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曄齋讀書隨筆(二)下
宏曄齋讀書隨筆(二)下
沈津
三十七
毛子晉家書籍,其後人不能守,皆賣與季滄葦。牧齋之子,河南永城知縣,上官時,盡以其零書與遵王,遵王亦歸諸滄葦。滄葦之目,刻入士禮居,可信者甚多,然亦有雜糅者,如元板《四書大全》是也,故而服治常吏,初任蘭山,得數十萬,河東巡鹽,又得數十萬,狼藉聲名,縱恣嗜慾,身後即蕭條矣。(《雲自在隨筆》第105頁)
三十八
民國刻本精者,可否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周叔弢致黃裝書云:「編委會所定《收錄範圍》,先生想已見過,劃乾隆以前和辛亥革命以前兩條界限,似不甚妥。當民國初年董康、吳昌綬刻印之書,紙精良,比之明代書本要高萬倍,亦將不能收入目錄矣。」周叔弢跋《宋元詞三十一家》云:「近年叢刻之詞,四印齋王氏之後,有彊村朱氏、雙照樓吳氏、涉周陶氏,皆校刻精良。吳、陶兩氏之書,紙光墨彩,尤妙絕一時,此皆勞動人民智慧之所鍾,技術而進乎藝術矣。」(《弢翁藏書年譜》第231頁、234頁)
三十九
當年《四部叢刊》收入周叔弢藏宋本《孝經》。在《四部叢刊》本《孝經》刊行後,涵芬樓又用《孝經》印版,選以佳紙,印了二十部,以為酬謝,天頭地角皆寬於通行《四部叢刊》本。《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有載。
四十
《鼓山志》十四卷,清黃任撰,清乾隆刻光緒二年(1876)補刻本。六冊。鼓山,在福建福州東郊,風景秀麗,唐代靈禪師於此創建道場,名為華嚴寺。五代梁洪繼開叢林,山中有名寺,名湧泉寺。《鼓山志》最早有明謝肇淛、徐𤊹撰本,為明萬曆刻本。後有清釋元賢輯本,為清初刻本。二種皆十二卷。此補刻本有圖,圖中有「舊志板朽,同治年間住持淨空買紅梨板二有八十餘片,存金三百幾千,付與懷忠、奇量主席續完此志,住持三人經手成「功」。卷一末有「光緒二年丙子住山比丘奇量同眾補刻全部」。此志後為《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收入。哈佛燕京圖書館書號為:善3035.31/442.83。
四十一
桃花紙,《春社猥談》中《記事珠》第7頁記曰:「楊炎在中書後閣糊窗,用桃花紙,塗以冰油,取其明。」
吳徵(1878-1949),浙江崇德(今桐鄉)人,字待秋,以字行。別號抱絹居士、疏林仲子、春暉外史、鷺鷥灣人、蒼亭長,晚署老。與吳昌碩、王一亭為世交。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因年長,列之首。為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又與趙叔孺、吳湖帆、馮超然被譽為「海上四大家」。曾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古今名人書畫集》。擅長山水,花卉初學李鮮,後窺元明諸家。書法則學王鐸、倪元璐。有《吳待秋山水畫集》《吳待秋畫集》《吳待秋花卉畫集》。津藏有吳氏山水一幀。
四十三
津藏有何漆園畫。漆園,名家訪,字渭賢,號蘧廬,廣東順德人。繪事師高奇峰,為天風樓六子之一。畫筆初期受高奇峰所囿,一點一畫,務以酷肖為則,適後乃悟古人用筆主旨。中年以後,略變奇峰之法,所作畫理精深,物象觀察,無失其情,畫面主客分明,濃淡適可,勾勒傅色,秀雅無倫。花鳥之作,多以寫實為本,仍兼傳統之妙,是故氣韻生動,神態自然。生平蓄志於藝術教育,從事十餘年,桃李眾多,一時風盛。1959年退休以後,隱於萬茂山房,作畫如故,藝更精深,聲名大顯。時人論其畫與趙少昂雖同出師門,而妙趣各異,的論也。
四十四
津藏有陳沆字軸。沆,原名學廉,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一甲一名進士。官翰林院修撰,與陳奐從侄兆熊同榜進士。秋舫不相交親,而獨親於余(陳奐)。於鏡塘姚先生執禮甚恭敬。常自言:狀元固不從學問中來也。前明羅念庵,積二十年始脫去狀頭二字,秋舫脫去狀頭矣。生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卒於道光六年(1826),有《簡學齋詩存》。(陳奐《師友淵源記》)
四十五
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書中有《三台館仰止子考古詳訂遵韻海篇正宗》二十卷,號為T5127/8923。作者是余象斗,字仰止,號三台山人,福建建安縣(在今建甌)人。余氏為建圖書林中之佼佼者,刻書頗多,尤以通俗讀物、小說、小類書等流傳最廣。此書為兩截版,上所刻為集類四聲,字義異施、四書難字《易經》難字等。卷二十末有荷蓋蓮座牌記,刊。萬曆戊戌春月余文台繡梓」。最末一冊底頁有另一書之扉頁,題「六科二三場六六尊,署建州世慶堂余陟瞻」。按此書不見著錄,難得之書也。
四十六
「近水樓台」,見宋俞文豹《清夜錄》。又,《升庵外集》也有。范文正公鎮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遇。乃上詩曰:「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今俗稱見聞便易者,輒曰彼固近水樓台也,殆本乎此。(見《三餘雜誌》卷五)
四十七
《憑山閣留青廣集》十二卷,清陳枚輯。陳枚序云:「今余之是集也,殫終歲之網羅,廣搜博採,無體弗備,無美弗登。對之如商彝周鼎,古色爛斑;按之如玉徽金鐵,新聲窈窕。如入華嚴海中,無非寶藏;如游旃檀林內,無非異香。其用物也宏,其它材也博,分之則昆山之片玉,合之如狐之千金。又何必復窮陸氏之連珠,乃成大觀;探王氏之合璧,始稱奇賞也。是書一出,俾操觚家借紙上之波瀾,成胸中之丘壑。沐群言之芳澤,運匠心之經營。不誠愈於金石草木、絲麻五穀,以迄象犀、珠玉、珍怪物用不敝而取不竭也哉。」這類書在民間流傳很廣,看書中之目次,即為慶賀壽文、吊奠祭文、應酬雜文、募疏徵引、應酬詩句、應酬詩餘、四六散聯、人物像贊、時用小啓、分類尺牘、家禮儀節、榜聯句、姓氏考略、輿圖摘要、史典備覽、事物異名、匾額駢言、翰墨腴詞、藝苑指南、筮仕要規、文武儀注、職方紀略、食祿須知、六部律眼。此書為清刻本,有扉頁,刻「留青廣集。西湖陳簡侯增輯。應酬全書。遊戲文章嗣出。留青初、二刻,藝林中奉為隋珠下璞玉律金科,誠應世之先資也。本坊特先生重加訂輯,另為增刪,合二集為一集,俾有美之必登,彙已見及未見,庶幾無體之弗備,用稱全璧,以成大觀。文治堂、名山聚、豹要齋同樣」。如是清康熙刻本的話,那還是禁書呢,那因為內有錢謙益、屈大均、方以智等詩文,語有違礙,所以《清代禁毀書目》中都有著錄。而後來的清刻本,多已刪去了錢謙益、屈大均、方以智等人的詩文,屬於「乾」「淨」的本子,當然又流通於民間了。陳枚是位博涉群書的學者,他的《留青》諸集,據說「學土資其博雅,村農市賈亦莫不樂其簡使以適於用,蓋風行宇內久矣」。後來編的《憑山閣匯,輯留青採珍集》《憑山閣增輯留青新集》都是屬於坊間所刻的本子。
四十八
《新刻學餘園類選名公四六鳳採》四卷附錄一卷,附卷為縉紳稱呼。如:戶部尚書侍郎,稱大司徒;刑部尚書侍郎,稱大司寇;工部尚書侍郎,稱大司空;兵部尚書侍郎,稱大司馬;禮部尚書侍郎,稱大宗伯;吏部尚書侍郎,稱天官大宰;都御史,稱大都憲、大中丞;通政使,稱大贊國、大參輔;太常寺卿,稱大宗伯;修撰、編修、檢討,稱太史;布政司使,稱大方伯、大藩侯;按察司廉使,稱大憲台、大廉憲;知州,稱大州牧、大郡伯。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號為:T5239.77/7130。
「齋」字在漢語中原指古賢在祭祀或舉行典禮前清心寡慾潔身,以示對神的敬重,這在宗教儀式中沿用至今。隨著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齋」逐漸演變為專指雅舍,一般指書房、學捨和集藏之所。從這層意義上來探討,「齋」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每個齋室別名都抒發著主人的追求和情懷,這是中國文化人特有的雅致情結,文化史也因為有了這些齋名室名而更加豐富多彩。
五十
繆荃孫說,韓應陛文得力於周秦諸子,又從姚春木先生游,由桐城以溯昌黎,古質簡奧,無一習見語,蓋聞見廣而蘊蓄深也。韓應陛,字對虞,號綠卿,上海松江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候選內閣中書。張文虎說他「少好讀周秦諸子,為文古質簡奧,非時俗所尚。既而從姚先生春遊,得望溪、惜抱相傳古文義法,尤究心世事」。應陛有讀有用書齋,為其藏書及讀書處。張文虎又說其「讀書有得,援古證今,筆之於紙,不為浮薄華藻之語,觀其所以名齋者可知也」。姚春木,即姚椿,字春木,婁縣人。道光時布衣,少時喜為詩,後從姚鼐游,以古文名,尤篤行。晚歲主講本郡景吳書院,工畫墨竹,卒年七十七。有《通藝閣詩錄》《晚學齋文鈔》。
五十一
王士禛《蠶尾集》卷一P9有《戲書生聊齋志異卷後》云:「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號為:T5461/1043。
五十二
清徐鈧撰《南州草堂集》續集卷三有《觀桃花扇傳奇》(侯朝宗李姬事)云:「節義文章自古傳,南朝狎客有誰憐(謂阮光祿)。請看一本桃花扇,不是當時燕子箋。」
五十三
刻書之良工難覓。「是編意欲仿宋人刊本,字畫疏密中,少具錯落之致。今杭郡工,得傳者甚少,倘強而行之,未免有壽陵餘子之誚。然較之坊刻,頗有可觀,若近日吳趨新樣,亦得其大略耳。」(《晚唐詩鈔》凡例,清康熙刻本)由此可知清康熙間,即使在杭州這樣的地方,也難覓到良工去刊書。
五十四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生命與醫療》《家族與社會》《思想與學術》《政治與權力》《生活與文化》五種,都是台灣學者所寫的論文,從學術雜誌中輯出者。津五年前即有此意,但由於作者問題而不得進行。此憾事也。
五十五
齊耀珊、耀琳兄弟之書,係1945年為哈佛燕京圖書館所得。齊如山藏戲曲小說為1953年哈佛燕京在台北所購,計72種328冊,四箱。(整理者按,哈佛大學圖書館「二齊特藏」、「齊如山特藏」數字檔案彙編)
五十六
《蘭雪集》八卷,清柯振岳撰。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藏修齋刻本,八冊。金鑲玉裝。未有「吳郡甘映奎刻」。有扉頁,刻「蘭雪集。嘉慶戊寅年鐫。藏修齋藏板」。又刻有「鳳凰」「山麓舊書廬」印,是刻版的。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書號:T5500/4252。《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P.879著錄北圖有一部,提要極簡。
五十七
湖北館有45萬冊古籍,上報《中國古籍善本書目》2700種(入目者不清楚)。估計清乾隆以前之刻本不下5000種(部)。
五十八
《顧頡剛書話》P.112云:「適之先生日記謂傅增湘告彼,藏書目不收明以後,著者不收洪武以後,這大概是清代藏書的一個規則。傅氏又說生平校書不下三千卷了。」
五十九
「詩話之作,起於有宋,唐以前則日品、日式、日例、日格、日範、日評,初不話名也。天水一朝,為詩話者無慮數百家,惟梅澗、菊莊稍存雋永,餘俱難免疵累。近賢所作益多,或且以之代毛刺闊匾,樓雪舟虹,每況愈下。詩有話而詩亡,豈虛語哉?」清沈濤《匏廬詩話》自序。
六十
民國初年時,胡適稿費為一千字六元,梁啓超待遇最優厚,為千字二十元。而陳存仁那時正在讀書,給《申報》副刊《常識》投稿,每篇為一元。
六十一
題跋最基本的價值在版本學,對古籍版本的鑒定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信息,為版本目錄學中很重要的一環。題跋文字中,直接考訂版本的內容不少,其版本鑒定價值自不待言。有的題跋內容雖不及版本,而對於版本的考訂,卻有間接的幫助。至於題跋的內容,大抵記錄收藏的經過、閱書後感想、版本之描述、校書之心得、遞藏之源流、傳世之價值等,有時甚至是個人學思靈感之啓發。這些題跋對研究一書內容或題跋者的學術思想,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書籍本身是普通的刻本,但其中的題跋卻非常重要。明人吳師曾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請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又說:「夫題者,締也,審締其義也。跋者,本也,因文而見本也。」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跋」字下注:「引伸為近人題跋字,題者,標其前;跋者,繫其後也。」此則是以位置來分別題與跋。古籍收藏者於書籍常有各種批注,此類批注通常見諸眉端、行字間、版外空白處,或者加貼籤條,而題跋則通常見於書籍前後空白書葉上。這些古籍因有批注、題跋,而稱批校本。批校者,題跋者,有時是作者本人,或者同時學友,有時是後世收藏、閱覽者。批校或題跋是書籍內容的「附加價值」,是另一種極為可貴的資料。
六十二
對名人題跋的鑒定,如真要掌握,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多看真跡,甚至還要將作放在一起多加比勘,方能得出真知。七十年代中,我就曾為弄清黃丕烈跋的真偽,專門調出上海圖書館藏的全部有黃跋的善本書,包括過錄黃跋的書,方才略知一二。版本之鑒定,實在是不易之事,前人於此,雖名氣大的版本專家,也不免陰錯陽差,有看走眼或犯錯的時候,真是賢者不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如美國國會館藏一明抄本,實為民國抄本。所以清人孫慶增的《藏書紀要》,詳述購書法與藏書之宜,語重心長,其中鑒別一節所用篇幅最多,也是作者之心力所在,有云:「夫藏書而不知鑒別,猶瞽之辨色,聾之聽音,雖其心未嘗不好,而才不足以濟之,徒為有識者所笑,甚無謂也。如某書係何朝何地著作,刻於何時,何人翻刻,何人抄錄,何人底本,何人收藏,如何為宋元刻本,刻於南北朝何時何地,如何為宋元精舊抄本,必須眼力精熟,考究確切。…凡收藏者,須看其板之古今,紙之新舊好歹,卷數之全與缺,不可輕率。」
六十三
《貴州師範大學古籍圖錄》沒有著錄藏書印章,僅有作者履歷及書之介紹文字。扉頁上的文字介紹都沒有,且把藏版者作為出版者了。至於卷數之存缺如何寫也值得斟酌,不可少具體缺卷情況。其書第236頁,將叢書零種誤作單刻了。
六十四
鄧邦述曾兩次跋《纂圖互注荀子》(宋刻遞修本),1918年跋云:「元刻中之佳者,卷一前四葉皆景寫,與刻本無異,驟視之,覺更工也。此種寫手當在乾隆以前,足見昔時一藝一時之精真,非晚近所能及者。」1919年又跋云:「此宋槧也。每葉有耳標題,固是一證,即其刻手峻峭,亦與元時不同。元人刻書凡三變:其筆畫圓整與此相類者,乃元初,承南宋之後,故不易判;其一則用趙承旨體,其一則寫刻俱不甚工,而尚有古之氣,下逮洪武、成化,自為一派。此書亦間有補版,詳辨之即可見。」
六十五
不要迷信某些大學者的結論。「哈佛燕京」門口處的吳大澂、張之洞二通手札,並有北大教授孟森跋,其實有誤。學者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有很深的造詣,但對版本的鑒定不瞭解。後來,楊光輝兄在普通書庫裡翻閱了數種清人手札,居然找到了吳及張的手札原件的石印本,對此有所辨正。孟森為明清史方面的專家,有《明清史講義》《明元清系通紀》《心史叢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八旗制度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等。
早期墨質較差,六朝隋唐五代的敦煌寫本墨色看起來乾黑,沒有光澤。自宋以來,各代的寫本墨色就都略帶光澤,而且呈現墨跡未乾的濕潤狀。一般來說,寫本的墨色均較刻本為佳,因為刻本的墨用量大,所以刻本的墨色多無墨跡未乾的潤澤感。但是宋版書除外。宋版書用的墨不僅烏黑如漆,光澤,濕潤,而且墨中還多摻有龍腦、麝香等香料,所以宋版書一開卷就可聞到一股香味。元刻本的用墨質料就不好,濁而不純。建陽刻本用墨最差,常有染污紙面的情形。明代刻本以內府及治墨名家印的書較佳,其他則乏善可陳。尤其明末刻本所用墨料有的是用麵粉調和煙煤製成,這種墨色容易脫落,所以染污版面的情況較元代嚴重。清代刻本用墨較佳,尤以康雍乾三朝的刻本墨色最佳,可與宋刻本用墨匹配。但自嘉慶以後,墨色佳的刻本又少見了。到了清末,西洋印刷術輸入,很多就改用油性墨料了。
六十七
寫本佛經中有泥金寫本。據《芥子園畫譜》《天工開物》《繪事瑣言》等書的記載,泥金在書畫上的使用,比其他的顏料來得費事。首先以手指略蘸膠水,將真金箔置於乾淨的碟子裡面研細如泥,再加開水漂出膠水,微火熾乾,最後兌入輕淡的膠水以便書寫,務令金色平滿軟滑順手。因此,以之書寫字數較少之整部經文,筆筆靈動,字字神采,全篇周回成,也可見用泥金的書者多非泛泛之輩。至於金箔的製造,更是費時費工,,每塊北重重的黃金經過熔金、碎、捶打,裁切等繁瑣的工序,最後才能打成一千張一寸見方的金箔。
六十八
有人以張元濟言刀法為玄之又玄,謂刀法為旁門左道。這適以證明其學未入門,不能有比較深的體會。歷來刻圖章的名家各有其刀法,刻書板何嘗不如此?
六十九
中國古書多出傳抄。自雕版發明後,書籍流通廣,但年代久遠之後,傳本漸少,仍需憑傳抄與複製方可延長它的壽命。傳抄與複製本每易誤訛,因此有善本與非善本之別。善本是指校讎精審之本,近世並稱舊刻罕見的為善本,實則舊刻不必盡善,善本也未必都是舊刻,所以要用「善本」來囊括各種珍貴圖書,是不夠全面的。我們現在把具有歷史意義、刻印精良的宋元舊刻版畫套印名家所抄校,包括朝鮮半島、日本所刊印而流傳甚少的圖書,名之為珍貴圖書。
《清稗類鈔•鑒賞類》載:「法時帆居京師厚載門北,有詩意及梧門書屋,藏書數萬卷,新竹數百本,寒聲疏影,翛然如在岩整間。嘉慶某歲正月,時帆至琉璃廠,於廟市書攤買宋、明實錄一大捆,雖不全,實秘本也。又得宋、元人各集,皆自《永樂大典》採入《四庫》者。宋集三十二種,統計八百二十三卷。外附《盧山集》五卷,元董嗣撰,《英溪集》一卷,不著撰者姓氏。書寫不工,似為未及校對之本。有人許易二千金,時帆斯弗予也。」時帆,名式善,姓伍堯氏,原名運昌,字開文,時帆其號。
(作者通訊地址:美國宏燁齋)
本文原刊天一閣文叢第21輯(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