖擬建直隸圖書館,當即委張秀儒、儲毓軒進行籌備,以教育品陳列館和直隸總督署藏書為基礎,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正式開放,館址設河北公園(今中山公園)學務公所內。嚴修這次為圖書館捐書 1200余部,計5萬余卷。在其帶動下,兩江總督端方、兩廣總督張鳴岐、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雲貴總督錫良、浙江巡撫增韞、山東巡撫袁樹勳、吉林巡撫陳昭常等,也都捐獻了圖書。其後傅增湘任直隸提學使,又籌資購書12萬餘卷,直隸圖書館藏書遂洋洋大觀。1913年,譚新嘉、韓梯雲編《天津直隸圖書館書目》,注有「嚴捐」字樣者即嚴修藏書。《嚴範孫先生叢脞》抄本中,有黃宣寫就的書目十餘紙,部類及排序全同直隸書目,知乃後來自直隸書目抄撮出來者,並非原始的捐贈目錄。該目收錄嚴氏藏書經部158種、史部213種、子部179種、集部150種、叢書61種,已不足原捐總數的三分之二。在這761種藏書中,乾隆以前版本約73種,今可歸入善本之列。
光緒末兩次大規模捐贈之後,蟫香館藏書主體應已散去。然而民國建元,嚴修仍舊陸續捐書。1918年,直隸圖書館改稱直隸省立第一圖書館。1920年4月3日和7日,《大公報》兩次刊出該館「鳴謝」,記1918年11月至1919年12月之間,嚴修兩次贈書:先捐《歐戰之目的及和局之基礎》1部、《新元史》1部,計59冊;又捐《博野尹太夫人年譜》1冊、《山東通志》1部、《中國歷代法制考》1部、《京師圖書館善本簡明目錄》1部、《湖南黃右昌先生民法第五編繼承》1冊、《浙江公立圖書館四五兩年年報》2冊、《浙江公立圖書館附設印行所書目》2冊、《修正浙江省立圖書館詳細規則》1冊、《萬象一原演式》1冊。1915年,徐世昌感於文獻湮滅倡議修志。1916年天津修志局運作,高凌雯負責圖籍採訪事宜,嚴修又出藏書供修志之用。1919年10月南開大學成立,學校圖書館草創,嚴修捐漢文書籍 30余種,另贈 2000美金購置文理兩科參考書。同年12月18日,以《新元史》兩部贈南開大學和南開中學。1924年10月,以《二十四史》《九通》等數十種圖書計 1萬卷,捐南開大學圖書館。1927年,嚴修倡建崇化學會,被推為首席董事,又捐出部分國學圖書供學員研讀。
1935年12月12日,《大公報》第9版「圖書副刊」發佈嚴修《蟫香館使黔日記》出版訊息,對嚴修捐書懿行捎帶進行了評價:「 嚴範孫先生道德文章,久為世所欽仰,清季以來,提倡教育,培植人才,數十年如一日,曩時觀書津門河北省立圖書館,見所藏書大部分為嚴氏捐贈,知其急公好義有足多也。」嚴修的藏書和捐書,還影響到他的族弟嚴侗(字台孫)。學者王謇在《續補藏書紀事詩》中詠嚴修、嚴侗藏書雲:「文獻通考嚴範孫,析津志乘嚴台孫。元方季方難兄弟,媲美沙河馬氏園。」嚴侗藏書偏重天津文獻,故詩中有「析津志乘」雲雲。此處之析津乃是天津的別稱。嚴侗藏書後來也捐至南開大學圖書館,抗戰時隨館同毀。
嚴修的書齋蟫香館,命名似乎無甚深意,無非以蠹魚自喻,鞭策勤奮讀書。學者總結蟫香館藏書有兩大特點:一是重實用,二是品類全。其實兩者乃一回事,藏書致用必然廣搜博涉。嚴修藏書宋槧元刊極少,所庋多非珍本秘籍,但都是精選的通行本,這與梁啓超飲冰室藏書類似。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嚴修藏書旁及各類西學文獻和漢譯名著,堪稱「百科全書式的藏書家」。藏書印有「蟫香」白文長方小印,鈐在書簽下端;又「蟫香館藏書」朱文長方印,鈐在封面和卷端處。
嚴修藏書除承自先輩,更多源自其不斷搜求。高彤皆嘗雲「嚴書日以加高」,可見累積之速。在嚴修日記中,訪書買書記錄在所多有。宣統二年(1910)二月十五日,嚴修乘南游間隙,曾到著名的寧波天一閣觀書,得見《禮記鄭注》《禮部韻略》及歷代帝王、名臣、名儒畫像數十幀。嚴修大量購書和捐書,也造成了生活的拮據。嚴仁賡在《祖父嚴修舊事數則》中回憶說:「他每月從賬房領取區區數十元的生活費,不足他購買書籍和文房四寶之需,還要靠給人書寫對聯,每副收潤筆二元補足之。」嚴老夫子竟也賣字買書,但他卻樂此不疲。
嚴修受父親克寬影響,一生博覽群籍。無論是從政余暇,還是旅途行次,他都手不釋卷。1892年日記中,記有他教育次子嚴智怡的話:「吾有三課:枕課、辮課、車課,各以一書為程。積日累月,所得甚多。」嚴修還說:「教之道,莫妙於使多讀書,則藏書之策最善也。」
嚴修的藏書、讀書生活,嚴仁賡記述最詳:「祖父津寓書齋設在正門內二進西偏院,名曰『棗香書畫室』,以院中植有棗樹二株得名。室內東壁置書櫃,其旁陳設文房四寶,包括一些古硯、名墨。長屜內珍藏一些名家字畫。西壁窗旁懸一掛鐘,鐘旁懸一木刻楹聯,上聯曰『小鳥枝頭亦朋友』,下聯曰『落花水面皆文章』。窗前設書案,案頭置台燈供夜讀。」棗香室後有個小門,直通嚴修的藏書樓——舊罩棚大廳,曾用作嚴氏蒙養園課堂,「大廳上額懸橫匾曰‘十萬卷樓’。書籍按經、史、子、集分類陳列於排排書架之上,泰半為幾代人積累購置。祖父回津後,除增購線狀舊籍外,旁及漢譯外國名著和科技圖書,以及如梁啓超著《飲冰室文集》等當代名人著作,並訂閱《國聞周報》。」根據嚴仁賡回憶,可知嚴修藏書處名「十萬卷樓」,所謂蟫香館亦是書齋。
嚴修藏書格局並非一成不變,其間經過多次調整。嚴仁賡說:「二十年代初,『鎖式樓』(一樓一窨)建成,祖父移到新居。樓之西半部分辟祖父和祖母臥室,向陽一間為祖父書房。右半部為飯廳,連接客廳。此時,『舊罩棚』存書又移至『新罩棚』和槐廳。1923年嚴氏女學停辦,大部書籍又移至近在咫尺的原女中樓上下教室,取閱更便。」
嚴修的最大娛樂是與友朋酬唱。城南詩社的文人宴集,有時就在蟫香館舉行。詩人楊懿年在《壬戌四月十八日範孫先生招飲蟫香館拈韻得水字》詩中,就描述了這樣的雅集場景:「夏木陰陰風日美,蠶豆鰣魚紛上市。流光恰接櫻筍廚,招邀賓客娛文史。蟫香館主性衝澹,厚糈高官等敝屣。坐擁書城卷十萬,群推壇坫執牛耳。」嚴修尤其雅好詩鐘,今存《蟫香館詩鐘》一冊。隨手從中拈出幾聯,也是處處離不開書,如「雪案細書乾祿字,寒窗閒著菜根譚」「詩書發冢莊周語,鐘鼓爰居庾信文」「君陳酒誥周書目,里仁先進魯論篇」「論文酷愛濂亭集,考史閒翻百藥書」等。
1928年 12月底,應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之邀,嚴修帶病出席天津至楊村公路竣工儀式。其間小受風寒,歸家即臥床不起。1929年3月2日,嚴修病體略有起色,他邀集好友華世奎、趙元禮、林墨青、陳寶泉等相見,潑墨揮毫作詩自輓:「小時無意逢詹尹,斷我天年可七旬。向道青春難便老,誰知白髮急催人。幾番失馬翻僥倖,廿載懸車得隱淪。從此長辭復何恨?九泉相待幾交親。」
1929年3月14日23時,嚴修在料峭春寒中辭世。社會各界不吝辭藻,對其評價極高。傳張季鸞所作《大公報》社論《悼嚴範孫先生》譽之曰「舊世紀一代完人」,老搭檔張伯苓許之雲「今之聖人」,學生周恩來則稱之為「封建社會的一個好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嚴修留下的圖書尚有2000餘冊。20世紀60年代初,由嚴修的孫輩14人聯名,將這些圖書連同其全部手稿,捐贈給天津市人民圖書館(今天津圖書館)。這些手稿包括長達50年的日記,還有《嚴範孫先生自定年譜》《嚴範孫先生叢脞》《嚴範孫雜著》《嚴範孫先生手札》《嚴範孫先生信草》《嚴範孫先生函稿》《嚴氏家信原稿》《嚴氏家書》《嚴修自撰聯語》《說文類鈔》《孫子家語校勘記》《雜錄》《壽詩輓聯底稿》等。
歷史的遇合匪夷所思,藏書的命運詎非人料。嚴修蟫香館所收,除了捐給貴州學舍和南開學校者散損,捐給教育品陳列館、直隸圖書館及崇化學會的圖書,幾經輾轉都歸入今天津圖書館,這對一位終生以「致用」為職志的藏書者來說,應該算是最大的幸運。
嚴修故居位於天津老城西北角,門牌為嚴翰林衚衕10號和12 號。舊址現為天津市紅橋區稅務局芥園道辦公區(今芥園道 8號)。臨近其地的大豐路鵬欣水游城,今設有關於嚴修的紀念物。《天津房地產志》對拆前之故居有較詳描述,其中談到藏書樓和書齋:「主院正房是一座高大房屋,台基很高,外有走廊環繞,下有地窨子,東西兩旁均是藏書樓,院內有假山、柿樹和玻璃廳一座(會客廳)。廳南是書齋和花園,種有棗樹和花草,故書齋取名‘棗香室’。」
嚴修著述甚伙,然生前所刊僅有《嚴氏兩世事略》(1915年),為其追述先輩創業艱辛、行善積德、家教庭訓而作。1929 年去世後,詩人陳誦洛輯印有《嚴範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詩鐘》《嚴範孫先生遺墨》,嚴智怡輯印有《景印蟫香館手札》和《蟫香館使黔日記》。而藏於天津圖書館的手稿,沈寂半個世紀之後,以《嚴修手稿》的名義,201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印行,化身千百,澤潤後學。
2021年3月11日於飽蠹齋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