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據學》第一輯出版(附徵稿規範)
《中國考據學》第一輯出版(附徵稿規範)
《中國考據學》是由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的連續性學術集刊。武漢大學古籍所成立於1983年,是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直屬重點研究所,2022年被認定為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本所繼承「章黃學術」傳統,以傳統語言學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為特色,在宗福邦先生的帶領下,相繼編寫了《故訓匯纂》《古音匯纂》姊妹篇和《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音韻分典》等學術巨著。《中國考據學》提倡崇實、專精、創新,旨在刊發以考據為理脈法式的優秀成果,期冀拓展中國古典學術討論空間,營造良好交流與對話氛圍,促進現代學術研究交融與進步。
《中國考據學》常設經史和小學研究、古文獻學和書籍文化研究、古典學術史、出土文獻和古文字研究等版塊,每年出版1到2輯,第一輯由商務印書館印書館印行,共刊發11篇文章。
《中國考據學》第一輯目錄
明永樂刻本《周易兼義》校勘札記—杜澤遜
《詩話總龜》避宋諱考—兼論典籍的文本層次—程章燦
薈萃群音,治史津梁—評《古音匯纂》—孫玉文
唐吳彩鸞寫本韻書體式流變例述—鄭偉
論《五音集韻》小韻的改並—熊桂芬
正經正注成立考—顧永新
說拜揖拱手禮—王鍔
誤讀與想象:黃以周《宮室通故》中的「周代」制度—任慧峰
韋玄成「五廟而迭毀」說與西漢廟制變革—朱明數
上博五《君子為禮》有關「容禮」的一段簡文疏釋—範常喜
談談安大簡《曹蔑之陣》中的幾處訛字—陳斯鵬
《中國考據學》歡迎海內外同仁惠賜優秀論文,來稿敬請遵循以下規範:
1.文章請用microsoft word文檔格式,以通行規範簡化字橫排書寫和打印。
2.作者姓名置於論文題目下,居中書寫。作者工作單位、職稱等用「*」號注釋在文章首頁下端。
3.每篇文章皆需500字以內「內容提要」以及關鍵詞3-5個。
4.各章節或內容層次的序號,一般依一、(一)、1、(1)等順序表示。
5.一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凡書籍、報刊、文章篇名等,均用書名號《》;書名與篇名連用時,中間加間隔號,如《論語•學而》;書名或篇名中又含書名或篇名的,後者加單角括號〈 〉,如《喪家狗——我讀〈論語〉》。
6.論文題目、內容提要、關鍵詞和正文字體均用宋體,文中獨立段落的引文字體變為仿宋體。
7.注釋採用當頁腳注,每頁單獨編號,注釋號碼用阿拉伯數字①、②、③……等表示。
8.注釋格式與順序為:著者(含整理者、點校者)、書名(章節數)、卷數(章節名)、版本(出版社與出版年月)及頁碼等。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一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7頁。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2頁。
傅剛《論賦的起源和賦文體的成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84頁。
9.為避免重復,再次徵引同一文獻時可略去出版社與出版年月,只注出著者、書名、卷數、頁碼。
10.首次提及帝王年號,需括注公元紀年;首次提及外國人名,需括注原名。中國年號、古籍卷數用中文數字;公元紀年、期刊卷次、頁碼等,用阿拉伯數字。
本集刊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編委會根據評審意見,決定是否採用。自收稿之日起半年內,無論錄用與否,都會告知作者結果。刊物正式出版後,編輯部將向論文作者寄贈樣刊兩冊,並另付稿酬。
《中國考據學》編輯部通信地址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八一路299號武漢大學本科生院樓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國考據學》編輯部
郵編:430072
投稿電子郵箱:zhongguokaojuxue@163.com