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山藏海源閣珍籍 —天津藏書家之二

劉少山藏海源閣珍籍

—天津藏書家之二

王振良


天津市和平路287號是一處著名歷史風貌建築——東萊銀行大樓舊址,現在為天津市科委辦公用房。進院左首有一座四層小樓,是東萊銀行創辦人劉子山及其長子劉少山舊居,也是作為藏書家的劉少山之藏書處。這裡曾秘存過26種427冊山東海源閣珍籍。

劉少山之所以有能力購藏海源閣藏書,自然離不開其父親劉子山開創的龐大家業。

劉子山,本名雲碧,字子山(又作紫珊),以字行。他1877年生於山東省掖縣灣頭村,1894年赴青島謀生,當過小販和西崽(僕役)等。後來自修德語與日語,通過代銷德國貨物等起家,在青島置下大量房地產,當地人號為「劉半城」。1918年,劉子山創辦完全私營的東萊銀行,總行設在青島。1919年,東萊銀行開設天津分行,行址在宮北信成里,1921年遷宮北大獅子衚衕,1925年再遷法租界二十一號路(即今和平路)。1926年2月,因為華北業務發展迅猛,東萊銀行總行移到天津,青島改設分行。1930年,東萊銀行在法租界行址興建新辦公大樓(即今天津市科委辦公地),由德國工程師貝倫特(Behrent)設計,三層混合結構。院內同時建起一座與主樓相通的小洋樓,作為劉子山及其子女的居所。

1931年東北三省淪陷後,華北局勢日益緊張,東萊銀行的業務也受到影響。1933年9月,東萊銀行總行移至上海,天津仍設分行,在艱難中勉強維持。1937年青島淪陷,劉子山避居天津。他閉門不出,謝絕為日偽做事,還專門派劉少山奔赴上海,指示東萊銀行同仁說:「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務。本人自願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1948年春,劉子山因病赴滬就醫,同年10月12日辭世。

劉少山,本名佔洪,以字行。他1912年11月9日生於掖縣。1918年隨母遷至青島,與父親劉子山團聚。劉少山早年受過良好的新式教育,曾就讀於北京郁文大學。1935年,出任東萊銀行常務董事兼協理,協助父親經營家族產業。

劉子山去世後,銀行和房產等由子女分開經營。劉少山繼承了東萊銀行。1949年1月天津解放。1951年11月,天津分行與中國墾業銀行、天津中孚銀行組成聯營集團。1952年12月,天津四個聯營集團18家銀行,又合併成立中國公私合營銀行天津分行。東萊銀行屬第一批參加公私合營的為數不多的著名私營銀行之一。在合營前清產核資期間,劉少山代表東萊銀行表示:「合營不抵觸,財產不轉移,報產不隱瞞。」劉少山主動迎接改造的態度,在當時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合營之後,劉少山出任公私合營銀行總管理處金融研究委員會專員和公私合營銀行董事。任專員期間,劉少山的工資待遇與11級行政幹部相同。但不久他就以身體欠佳為由辭去專員職務,每月只領公私合營銀行董事的80元車馬費。1979年3月,劉少山在上海去世。

歷史留給劉少山的時間太短,這使他沒能像父親一樣,在金融領域大展身手,但其古籍善本圖書的收藏,卻成就了一段書林佳話。以藏書家的身份名垂後世,這恐是他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劉少山自幼喜歡讀書,後來愛上古籍收藏。1949年之前寓津期間,他以劉氏家族的雄厚資金作後盾,積累了質量上乘的古籍珍本,成為當時著名藏書家,與傅增湘、周叔弢等藏書大家交往頻繁。關於劉少山藏書的故實,最為人稱道的則是購藏和捐贈海源閣藏書。

山東聊城海源閣是清代著名藏書樓之一,盛時所庋宋元明清珍籍4000餘種22萬卷,雄居晚清四大藏書樓之首。清末民國,海源閣藏書傳到第四代主人楊承訓手中。1927年楊承訓移家天津。為避免兵亂損失,他將海源閣珍本陸續移存天津,並以28萬元價格將92種珍本抵押給鹽業銀行。可是不久投資失敗,這批藏書轉給了潘復、張廷諤等組織的「存海學社」。其後因為旅居耗產,楊承訓被迫繼續出讓藏書。但是因為書價高昂,私家大多無力問津。其時,日本人也在覬覦這批海源閣藏書,但因有浙江陸氏皕宋樓藏書賣給日本靜嘉堂的前車之鑒,楊承訓不想以此留下罵名,遂將藏書拆散轉給京津藏家,如李盛鐸購得3種,周叔弢購得5種,傅增湘購得2種,而劉少山購得的20餘種,則是數量最大的一批,且多為海源閣藏書中的白眉。

劉少山購書的牽線人是青島報人伊筱農。伊筱農與楊承訓熟識,又得到過劉子山的資助,與劉氏父子過從甚密。伊筱農得知楊承訓為藏書尋找買主時,便把消息告訴了喜歡古籍的劉少山。可是買書需要花費巨資,劉少山就去請示父親,被劉子山當場婉拒。後來楊承訓道出不想讓書流入東瀛的隱痛,讓劉子山大為感動,慨然同意劉少山購書,但他明確表示只是暫存,等到適當時機要上交國家。

劉少山購入海源閣藏書是秘密交割的,應該是25種367冊。後來,傅增湘所得《百川學海》60冊也轉手劉少山,至此海源閣的兩件鎮館之寶——宋刻孤本《楚辭集注》和《百川學海》都歸了劉少山。

為了避免日本人從中作梗,劉少山和楊承訓相約,對古籍轉手之事秘而不宣。在劉家,只有劉子山及劉少山夫婦知曉。劉少山妻兄風聞此事後,曾寫信至天津要求一觀,劉少山矢口否認。這些珍籍,先存在東萊銀行住宅區的四樓祠堂和樓梯夾角處,上面隨意堆了些雜物以便掩飾。後來移到三樓儲藏室,劉家稱為「箱子間」。箱子間進門左側靠牆,有一大排木質書櫥,存放的就是海源閣藏書。劉少山的夫人苗蕙芳,後來覺得書櫥沒有門,既不安全又不衛生,就找來兩個大樟木箱子專門存書。

1937年天津淪陷後,劉家為保存海源閣珍籍費盡心血。有一次,劉子山因傳播短波電台消息,遭日本憲兵隊逮捕訊問。為避免家中被搜查暴露藏書,劉少山決定將古籍分開收藏。他用普通包袱把《楚辭集注》和《百川學海》包好,讓苗蕙芳寄存到堂兄劉錫三家。劉錫三就是著名的盛錫福帽莊老闆,早年創業時得到劉子山的扶持,其時住中國大劇院斜對面的天增里。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苗蕙芳才把包袱取回。

1948年春,劉家南遷上海,古籍仍暫存天津。同年劉子山去世,苗蕙芳身穿孝服回到天津,除了接兒女赴上海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古籍運去,藏在上海東萊銀行三樓客房中。

新中國成立之後,劉少山有意將所藏善本捐給國家,完成父親珍籍歸公的遺願。1951年,他給在中央統戰部工作的賈鋌、苗健夫婦寫信。賈鋌時任政策研究室主任,苗健則是苗蕙芳的姪女。1952年初,劉少山收到賈鋌的回信,告知文化部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約他面談。不久劉少山來到北京,在賈鋌陪同下與鄭振鐸見面。劉少山表示要捐獻全部藏書,並說要拋磚引玉。鄭振鐸對劉少山所藏了如指掌,本來擔心劉少山捨不得捐《楚辭集注》和《百川學海》,一聽他態度堅決高興地說:「哎呀,你這可是塊金磚!」隨後鄭振鐸表示擬推薦劉少山擔任政協委員,並問他希望在哪家報紙刊發捐書消息,劉少山聽後明確地說:「我捐書有三不:一不要報酬,二不要登報,三不要任何名譽和待遇。」


1952年秋,文化部在北京籌辦「中國印刷發展史展覽」。當年9月6日,鄭振鐸給劉少山寫信,邀請他赴京參展。鄭振鐸在信中說:「前承捐贈珍貴圖書多種,至為欽佩!現北京圖書館擬於九月二十日舉辦『中國印刷發展史展覽』預展,希望先生能夠到京參加『預展』。所有往來旅費及在京住宿飲食,均由我局負責招待。專此,即頌秋祺。」隨後,文化部又以公函形式給劉少山發來正式請柬:「我國人民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自隋唐以來,以木板及活字印刷之書籍,量多而質精。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來,國內各藏書家相繼捐獻宋元以來善本圖書:常熟瞿氏、江安傅氏、南海潘氏和劉少山、翁之憙、吳青南、邢詹亭、周叔弢、趙元方、丁惠康諸先生所捐獻者尤為重要,使我們有可能在今年國慶節舉辦一個《中國印刷發展史展覽》。現已佈置就緒,定於九月二十日(星期六)上午九時,在北京圖書館展覽廳舉行預展,敬請光臨指導,請隨帶請柬入場。」末署鄭振鐸。劉少山捐贈的藏書數量不算大,但卻均是海源閣遞藏過的宋元刻本,質量上絕對過硬,因此請柬在常熟瞿氏、江安傅氏、南海潘氏三個著名藏書世家之後,緊接著列的就是劉少山,亦可見文化部對其捐贈圖書的推重。

1952年9月9日,劉少山給鄭振鐸回信,表示將如期赴京。9月17日,鄭振鐸又致函劉少山:「九月九日來函祗悉。先生能撥冗來京參加‘中國印刷發展史展覽’預展,至為歡迎。到津時請通知我局,當派人赴津,協助搬運書籍。特此函覆。此致。」這封信表面是表達對劉少山赴京的歡迎,其實隱含著催促盡快完成捐贈程序的意思。鄭振鐸是研究古籍版本的行家,深知劉少山擬捐圖書的重大價值,因此在塵埃落定之前,他總是隱含著一點兒擔心。

不過,鄭振鐸的擔心是多餘的。準備赴京的同時,劉少山也緊鑼密鼓地履行著捐贈的承諾。仍由夫人苗蕙芳操辦,把在滬密藏四年的珍籍運回天津東萊銀行,隨後文化事業管理局派古籍專家趙萬里和傅忠謨來津,對捐贈書籍進行清點、鑒定和接收。赴京參加展覽後不久,文化事業管理局給劉少山寄來捐贈書目。11月4日和29日,又給劉少山頒寄了捐贈收據和獎狀。隨獎狀寄來的還有一封公函:「承以所藏宋元善本書籍貳拾陸種肆百貳拾柒冊捐獻政府,業經點收。茲隨函附去中央文化部頒發獎狀一紙,請查收為荷。」至此,劉少山捐贈珍籍的程序全部履行完畢。整個捐贈過程中,鄭振鐸多次致信劉少山,曾委婉提及《楚辭集注》和《百川學海》,其意仍是怕他不願捐出。劉少山見信後哈哈大笑,說鄭局長真內行也。劉少山捐贈的海源閣珍籍,包括《楚辭集注》和《百川學海》在內,總計26種427冊,當時入藏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部,今歸入國家圖書館。

劉少山捐贈的珍本古籍,都鈐有「東萊劉佔洪字少山藏書之印」「劉佔洪少山珍藏」藏書印。其中著名的《楚辭集注》上,則保留有多枚海源閣印記,包括「東郡宋存書室珍藏」「宋存書室」「楊印紹和」「楊紹和鑒定」「彥合珍玩」「彥和」「瀛海仙班」「紹和築岩」等。印中的楊紹和(字彥和)為海源閣第二代主人。宋存書室則是海源閣的藏書室之一。

1953年,宋本《楚辭集注》影印出版,鄭振鐸專門寫下跋語,稱其是「朱熹這部書的今存的最早的最完備的刊本,而且也是最後的一個定本」「這部僅存於世的朱鑒刻本,為山東聊城海源閣舊藏,為後來東萊劉氏所得。去年,因劉少山先生捐獻給中央人民政府,現藏北京圖書館。今年是屈原逝世的二千二百三十年。我們籍此機會,把這部最古的最完備的《楚辭集注》定本,影印出來,作為對於屈原這位古代偉大的愛祖國愛人民的詩人的一個紀念」。

《楚辭集注》的故事到此還未完結。1972年,中日關係開始破冰。當年9月27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在中南海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特意將影印本《楚辭集注》作為禮物贈給客人。田中角榮感到很是榮幸,為讓陪同訪華者都能一睹這部珍籍的風采,他把書交給讀賣新聞社複製了1000部。1973年,中國外交部收到讀賣新聞社回贈的《楚辭集注》,此書由此聞名世界。

劉少山之子劉燊,在美國獲悉日本影印《楚辭集注》消息後,專門寫信求購作為紀念。讀賣新聞社瞭解劉燊身份之後,決定無償送給他一套(編號707)。1978年,劉燊回國參加秋季廣交會,將日本影印《楚辭集注》帶給父親看,並加蓋了劉少山所捐海源閣藏書上均有的藏書章——東萊劉佔洪字少山藏書之印。1992年,聊城海源閣舊地重建。1998年,劉燊代表劉氏家族,將所存《楚辭集注》捐給了海源閣。

2008年,國務院批准公佈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劉少山收藏過的《楚辭集注》和《百川學海》赫然在列。

劉子山、劉少山家族在天津的房地產,除東萊銀行大樓外還有多處,包括洪業大樓、東萊里和文泉西苑等。另據劉氏後人查證,劉錫三創辦的盛錫福帽莊大樓,產權也曾歸於劉子山。

洪業大樓,位於今張自忠路與黑龍江路交口處,面對海河是東萊銀行的堆棧(倉庫),建於20世紀20年代前期,2005年左右拆除。洪業大樓外觀採用明梁柱設計,線條簡潔,方正沈穩。樓頂設有天井,可供樓內自然採光。這裡除堆放抵押給東萊銀行的貨物,空出部位還對外招租,開辦過屋頂花園、汽車行等。1945年抗戰勝利後,平津的中統機構在此賃房當宿舍,因不付租金引發官司,在報紙上弄得沸沸揚揚。對於這些,劉少山的子女有過諸多回憶。

東萊里,位於今解放南路和南京路交口,1921年由劉子山建房成巷,原為二層樓房10幢,作為東萊銀行員工住所。1976年地震後改建成現在的面貌。

文泉西苑,位於今新華路上,在新華路體育場(時稱英國球場)對面,為西式聯排別墅。此地1917年由陶文泉建成,歸於劉子山之後,安排住過東萊銀行員工。

20世紀50年代,洪業大樓、東萊里和文泉西苑,都打包參加了房產合營,此後與劉家再無聯繫。

劉少山捐贈善本目錄(計26種427冊):

一、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  宋刻本  十冊

二、禮記集說  宋刻本  二十四冊

三、春秋諸傳會通  元刻本  一匣十二冊

四、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宋刻本  五冊

五、史記集解索隱  宋耿秉刻本  二十四冊

六、東萊校正晉書詳節  宋刻本  八冊

七、北史  元刻本  一匣七十六冊

八、路史  明刻本原題宋本  一匣十五冊

九、輿地廣記  宋刻本  十二冊

十、會稽三賦  宋刻本  三冊

十一、荀子  宋刻本  十六冊

十二、愧郯錄  宋刻本  六冊

十三、自警編  宋刻本  十六冊

十四、十二先生詩宗集韻  宋刻本  十六冊

十五、百川學海  宋刻本  六十冊

十六、韻府群玉  元刻本  二匣二十冊

十七、楚詞集注  宋刻本  十二冊

十八、陸宣公奏議  元刻本  八冊

十九、昌黎先生文集  宋刻本  十六冊

二十、新刊增廣百家詳補唐柳先生文集  宋刻本  二十二冊

二十一、增廣音注唐許郢州丁卯詩集  元刻本  一匣四冊

二十二、伊川擊壤集  宋末刻本  缺二卷  一函六冊

二十三、東萊呂太史文集  宋刻明補明印  一匣八冊

二十四、莆陽居士蔡公文集  宋刻本  十六冊

二十五、山谷老人刀筆  原題宋刻本  今鑒定為元刻  十冊

二十六、雲莊四六餘話  宋刻本  二冊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