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父子與華鑒閣 —天津藏書家之三
潘氏父子與華鑒閣
—天津藏書家之三
王振良
天津市馬場道東頭北側為天津市第二十中學,校園內的行政辦公樓是一幢西洋風格建築,此即2006年拆除後又按原貌重建的潘復舊居,也是潘守廉和潘復父子的藏書樓華鑒閣。
潘復(1883-1936),山東濟寧人。原名貞復,字馨航。清末舉人,曾任山西巡撫陸鐘琦的幕僚。1912年,潘復在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任職,不久入程德全幕任秘書。1913年任山東省實業司司長,1920年兼任山東省籌賑會會長。1916年任全國水利局副總裁、署理總裁。1919年至1921年,三次出任北洋政府財政次長。1925年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委任潘為督署總參議。1926年,張作霖入京主政,9月潘任財政總長。1927年,任國務總理兼交通總長。1928年6月退居津門。
在北洋各派系人物中,潘復雖然資歷不深能力一般,但他善於利用關係,長期身居要職,在政壇的風雲變換中游刃有餘。
民國初,潘復任江蘇都督程德全的秘書。某次程與山東都督周自齊會面,周問程可有人才推薦。潘復恰好生出回鄉念頭,遂被推薦到周自齊處,出任山東勸業道道尹,旋改實業司司長。1914年,周自齊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委潘復為參事。1919年11月,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任命靳雲鵬為國務總理,潘復出任財政次長。
靳雲鵬也是山東濟寧人,他與潘復淵源頗深。原來潘守廉在河南為官時生下潘復,但夫人沒有奶水。恰巧靳雲鵬之弟靳雲鶴出生,靳母家境貧苦但奶水充足,就被潘守廉雇去給潘復當了奶母。
1920年靳雲鵬再次組閣,潘復仍任財政次長,不久總長周自齊去職,潘復署理部務。1921年靳雲鵬第三次組閣,潘復繼續以財政次長名義署理部務。1921年12月靳雲鵬辭職,與潘復一同寓居天津。
1927年6月,張作霖掌控北京政府,潘復出任國務總理。靳雲鵬的母親因為餵養過潘復,於是「一人奶出兩位總理」的說法盛傳一時。
1928年,在北伐軍進攻下,掌控北京的張作霖決定撤到關內。作為國務總理的潘復表示讓賢,國務院事務交給許寶蘅負責。6月3日,潘復乘列車隨張作霖出京前往瀋陽。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潘復萬幸逃過了劫難。原來潘復上車後,自忖內閣成員多是奉系人物,自己雖是總理,也只能小心秉承張作霖、張學良父子意志行事,如到東北處境會更加險惡。因此他在列車停靠天津時,最終決定下車作了寓公。
潘復之父潘守廉就喜歡藏書、編書、刻書。潘復去世又早於潘守廉,故所藏圖書多數時間由父子共同典守。潘守廉(1845-1939),字潔泉,號對鳧居士。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清末任河南長葛、南陽知縣,鄧州知州。民國後隱退,隨潘復長期居津。潘守廉傳世著述頗多,撰有《儒教八德錄》《對鳧緣影》《木鐸千聲》《論語鐸聲》《作新末議》《儒佛合一救劫》,纂有《南陽縣誌》《南陽縣全境輿圖》《濟寧縣誌》《濟寧直隸州續志》等。其詩也頗可誦,如詠微山湖曰:「西到微山盡處湖,群峰泛泛水中浮。晚來化作雲千疊,飛上青天異彩鋪。」1935年,林修竹在天津購得明拓《曲阜聖跡圖》,請畫家王一亭重繪,1939年告成之時,請潘守廉賦詩題字,後來輯為《聖跡圖聯吟集》,使得新刻的聖跡圖成為佳槧。潘守廉晚年佞佛,弟子郭介梅《省餘存稿》有《贈潘潔泉師》云:「晚年誰肯逐風忙,矍鑠斯翁善俗腸。曩日已登廉吏傳,此時復入聖賢鄉。潘江陸海文華藻,鐵畫銀鈎字跡良。儒佛合編同救劫,大千世界太平洋。」九十多歲時,潘守廉還為《天風畫報》題過報頭。
潘氏藏書以宋元舊本為主。晚清國子監祭酒、藏書家盛昱遺書散出時,潘復購得《策要》等多種。晚清宗室、藏書家完顏景賢遺書散出時,潘復購得《兩漢策要》16冊,書由宋代陶叔獻編輯,收錄兩漢政論164篇,傳為元代趙孟頫所抄。其書明嘉靖間屬藏書家周良金,明末清初歸「海內第一藏書家」毛晉,清乾隆間為張朝樂所得,清末又歸完顏景賢。該書不但流傳有序,而且有翁方綱、王傑、錢大昕、戴衢亨、袁枚、秦承業等名家題跋。潘復又與南通張謇討論郡國利病,廣搜歷代輿地圖籍一百數十種。1936年,楊敬夫從藻玉堂王子霖處購得海豐吳氏藏宋版《通鑒紀事本末》,價格為1000元。半年後王又用3000元收回,旋以6萬元售給潘復。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中有一首《王叔魯並附張岱杉、李贊侯、潘馨航、張詠霓》,專門題詠喜好藏書的幾任北京政府財政總長:「王張潘李散如煙,官去無權保簡編。何若四明投老客,秦灰魯壁表先賢。」此詩後面的小注雲:「辛亥以來,掌財部者如王叔魯、張岱杉、李贊侯、潘馨航、張詠霓,皆好聚書」。潘馨航就是潘復,詩注還極力稱道其「古本精槧尤多」。
潘氏父子藏書處初名寶沈盦,後以入藏「二寶」—明拓華山碑和宋刻《資治通鑒》,於是更名為「華鑒閣」。
明拓華山碑全稱為《西嶽華山廟碑》,最初為寧波范氏天一閣的舊藏,潘復以8000元代價購自端方家。此碑原石立於東漢延熹八年(165),明代嘉靖間毀於地震,傳世拓片僅知有四種,而未裁割重裱的整幅僅此一種。天一閣之後,此拓又經錢星伯、錢大昕、阮元、端方等名家之手,珍稀程度可想而知。
宋刻《資治通鑒》的入藏,更是堪稱書林佳話。據雷夢水《書林瑣記》載,此《資治通鑒》本是天祿琳琅所藏,被遜帝溥儀賜給某王爺,王爺遂托琉璃廠文德堂主人韓氏裝為「金鑲玉」。結果韓將影印百衲本《資治通鑒》染黃,充作真本送歸,原本之目錄30卷售給傅增湘,正文294卷賣出後下落不明。曾任兩廣總督的旗人薩爾圖•英翰的兒子,少時與潘復一起念過書,後來家道中落,到北京投奔潘復,潘復遂給他在財政部謀了份差事。此人為報答潘復,把其父收藏的幾箱古書、字畫都送給了潘復。潘復整理時發現,其中竟有一套宋版《資治通鑒》,簡直是喜出望外。1923年,潘復又以宋本《白孔六帖》自傅增湘處易得目錄,從此宋本《資治通鑒》成為全璧。
作為山東人,潘復極重同鄉之情。他曾得到濟寧許鴻磐遺著《方輿考證》稿本,因為擔心再次散失,遂不惜重金委託刻書家陶湘,對許著精心校刻刊印行世。
保藏近百種海源閣藏書,是潘復在津最為著名的藏書活動。海源閣位於山東聊城,是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災亂頻仍,海源閣屢遭兵擾,第四代主人楊承訓遂移家天津,1927年至1928年間,陸續將海源閣所藏珍本移至津門。1927年,海源閣26部宋本運至天津出售時,潘復不欲藏書散失外流,曾致電山東省長林憲祖,希望阻止海源閣藏書繼續出售,並建議由山東省籌款收購,但林憲祖並未採納其言,此事乃不了了之。
因為旅居耗產,坐吃山空,楊承訓打算投資工礦企業,但苦於難以籌足資金,就通過北平琉璃廠藻玉堂經理王子霖介紹,以海源閣所藏92種珍本作為抵押,從天津鹽業銀行借款8萬元。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華北時勢日危,再加上生意受挫,楊承訓決定賣書還債。消息傳出之後,京津書賈聞風而至,其中一批普通古籍,被琉璃廠五家書商購下,幾經輾轉售給南京陳群,最後入藏澤存書庫。其他零散珍本,則散入劉少山、李盛鐸、周叔弢、傅增湘等京津藏家之手。抵押給鹽業銀行的大宗珍本92種,則又經王子霖的介紹,由潘復出面會同常耀奎(字朗齋)、張廷諤(字直卿)、王萬年(字紹賢)等人組織存海學社,集資8萬元將書購下,繼續保存在天津鹽業銀行。這個學社之所以名為「存海」,就是保存海源閣藏書的意思。王子霖在這次交易中上下其手,撈到不少好處。原來1930年土匪王冠軍佔據聊城,他知道海源閣藏書價值連城,就從天津雇了位懂行的書商,揀選大批明代善本運往其家鄉保定。不久王冠軍故去,夫人將書陸續售出,王子霖得到多種,其中就有明版《蘇老泉嘉祐集》。存海學社購藏海源閣藏書時,王子霖趁清點之機,將自藏《蘇老泉嘉祐集》混入,換走了宋版《陶詩》。王子霖之所以能夠得手,是因為楊承訓將藏書打包抵押給鹽業銀行時,只清點記錄了總的卷數和冊數,而沒有開列詳目。王子霖作為中介深諳其詳,故此擇機以明版《蘇老泉嘉祐集》14卷替換出《陶詩》14卷。這本《陶詩》,後來被王子霖以3500元價格賣給了周叔弢,1952年周將此書連同其他善本捐獻給了北京圖書館。
1944年,存海學社又加入了新股東,改組為存海學社新記。1945年11月抗戰勝利不久,北平圖書館復館開放,即打算購入存海學社新記所存海源閣藏書。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特別划撥1500萬元專款備用。正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視察平津,手諭有關方面云:「海源閣藏書可作價國幣1500萬元(20億元法幣),由北平圖書館購買,以存古籍。其原購存該批書籍士紳熱心可嘉,應於北平圖書館內,另辟存海學社,以資紀念。」經過清點核驗,這批書共92種1207冊。1946年2月5日,藏書自天津運至北京,正式入藏北平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專門辟出一室,並將存海學社匾額高高掛起。
在這92種珍本中,宋刻本有33種,元刻本有17種,明刻本和抄本有5種,古抄秘校本12種,清刻本和清抄本25種。其中宋刻本《儀禮》17卷、《禮記》20卷、《史記》存93卷、《漢書》120卷、《後漢書》120卷、《三國志》65卷、《大戴禮記》13卷、《春秋經傳集解》30卷、《資治通鑒考異》30卷、《通鑒紀事本末》42卷、《新編方輿勝覽》70卷等,都是海源閣藏書中的精品。
潘復藏書印有「濟寧潘復」「馨航」「華鑒閣」等。潘氏父子卒後,所藏多不知所終,唯《資治通鑒》流入廠肆,在北大唐蘭教授干預下售歸故宮,1959年移交北京圖書館。
潘復舊宅拆建之前的門牌是馬場道2號。原是一座典型的西歐風格花園住宅,佔地十餘畝。該樓1919年由潘復委託開灤煤礦董事莊樂峰,邀請法國建築師設計並承包建造,造價是15萬元大洋。主樓分東樓和西樓,由過度性門廳自然連接,三層磚木結構,瓦壟鐵頂,水泥抹面。門窗和地板一律用菲律賓木料,樓內設五面形陽台。東樓一層為招待達官顯貴的客廳,西樓一層為接待親朋好友的客廳。整座住宅建築面積3827.99平方米。寬闊的院子用鐵柵欄圍牆,種植各種花木與草坪綠地,院子中間有甬道直通主樓正門。這裡1949年後為天津市農林局辦公地,20世紀90年代初遷出。
除了居住和藏書功能,潘復家還是著名的社交俱樂部。當年來潘公館的軍閥政客和巨商富賈,除了賭博、聽戲之類,還能品嘗到美食。據潘復之子潘耀星回憶,潘家一共有四個廚房,可分別烹制魯菜、豫菜、淮揚菜和西餐。家裡的宴會廳懸掛著一幅對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宴會廳中央是一張大長桌,雖然可坐五六十人,但也經常客滿。某次康有為前來造訪,潘復請他吃淮揚菜和西餐。康一時高興,揮毫潑墨,另贈潘復一幅對聯:「海納黃河濁,天包大地圓。」
潘公館的私房菜,以「潘魚」最負時譽。旅居台灣的美食家劉枋曾在天津久住,其《吃的藝術續集》中有《天津菜》一文,其中說:「潘魚:也就是醋椒魚湯,據說是民國初年國務總理潘復家傳出的做法,也只在天津餐館的菜單上有過此名。是用整條的活鯉魚燉湯,湯上撒蔥、蒜苗、香菜等碎末,以及大量的醋和胡椒粉。這菜的特點是酸辣味濃,但不掩其鮮。」除此之外,潘公館的狀元紅酒和醉蟹也頗有名,都產自潘復老家山東濟寧玉堂醬園。1913年潘復任山東實業司司長時,在濟南舉辦山東省第一次物品展覽會,玉堂醬園獲得三十多項金獎。醬園始創於康熙年間,為蘇州人戴阿大所設,既有江南風味,又有濟寧特點。這裡釀製的狀元紅酒,香味濃郁,口感潤滑,最為潘復所喜,乃府中常備之待客佳品。醉蟹也是江南食品,很早就被引入山東。玉堂醬園所做選用微山湖活蟹,用米酒、陳醋、茴香等配成蟹飼料,活蟹吃飽後醉暈,放入壇中十天,啓封後蟹眼圓睜,鮮光油亮。當時濟寧有句民諺云:「不看曲阜空有眼,不嘗醉蟹空有肚。」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