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蜀浙粵刻書叢考所收福建版本志作者考
閩蜀浙粵刻書叢考所收福建版本志作者考
此書「編輯出版說明」以《福建版本志》八卷為佚名編撰,其實不然。《福建版本志》為陳石遺主纂民國《福建通志》(題李厚基等修,沈瑜慶、陳衍等纂)的一部分。民國《福建通志》分通紀、天文志、地理志、疆域志、河渠志、城池志、藝文志、金石志、版本志等等,歷時二十餘年方蕆事,成書較為曲折,此處不談。
民國十六年中華圖書館協會《圖書館學季刊》第二卷第一期刊載葉長青《閩本考》一文,與《福建版本志》主體相同而加詳。文末有「記者附志」:「此文付印後得讀新修《福建通志》,知大體已採入該志為《福建版本志》,讀者可參看也。」如此看來,是葉長青先撰《閩本考》一文,然後又經刪略成《福建版本志》並收入《通志》的嘍?問題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閩本考》一文前有葉氏小序:「余閩人也。於閩本源流略見耑概。近歲吾師陳石遺先生主纂福建全省通志局,各縣方志搜採無遺。此篇之作,取材於吾師者十居七八。間有創獲,皆吾師之功也。」可見葉氏《閩本考》多取材於陳衍之舊作,而舊作就是《福建版本志》。
《石遺先生年譜》重光作噩六十六歲(按:民國十年):「歲暮新通志全稿告成,凡六百餘卷,約一千萬言。除《鹽政志》為公猶子大彌先生編,《水利志》為陳益卿先生編,《藝文志》為梅生師分類,《職官志》為吳樵笑先生編,《地理志》則鄭星帆先生編,公刪改十七八,《山川志》葉伯璁先生編,公分為《山經》,《河渠書》竄改幾盡,此外字字皆一人手自編纂,多數易稿者。其新創門類為前志所未有者,如……《板本志》八卷……」可見民國十年《版本志》已成書。
葉氏《閩本考》是在陳衍《福建版本志》的基礎上擴充而成,葉氏小序所云甚明,小編所言則恰恰與事實相反。
國圖網數字方志有一部不全的《福建通志》,只有部分志的內容,《福建通紀》的內封有鄭孝胥題簽,題「壬戌開雕於福州」。壬戌是民國十一年。《石遺先生年譜》屠維大荒七十四歲(按:民國十八年):「是歲刻就新通志三百二十餘卷,裝訂九十餘本,分類零售行銷各省。先是,歲在辛酉(按:民國十年),全志告成,規定刻費每月二千銀元,限三年蕆工。八閱月而兵事起,才刻百餘卷而工停。……丁卯十月,省政府續籌刻費,月八百元,限二十個月竣事。復刻百餘卷,尚餘三百餘卷未刻也。己巳(按:即本年)續議籌款三萬元刻完全書,而亂事又起矣。」《通志》的版片是逐漸刻成的,至民國二十七年刻完彙印成書。中間如民國十八年發行過各志的單行本,此書影印的西諦舊藏就是如此。單行本與彙印《通志》本的區別是,單行本版心頁碼下未鏟版,彙印本刻「福建通志/總卷幾」。
此出版說明對所收書的來源與作者都不加查考、深究,對讀者實在不負責任。當然,傳播了錯誤知識的出版說明貽害更大。比如中華影印浙本《四庫總目》的出版說明使得浙本翻刻殿本的謬說深入人心,雖經崔富章先生多方辨正,仍難止謬說流傳,畢竟出版說明的受眾太多了。隨便說一句,我之前一直不知道《總目》的出版說明出於何人之手,前兩年見傅璇琮先生文集,赫然發現此文在列。傅先生非精研四庫學者,此文無損其令名,只是希望中華重印時改換說明。
本文原刊豆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