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的查驗制度以及印記

家譜的查驗制度以及印記

勵雙傑

南方傳統修譜大省,家譜一般多有領譜字號。領譜字號又作領譜人名、領譜鴻名、領譜名次、領譜名目、領譜名號、領譜目錄、領譜錄、領譜編號、領譜首士、收執字號等等,名稱不同,意思一樣。領譜字號除了記載共印幾部,由誰領藏外,往往還規定了什麼時候曬譜,定期會驗,以及發現損壞、污漬甚至遺失,如何處罰等條款。

會集家譜當眾查驗後,往往會在家譜中留下驗訖的印記。因為這個驗譜的制度,而讓很多家譜歷久彌新,保留至今仍能做到觸手如新。這在保存條件並不優渥的民間,其實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因為這個制度,讓我們至今仍能看到幾百年前的明清家譜。

今天,我們來說說家譜中關於驗譜的記載,以及驗譜後的印記圖片。

安徽青陽《蓉城革山程氏宗譜》六卷,光緒四年木活字本,六冊。《收執字號》載:「吾族宗譜編有十四部,分為字號,各照次序收執,有匣收裝,竊恐年遠遺落捐壞,立有條規。凡附近子孫收領者,每年冬至日將所領譜送至祠內驗明祭奠,遷居路遠者,子午年照例送祠,如有驗譜不到者,將原譜追回,公議罰銀壹兩。倘有遺失者,責逐。損壞污穢及私自添改者,各罰銀貳兩,作不孝而論。各宜凜遵無違。」

河南商城《熊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三十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六冊。《驗譜說》載:「各支領譜後均宜敬謹收藏,以防損壞。公議每五年為期,值秋祭前一日各將全譜敬呈宗祠房長、族長,公同與紅譜勘驗,以昭恪守,以杜冒濫。若有不測,或有遺失,必先期來祠報明,詳注紅譜,以便查閱,免其議罰。倘有不肖子孫,將譜私於同姓不宗之人,一經查出,以不孝論,定行責革,即於紅譜注明,下次續修譜牒,僅存其名,雖應領者,亦不准領。凜之慎之。」

江蘇武進《雪堰吳氏十一修世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二十二年讓德堂木活字本,二十冊。《領譜錄》載:「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國史則彰善癉惡,寓一字之褒貶,惟以謹嚴是尚。家乘則闡微彰幽,綜百世之源流,以縝密是尊。所以什襲珍藏,家乘與國史並重也。今吾族重纂世譜八十部計二十本……凡族子姓不得私竄污穢,不得鼠咬蠧蝕,勤時曬曝。倘族無譜者查閱,不得秘為己珍。倘有私鬻他宗者,邀集通族責處,家法革名,永不入譜。每歲冬至祠祭,各宜帶譜對號照驗。」

江蘇丹陽《桓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九年雲陽眭錦堂木活字本,十六冊。 《領譜領附記》載:「每字號載明領執人名,以敬寶藏,而昭鄭重。議定三年公同驗譜一次,凡各分具領譜牒者務宜屆時恭送到祠,當眾查驗。如有收存不慎,蠧蝕污壞,公議罰錢拾仟,入公生息,貼濟將來修譜之用,或有風火不測情事,失損譜書,務先報告宗祠,申明事由,如果屬實,從寬免議,否則即按賣條律,從嚴議罰不貸。倘更有私行典賣等情,一經察出,即行革逐祠外,永不許聯宗。」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十卷首四卷,民國三十年四諫堂木活字本,十三冊。《領譜戒詞》載:「告戒各房所領之譜務要潔淨收藏,不可令其蟲食水濕,以褻先祖名諱,況逢兵亂之時,尤宜固守勿失。而下屆三修督者,必先示期以論,要眾房將譜送祠呈閱黜前套數以杜不肖子孫鬻譜弊。倘有遺失者,此支斷不准給新譜,而且在祠處究,決不輕恕,特刊於此,定後來之鑒耳。」

江西臨川《陳氏重修族譜》八卷首一卷,民國三十六年木活字本,四冊。《領譜字號》載:「民國三五年五修族譜自十一月初二日開局至三六年正月廿二日即告竣,歷時八旬,共印成譜牒十部,編定‘孝弟忠信仁禮義廉恥勇’十個字號,每部照字號分領各房收執,以後每年六月六日務須曬過,不得有何疎失損壞,添塗墨跡及私自抄寫,偷譜出村,遞與外人觀看等情,違者公罰。」

江西《興國背街鍾氏五修族譜》不分卷,民國五年丙辰「孝睦堂」木活字本,六冊。《譜宜會祠清查》載:「譜必吊驗者,防奸也。蓋遷延日久,或則添名,或則湊頁,或則拕補綴輯,種種奸弊,不可勝言。抑知譜帙之成,字畫原無訛誤,紙張亦無破損,頁數亦無多寡,每歲於祭祀日會譜細查,領譜者親賚會驗,不得託故推諉。即領譜尤必預為得人,庶免奸詐與夫損破穢污水火蠧蝕之虞。」

並制定《會譜發胙條規》,規定:「會譜所以防奸,而發胙乃能踴躍。每歲春祭之日,凡領譜者攜至孝睦堂,交族中父老紳士逐一查觀,毋得損壞塗改,亦毋容推諉忘記。如不到者,不惟停發胙肉,尤當嚴行經究,交出免論,否則送官究治,使領譜者咸知謹慎畏懼。至秋祭日,不須帶譜,但領胙肉。公議春秋二祭,每祭均發胙肉貳斤,凡我族人,謹遵條規,切勿違悞,庶事有責成譜增光彩。」

浙江嵊縣《剡西韓氏宗譜》三卷,同治十三年木活字本,二冊。《領譜字號》載:「同治甲戌年續修宗譜三冊,又和選與向禮自出己資刊印二冊,共編仁義禮智信五字號,仁字號議歸輪流,四字號各房珍藏。另有草譜一冊,歸銓選房珍藏,以作添改塗注。公議宗譜每年六月節各房整曬,不使出蠧,恐有蟲傷鼠嗷,各從天命。自曬之後,不得私相窺閱,褻瀆祖靈,察有違議者罰酒水二桌,並將宗譜追還,不許珍藏,倘有遇事爭端呈徼等項有關宗譜者,必須邀房族向仁字號宗譜查閱,不得私自查閱,各宜遵凜,如違重罰不貸。」

湖南《湘鄉大湖張姓五修族譜》十二卷,民國二十四年聚星樓木活字本,十二冊。《領譜字號》載:「以上共譜一百二十一冊,計已頒發一百一十五冊,其餘‘北陔詩合奏簧’六號暫作余譜,自後有願請領者,在所領之譜及公祠譜內增刊其人名字可也。查丁酉譜集千字文頒號共百二十冊,此次五修譜一律調驗,蓋用聚星樓驗戳記,惟宗字號因此次修翻閱不無污損,公議作廢,仍歸公祠領收,其有並未赴局驗明蓋戳者,日後執出無用。此記。」

湖南邵陽、寧鄉《鄧氏族譜》四卷首一卷,道光五年南陽堂木活字本,五冊。《禁議》載:「譜宜珍藏,毋得鼠食蟲傷,霉污朽壞。又必各房定期會驗,以杜或借或售之弊。如有會驗不至,通族嚴究。」


安徽歙縣《璜田胡氏族譜》三卷,明天順八年刻本,一冊。《領譜字號》雲:「今編號譜共計壹拾貳本,給與各派收執,每遇清明節日,俱賫前赴始祖十再還公墓所摽掛,以憑會族。如違甘罰速香壹觔火紙五百,對墓焚化,以警其餘,謹示。」

這部明代家譜的記載,說明在明代時家族驗譜更有意思,清明日這天,要把領到的家譜扎起來掛在祖宗墳前,來證明自己保藏的家譜沒有遺失或者損壞。不過,這樣的風俗似乎並沒有保留下來,後世驗譜,一般還是選擇在祠堂里,而非祖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