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泰與几禮居—天津藏書家之八

周明泰與几禮居

—天津藏書家之八

王振良


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西洋建築林立,名人舊居眾多。在河北路277號院牆上,鑲嵌有一塊「周氏舊宅」銘牌。這裡所說的「周氏」,就是周學熙的長子周明泰,院中的古典主義風格小樓,就是周明泰的舊居——經常被戲曲史家提起的几幾禮居。

周明泰出身於著名的安徽至德(今東至)周氏家族,祖父周馥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曾任山東巡撫、兩廣總督等,向來為李鴻章所倚重。父親周學熙光緒二十六年(1900)入袁世凱幕府,在天津長期主持北洋實業,督辦有天津考工廠、天津植物園、天津鐵工廠、天津高等工業學堂、天津造幣廠等。周馥和周學熙晚年都定居天津,住在小孟莊三多里(舊居位於今澳門路3—7號)。1921年周馥去世,士紳聯名上書北京政府,請求建祠紀念。周馥的祠堂薦福庵當年落成,與周氏家祠統稱周公祠。現存大殿三間,配房七間。周明泰居於平津之時,每年都要來此參加祭祖等活動。

周明泰(1896-1994),字志輔,光緒二十二年(1896)生於江蘇泰州。他幼讀經史,潛心古籍,並學會德語和英語。1918年,徐世昌在皖系軍閥支持下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周明泰以地望、人脈和才學,出任總統府秘書。1922年改任農商部參事,並被派往德國考察歐戰後經濟。1924年轉任內務部參事,1928年以北京政府解體去職,周明泰就此回到天津,隨侍周學熙住在小孟莊三多里。此後,周明泰專事實業,先後出任唐山華新紗廠董事、天津久安信託公司常務董事及董事長、青島華新紗廠董事長、上海信和紗廠董事長等。

周氏家族從第一代周馥,到第二代周學熙,再到第三代周明泰、周叔弢,第四代「良」字輩,成功實現了由政界到商界再到學界的華麗轉變。而周明泰的一生,恰好由政而商而學,成為周氏家族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周氏第三代中,儘管周明泰不是最出色的實業家,但他在家族投資企業裡擔任董事、董事長等職垂二十年,從未出現過重大差池,僅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也是家族的合格繼承者。然而,這位周家的大公子,最大志趣卻並非實業。

周明泰幼年即以穎悟著稱,少好文學,長治經史。居官京師時,出版有《三曾年譜》《易卦十二講》《續易卦十二講》《後漢縣邑省並表》《三國志世系表》等著作。但吸引周明泰全身心投入的,則是當時蓬勃發展的戲曲。關於酷嗜戲曲的過程,周明泰自述雲:「余之少時,讀書喜鑽研史地圖表之學……後來漸及稗官野史小說曲部……孜孜不以為倦焉……中年入仕,久居部曹,暇則趣市廛聽歌,癖之既久,習聞掌故浸多,更求之古人載籍,亦以治學之方法出之,自以為樂。」

民國時期收藏戲曲文獻的不乏其人,如吳梅、阿英、傅惜華等,但最著名者當推齊如山和周明泰。齊如山藏有戲曲文獻數千冊,然其後人轉讓給美國哈佛燕京大學圖書館的,多是稀見明清小說,珍貴戲曲文獻僅十數種,其他則已星散四方。而周明泰所搜藏的,通過不同渠道整體化私為公,可謂保存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

周明泰對戲曲的特殊情結,使他為了收集有關文獻,常常擲千金而不顧,因而常能得到珍善之本。如明代刻本《湯海若批評西廂記》、張鳳翼續志齋《湯海若批評紅拂記》、馮惟敏海浮山堂《不伏老僧尼共犯傳奇》、陳與郊師儉堂《鸚鵡洲》等,都是極為罕見的刻本。周明泰收藏的乾隆抄本《幽閨記》,曹文瀾抄本《連環記》《尋親記》《焚香記》,乾嘉間陳金雀抄本《琵琶記》,乾隆四十九年聚坤堂精抄本《牡丹亭》,乾隆五十年桃源廳抄本《南西廂記》等,都附有罕見的昆劇身段譜,是研究戲劇形體動作發展的難得史料。所藏許之衡飲流齋原抄本《五福記》《金丸記》,乾隆內廷抄本昆腔《進瓜記》、弋腔《江流記》等,也是稀見的曲目。

周明泰還收藏有很多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抄本。南府和升平署都是清代宮廷常設機構,類似於唐代的梨園,主要管理伶官和宮廷戲劇演出。周明泰藏有南府舊抄本14冊,升平署抄本41冊,內府抄本158冊,其他宮廷承應戲抄本44冊,都是世所罕傳的宮廷演劇文獻。

周明泰收藏的戲曲文獻中,極具特色的部分是戲單、唱片和名伶專號、專集、專刊、特刊、紀念號等。對於觀眾隨手拋掉的戲單,周明泰很早就意識到其文獻價值並予以保藏,所存從1881年到1947年,總計超過萬張,印刷方式包括木刻、石印、鉛印等多種。周明泰又大量囤集唱片,主要是20世紀30年代百代、勝利、高亭、蓓開等公司灌制的京劇選段。至於《尚小雲專集》《言慧珠專號》《譚富英特刊》《榮春社科班紀念冊》之類,當年只能算是宣傳品,如今卻成了研究價值頗高的第一手戲曲史料。

周明泰的書齋名叫几禮居,他以此自號几禮居主人。1933年,他在天津英租界威靈頓路(又稱44號路)建起藏書樓一所(即今河北路277號),就是著名的几禮居。樓房主體三層,磚木結構,具有英國古典主義特徵,首層有三聯拱券式外廊,由天津著名建築師沈理源設計。沈理源畢業於意大利奈波利工科大學水利和建築工程專業,長期在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任教授,並開辦有建築事務所華信工程司,在京津兩地設計過許多著名建築。

年逾九旬的周驥良先生,對堂伯父的這棟房子印象深刻。周明泰親自參與了小樓設計,剛剛蓋好不久,十多歲的周驥良就曾前去做客。周明泰自三多里喜遷新居,也顯得特別興奮,帶著周驥良看這看那。整棟房子漂亮極了,衛生間瓷磚都是綠色的,外檐使用褐色琉缸磚,據說全部自英國進口,當時每塊價格可購一袋麵粉。周明泰的居室在二樓陽面,東面和南面都有窗戶。他收集的大量戲曲文獻,都安置在幾禮居書齋中。

周明泰所藏清代內府傳奇劇本,均以較高潤筆聘請高手,用特製的几禮居箋紙工楷寫錄,然後精心裝訂並配置函套,號稱「至德書屋藏本」。在天津居住的二十年間,可以說是幾禮居收藏的全盛時期。

周明泰前半生輾轉政商二界,但一直醉心於學問之中。早年除了經史之學,他於金石之學也有涉獵,曾經接手堂兄周季木的珍貴封泥,並於1928年出版了《續封泥考略》六卷、《再續封泥考略》四卷。20世紀30年代,他還與周季木、周叔迦、柯燕舲等組織展社,專門研究史學金石,並出版有展社叢書。不過讓周明泰最執著的,仍然是各種戲曲史料。他特別留心筆記、報章、圖書、檔案中關於梨園的掌故珍聞,對信而可徵者隨手抄錄,久之乃成箱盈篋,最終編成「幾禮居戲曲叢書」四種,在20世紀30年代前期陸續出版。

第一種《都門紀略中之戲曲史料》一冊,1932年1月出版。封面題簽劉半農。《都門紀略》為清道光年間楊靜亭所著北京風土著作,其中有許多京劇史料。周明泰從珍藏的道光、同治、光緒三朝六種版本中,勾沈遺佚按戲班、角色、劇目、劇園等分類排列,非常便於使用。

第二種《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材》六冊,1932年8月出版。內封題簽劉半農。書分前後二編:前編記載光緒八年(1882)至宣統三年(1911)四十餘家戲班演出的戲目;後編記載民國以來戲班演出的戲目,並注明時間、地點、演員等。

第三種《道咸以來梨園系年小錄》,1932年12月出版。內封題簽胡適。全書將有關筆記史料分年排列,嘉慶十八年(1813)起,民國二十一年(1932)止,編年記述名伶生卒、入科、重要演出等。書中對天津名伶記述十分詳細,如劉趕三、孫菊仙等。特別是關於孫菊仙,對不少細節都有考證,是研究其生平的一手史料。

第四種《清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六卷,1933年3月出版。封面由胡適題簽。1932年冬,周明泰有機會得觀北平圖書館所收海鹽朱氏舊藏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檔案五百餘冊,認為「對於清廷演劇之情狀,可略得其梗概」,乃夙興夜寐摘錄排比,成《漫抄》六卷,備載嘉慶二十四年(1819)至宣統三年(1911)宮廷演劇場合、地點、劇目、承應部門及部分承應者名單、教習名單、樂器名目、陳設方位等,再現了九十年間清代宮廷演劇的基本面貌,填補了中國戲曲史的重要空白。

1947年底,周明泰遷寓上海。夫人言雍靜和女兒周映清(著名骨科專家)等,繼續留居天津。言雍靜的父親言敦源,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曾任內務總長。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周明泰又搬到香港,最後移居美國。1994年5月28日,周明泰在西雅圖市拉都納路4014號寓所逝世。臨終之前,他特別錄下父親周學熙的「示兒詩」以勵後人:「祖宗積德遠功名,我被功名誤一生。但願子孫還積德,閉門耕讀繼家聲。」

對於堂伯父周明泰,周驥良的印象是:比較老實,不逛妓院,不抽大煙,不愛吃喝,也不怎麼打牌,偶爾去舞場卻不跳舞。他所鍾愛的獨有戲劇。少年時代的周驥良,每次去到堂伯父家裡,都會在書房看到令人眼花繚亂的戲單和書刊。

1949年去香港前夕,周明泰把珍藏多年的戲曲圖籍、文獻資料、名伶書畫,寄存在民辦的上海合眾圖書館,僅戲單就裝了幾大箱。圖書館總幹事顧廷龍,專門編製了《几禮居藏戲曲文獻錄存目錄》,收錄圖書千餘種,分雜劇、傳奇、樂譜、散曲、亂彈、劇本、清內廷戲曲、曲話、曲目等28類。1953年6月,合眾圖書館董事會將館捨和全部珍藏捐獻給上海市政府,周明泰的舊藏也由此化私為公。1955年2月,合眾圖書館更名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1958年8月,又與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合併為新的上海圖書館。周明泰這批戲曲文獻,現在保存於上海圖書館善本庫中。

1957年,周明泰又把存在天津的珍貴京劇唱片獻給國家,由中國京劇院接收保藏,其中很多當時即屬絕版。據周慰曾先生回憶,這批唱片的捐贈,由梅蘭芳從中牽線。梅先生通過周明泰的內弟言紉庵,透問周明泰是否願意捐贈。周明泰從香港寫信給天津的女兒,表示完全同意。此外,周明泰還有部分藏書留在天津舊宅,因在政治運動中被查封,竟然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可惜在20世紀80年代,被低價賣給天津某拍賣行,此後就不知所終。

周明泰在平、津、滬居住時,因為經常聽戲、看戲、談戲,由此與楊小樓、余叔岩、梅蘭芳、尚小雲等名角往還頻繁。

周明泰與尚小雲交情最深厚。2013年12月,國家圖書館舉辦古籍普查重要發現暨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上海圖書館提供的周明泰舊藏四色抄本《江流記》極其引人注目。這個抄本曲牌用黃字,曲文用墨字,科白用綠字,場步注腳用紅字,入眼美輪美奐,抄工可謂精絕。《江流記》講述的是陳玄奘出世故事,本子上注明「兩個時辰零四刻」演完。此本乃乾隆敕命戲曲家張照編寫的大內節戲院本,加蓋有三枚乾隆的印章。這冊《江流記》已知的最早藏者,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隨著《江流記》展出的,有一封尚小雲親筆信,特別提到將書贈予總統府秘書周明泰,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

周明泰對楊小樓演藝最痴迷。他曾用家庭小攝影機,專門拍攝楊小樓演出的《別母亂箭》(又名《寧武關》)黑白無聲電影,片長16米,現存其在美國的後人手中。1938年楊小樓去世後,他精選十張楊氏戲單,製成「幾禮居戲目箋」作為紀念。1977年,周明泰的女兒周肇良,又遵父親囑託重印這套箋紙,後來梁實秋偶然獲得一套,將其寫入《青衣•花臉•小丑》一文中:「去年我在美國,輾轉獲得周肇良女士翻印其先君的《幾禮居戲目箋》一份,是紀念楊小樓的十張戲報子。八張是第一舞台的,兩張是吉祥的。十齣戲是:『水簾洞』『宏碧緣』『霸王別姬』『掛印封金壩橋挑袍』『山神廟』『湘江會』『鐵籠山』『連環套』『長阪坡』『蟠桃會』。几禮居是周志輔先生的齋名。這位周先生是楊小樓迷。」

在周明泰近百年的人生中,關於戲曲的著述多達數十種。除了前述「几禮居戲曲叢書」,主要有刊於北京的《元明樂府套數舉略》,刊於天津的《續劇說》,刊於香港的《續曲類稿》《幾禮居隨筆》《明本傳奇雜錄》《枕流答問》《京戲近百年瑣記》,刊於美國的《几禮居雜著》《楊小樓評傳》等。其中在香港、美國所刊大都罕見,只有《楊小樓評傳》1992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八十多年時間過去了,周明泰和他的几禮居,都已經閱盡人世的滄桑。一代戲曲文獻收藏大家已經曲終,但他的藏書樓仍風貌猶存,這裡現在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中鹽天津市長蘆鹽業有限公司使用。

2017年5月8日於四平軒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