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鑒定《大教王經》版本的幾點意見
關於鑒定《大教王經》版本的幾點意見
—答美國克利夫蘭圖書館問
徐孝宓
一九八七年六月,美國克利夫蘭圖書館托人轉來該館所藏《大教王經》的覆印件,咨詢此書的版本問題,特答覆如下:
中國宋、元、明、清四朝都刻印有大藏經,其中特別是北宋刻的藏經,由於時代久遠,散佚的很多,已無全藏傳世,流傳尙存者已是屈指可數。又因文獻不足,欲詳細知道北宋藏經的刻印經過,也是很難的事,在此只能就我所知道的提供一些情況,僅供參考。
美國克利夫蘭圖書館收藏的《大教王經》寄來的是覆印件,覆印件是看不出紙張、墨色的時代特徵的,覆印件的板框尺寸又是縮小了的。鑒定古書的版本,一定要鑒定原物。中國古籍的版本,過去就有作偽的情況,特別是對宋、元刻的書,有用晚期刻本冒充早期刻本,如以明刻本冒充宋、元刻本。作偽者用染紙的顏色以新充舊,偽造蟲傷蛀孔,剜改刻印年代或牌記等手法,有時偽造得天衣無縫。這是在只見到復印件的情況下需要說明的。下面就所提出的問題回答如下:
關於《大教王經》的版本問題:
北宋刻印大藏經凡三次,一為宋太祖開寶四年(971)開雕,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竣工的《宋開寶蜀本大藏》、簡稱《開寶藏》;一為宋神宗元豐三年開雕,至徽宗政和二年(1112)竣工的《崇寧萬壽大藏》,簡稱《崇寧藏》,是在福州刻的第一部大藏經;一為政和二年(1112)開雕,至南宋孝宗乾道八年竣工的《毗盧大藏》,是在福州刻的第二部大藏經。
北宋三次藏經刻印的版式,僅就流傳尚存的殘本實物考查,《開寶藏》版框高22.釐米,每半頁五行,行十五字、十六字、十七字不等。《崇寧藏》板框高23.8釐米,半頁六行,行十七字。《毗盧大藏》板框高24.3釐米,每半頁六行,行十七字。獨有《毗盧大藏》在各部藏經每卷首第三行有「毗盧大藏經」五字。
三部大藏經的裝幀形式,《開寶藏》是捲軸式的形式,通稱「卷子本」。《崇寧藏》開始改變捲軸形式為折疊成冊的形式,通稱為「經折裝」。後代所刻印的大藏經沿用了這種裝幀形式,又稱之為「梵夾本」,《毗盧大藏》也是「經折裝」。
從北宋所刻三部大藏經的版刻形式、版框高度、行款字數、裝幀形式等,可知克利夫蘭館所藏《大教王經》是《崇寧藏》中的一本殘卷。
中國歷代刻的大藏經,卷帙巨大,都是六七千卷,四五百面。藏經的卷帙編排次序是按照《千字文》的次序排列的。如《大教王經》第一頁第五行下有一「濟」字,「濟」字是《千字文》中的第五百四十九個字。「濟」字的上下文為「桓公匡合」「濟弱扶傾」。據此考諸大藏經目錄,《崇寧萬壽大藏》共六千四百三十四卷,五百八十函,其中《大教王經》三十卷,分屬「匡」「合」「濟」三函。「匡」字函為第一至十卷,「合」字函為十一至二十卷,「濟」字函為第二十一至三十卷。因為「濟」字是函號,從此又可以確定這部《大教王經》是《崇寧藏》第五百四十九「濟」字函中流傳下來的一本殘冊。
關於《崇寧萬壽大藏》的命名,一些版本學的論著,都是根據本藏中《華嚴經》卷八十有」……上祝今上皇帝聖壽無窮,國太民安,法輪常轉」的題記,遂認為「所以此經也就得名《崇寧萬壽大藏》」,這一說法的根據是不足的。考諸《崇寧藏》流傳尚存的還有一部《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的第一卷,卷首刻有「崇寧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賜福州東禪等覺禪寺崇寧萬壽大藏牒」。可知本藏是根據勅牒而得名,是皇帝勅賜的書名,故稱《崇寧萬壽大藏》。簡稱《崇寧藏》,或《萬壽大藏》。又因為是刻於福州東禪寺,所以又稱《福州東禪寺萬壽大藏》,簡稱 《福藏》。
關於《崇寧藏》的刻印竣工時間,一般都認為竣工年代為崇寧二年,也都是根據《大般若經》的題記:「至崇寧二年冬方始成就」這句話來定的。考諸藏經,每部經前都有刻印時間的題記。今觀《大教王經》卷第二十四第一頁第三行有「時大觀四年九月日謹題」的字樣,實物具在,益證竣工於政和二年之說可信。
以上所說,無論從原件,影印本、覆印件中,加上考諸文獻的記載,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的。
關於藏經用紙,宋元明刻印的釋道藏多用「藏經紙」,但也有用黃麻紙的。黃麻紙紙色黃,質地厚硬些,紙的背面略顯粗糙,並間附有草棍紙毛粘附在紙上,紙紋有的明顯,比較寬,大約為2.5至8公分,也有1.5公分寬的。觀察紙紋,只要把原件的單面對著陽光即可看見。麻紙很耐風吹日曬,經久不會變質,所以有些宋刻本保存好的,流傳到今將千年,猶完整如初。
再據文獻考證,《崇寧藏》版片是經過了修補版片和重雕的,如《阿育王經》卷八後題:「福州東禪寺大藏經版,年代寢遠,字畫漫滅,不堪印造,特施俸資,命工損者重修,朽者新刻……紹興二十六年五月謹題」。又如《瑜珈師地論》卷四十九前題:「福州路東禪院慧公大師雕造大藏經版五百餘函,歲月浸久,蠹壞滋多。至治年間,比丘祖意募緣雕換萬塊……時泰定丙寅六月日謹題」。從後來克利夫蘭圖書館寄來的《大教王經》彩印樣張細看,字體為柳公權體,不似修補的版片,更不似重雕的新版。在傳世的宋刊本中,北宋刊本是極少見的,多半是南宋刊本,再確定了紙張、墨色,則這本《大教王經》殘卷,無疑是非常珍貴的。
關於《大教王經》的版片問題:
《大教王經》第二十四卷,共計用了八塊木版片。覆印件的第六行後中縫有個「一」字,是為第一塊版片,即每半頁六行,每版共刻文字凡三十六行,版橫寬約六十公分。前七塊版片都在每塊版片第六行中縫後刻有版片的計數,惟第八塊版片不是刻在第六行後,而是刻在本版第二十一行正中,即「八紙尾」三字,說明是第八塊版片,又說明是本卷之尾。有的版本學論著說《崇寧藏》「每版三十行」,這是不準確的。
關於《大教王經》的編者與《崇寧藏》的主編者問題:
《大教王經》第一行「廣慧大師達杲」,「達杲」則是刻印這部《大教王經》的編輯出版的負責人。本卷最後四行中之「前都勸首住持傳法慧空大師衝真」,「衝真」則為《崇寧藏》的總編輯出版負責者之一。
據日本醍醐寺收藏的《勝天王般若波羅蜜》卷三前題:「福州東禪等覺院住持慧空大師衝真於元豐三年庚申歲謹募眾緣開大藏經印版」。所謂「開大藏經印板」即首創刻印。又據傳世殘存的《大乘顯識經》卷下題:「福州東禪等覺院住持傳法慧空大師衝真等,謹募眾緣……開鏤大藏經版一副,總計五百函,函各十卷,元豐八年乙醜謹識」。又《攝大乘論》卷上首題:「福州東禪等覺院住持傳法賜紫智華沙門契璋等謹募眾緣……開鏤大藏經版一副,計五百餘函,元豐八年十一月日謹題」。據上述題記是元豐三年和元豐八年的記載,《崇寧藏》又始刻於元豐三年,則主編者應是衝真、智華、契璋等人。以後主持各經的人不少,如主持《大教王經》的則為「達杲」之類,這是大藏經的主編者與分編者的區別,這是應當注意的。
一九八七年九月
【附記:後接美國克利夫蘭圖書館寄來的1987年該館年度報告,選《大教王經》中一頁彩印作封面,同意此經為北宋大觀四年刊本。】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